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名师”,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以特殊才干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著称,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支配作用,引领着教改新潮流。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专家。然而,名师的慢慢人生征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都有自己“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不懈奋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其备课之方法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于老曾对听课老师讲述说:他教了40多年的语文,备了40多年的课。有些课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于是,有不少是夸奖的,也有不少讨教的话便送到耳边,问的都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于老对备课有三大观点:第一是备课不等于写教案;第二是隐形备课最重要;第三是要思考教法。
第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于老说: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形的了。因此,于老把备课分成了隐形备课和显性备课两部分。
第二:隐形备课最重要。于老认为隐形备课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诸于文字。“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悟性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人,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因此,于老的隐形备课一般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就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于老都会一一查字典,弄明白。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会意”,而且要“言出”。一查字典,“越”有七种意思,在这里作“跨”讲。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要讲,但老师必须弄懂。于老反复强调知识性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二是认真朗读课文。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朗读水平差,不到位,其实老师们自己也从不放声朗读,这怎能指责学生的朗读水平差呢?于老对一篇课文,一般要朗读四五遍,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一直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随着自己感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于老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他说读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朗读是钻研教材,是语文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于老力求把课文读活。他说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学生听了不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老便认为是范读的失败,没有把文章读“活”。还认为备“朗读”,第一是要多读,用心揣摩课文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还要提高艺术修养,情感丰富了,才容易和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对接”。的确如此,从现在的课堂上不难看出,我们老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会出众。只有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三是要正确解读文本的字词和谋篇布局的意图。新编写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如在教学郑振铎《燕子》一文时,于老对文中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有趣呀!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教师要认真思考教法问题。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备课要从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钻研教材的时候,于老喜欢和同时讨论。大家在一起磨课、讨论,会让自己思绪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语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于老说:我的好多教学方法,也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写到这里时,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解读名师们成长的人生轨迹,或是深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或是探讨教师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不论是对名师自己、对立志要成为名师的普通教师,还是对当前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于老曾对听课老师讲述说:他教了40多年的语文,备了40多年的课。有些课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于是,有不少是夸奖的,也有不少讨教的话便送到耳边,问的都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于老对备课有三大观点:第一是备课不等于写教案;第二是隐形备课最重要;第三是要思考教法。
第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于老说: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形的了。因此,于老把备课分成了隐形备课和显性备课两部分。
第二:隐形备课最重要。于老认为隐形备课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诸于文字。“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悟性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人,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因此,于老的隐形备课一般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就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于老都会一一查字典,弄明白。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会意”,而且要“言出”。一查字典,“越”有七种意思,在这里作“跨”讲。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要讲,但老师必须弄懂。于老反复强调知识性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二是认真朗读课文。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朗读水平差,不到位,其实老师们自己也从不放声朗读,这怎能指责学生的朗读水平差呢?于老对一篇课文,一般要朗读四五遍,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一直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随着自己感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于老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他说读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朗读是钻研教材,是语文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于老力求把课文读活。他说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学生听了不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老便认为是范读的失败,没有把文章读“活”。还认为备“朗读”,第一是要多读,用心揣摩课文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还要提高艺术修养,情感丰富了,才容易和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对接”。的确如此,从现在的课堂上不难看出,我们老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会出众。只有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三是要正确解读文本的字词和谋篇布局的意图。新编写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如在教学郑振铎《燕子》一文时,于老对文中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有趣呀!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教师要认真思考教法问题。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备课要从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钻研教材的时候,于老喜欢和同时讨论。大家在一起磨课、讨论,会让自己思绪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语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于老说:我的好多教学方法,也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写到这里时,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解读名师们成长的人生轨迹,或是深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或是探讨教师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不论是对名师自己、对立志要成为名师的普通教师,还是对当前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