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知识:习作教学的“有效供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内容之一。在阅读中汲取习作知识,用口语催生习作知识,在创作中实践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着力点。习作知识的丰盈能让学生主动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促进学生主动表达,并提升习作水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作知识的黄金时间。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只有博闻广記、厚积薄发,才能学会习作。毫无疑问,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对习作发挥着根基性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回避习作方法的指导,习作知识的启蒙。许多教师认为,习作知识是一种规范,而规范会束缚学生的习作灵性。其实,这是认识误区。习作知识不同于习作要求,习作知识是指学生习作的策略、方法、技巧等,只有用精准的习作知识启迪学生,学生在习作时才能“有法可依”。精准的习作知识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有效供给”。
  一、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知识
  学生习作知识的获得、习作技能的发展离不开阅读。如果说阅读理解与感悟积累是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准备阶段”,那么,习作就是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战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更要让学生掌握文本的写作形式。要相机渗透习作知识,只有指向形式、指向表达、指向习作,阅读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熠彩。
  如《黄山奇松》一文主要介绍了黄山松的奇特,展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理解“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写作秘妙:作者是如何用简短文字写出三大奇松的特点的?在笔者引导下,学生反复研读、评赏,终于悟到其中的言语规律,这就是“写实”和“想象”相结合。如,将迎客松想象成“好客的主人”,将陪客松想象成“绿色的巨人”,将送客松想象成“天然盆景”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了文本习作是有章法的。
  再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同是写瀑布壮美,为什么开始是‘喧嚣’,后来是‘大合奏’,再后来是‘乐声奏鸣’呢?”学生能够领悟到这是因为作者听瀑布的位置变化了,所听到的声音也随之变化。作者与瀑布更亲近了,先前的噪音已经变成了“交响乐”。有了对文本习作知识、方法的理解,学生就能在习作时运用。如班上的一位学生写“雨”,“高兴时,雨是‘快乐的精灵’;难过时,雨是‘伤心的泪滴’;顿悟时,雨是‘绚丽的彩虹’”;等等。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悟文本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的写作形式、方法和知识。
  二、口语教学,催生习作知识
  口语交际是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习作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口语交际和习作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与习作教学常常是割裂的、脱节的。如何让口语交际与习作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发掘出习作新意、打开习作思路、创新习作内容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探寻习作与口语交际的“牵手点”,聚焦“关联点”,展开有序训练。
  教学口语交际课《学会待客》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待人接物的“法宝”——真诚和礼貌,让学生学会待客之道,比如给客人倒茶、削平果等,可以在班上展开情景剧表演;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言语表达,比如和客人聊天等。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体态表达,更要关注言语表达,引导学生把话说准确、说明白、说完整、说得有条理等。通过言语技能、方法和策略的渗透,学生在语境中就会学会表达,知道对于不同对象,其礼貌用语、遣词用句、说话策略等都应有所不同。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技能,又让学生灵活掌握了言语知识、习作知识。
  口语交际是学生习作的有效载体,能让学生的叙事变得条理、描写变得细致、说明变得有序。比如,有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在说明事件时,已经学会了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来引导;在说明事物时,已经学会了分部分介绍等。习作知识是学生习作的“拐杖”,学生拥有了习作知识,习作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口语教学与习作指导结合,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三、习作教学,运用习作知识
  小学阶段的习作之所以称为“习作”,是因为这个阶段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启蒙”。因此,习作知识教学不应是机械的,而应贯串、融通于日常的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之中。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习作知识,形成简单的习作技能。
  例如“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常为名家所采用,以增强表达效果。如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一文中所描绘的“芳香的音韵”,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所写的“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等,都是一种“通感”的运用。当这一修辞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被学生领会后,有学生在习作中也展开了尝试。如一位学生写《爸爸的红烧肉》,在烧煮红烧肉一段,学生这样写道:“锅里,肉被深红色的汤汁浸泡着、拥抱着,在小火中‘咕嘟、咕嘟’,大大小小的泡泡欢快地此起彼伏。一种奇异的香味随着烟雾袅袅升起,像细细的线,钻进我的鼻子,顺着喉咙一路向下,密密缠绕着五脏六腑。……绵软的烧肉,饱满的汤汁,像春天的惊雷激起了我的食欲。喷香的味道,像溢出来的泉水一样,侵入我的毛孔里、骨头里、精神里。” 学生拥有成人无法获知的言语技能,他们的思维空间广袤得令人吃惊。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习作知识,大胆尝试、创新表达,绽放言语个性。
  运用习作知识,就是让文本中的事件故事化、细节化、言语化。习作知识能够让学生的习作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习作实践经验是学生习作素养的集中体现,能让素养落地生根。通过习作,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到运用知识、生产知识的愉悦,享受到学习习作、提升言语智慧的快乐。
  从阅读教学中汲取习作知识,用口语交际催生习作知识,在习作中实践习作知识,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习作只有变得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学生才能主动地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习作知识的作用,让习作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他文献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或景美、或情美,学生亦会徜徉其中。但当学生自己写景时,往往问题百出:语句单调、主题单薄、感情虚浮……如何让学生享受语文之美、写景之乐呢?笔者认为,应从微仿起步。  微仿,是学生学习写景语言起步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觅学生“景语”习作的契机,有意精选适合学生微仿的片段,通过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方法,逐步深入地将“景语”渗透入学生心
教师时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便会愁眉苦脸,如果说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责怪学生,因为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而陈旧的教法常常使他们昏昏欲睡。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地方,只是平时的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太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算教师心里明白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加强语文课的实践性,但还是会因为缺少时
语文学科素养是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的鉴赏与提升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入的一些名家名篇,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以这些文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巧借精彩片段,促进语言建构运用  对于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来说,其主要价值是导读作用,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更多名家名著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点带面,选择精彩片段导
传统的语文课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便无法体验。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开放要保持适度平衡。如何精准地把握好语文教学开放的“度”,考验着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智慧。现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张”与“弛”要有度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是开放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最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开放”但不“乱放”,注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亲动作的相关词句,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执着与勤劳。为什么这样选择,是由于在写作中,动作描写对勾勒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文中父亲的优秀品质正是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体现的。聚焦动作,细细品味,切己体验,父亲的形象自然就会在课堂中高大起来。习得用外在动作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写法,也会水到渠成了。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许多赛课活动、公开课活动都是以习作教学为主题,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对当下习作教学的积极反思与不断尝试,尤其是之前无人问津的习作评讲。但是,评价或是重视对习作修改兴趣的激发,却常常有头无尾,不重视习作评讲后的延展;或是重视对佳作和精彩片段的表扬与赏析,却常常止步于赏析,对习作的后进生帮助不大;还有就是习作评讲贪多求全,束缚学生修改时的想法,没有做到一课一得。  基于上述习作评讲中
阅读的材料是夯实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阅读需要有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匹配的认知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作为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体裁,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大核心要素,丰富学生对这一类文体阅读的素养积淀。笔者就以经典小说《少年王冕》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梳理罗列,在把握文本情节中培养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就是以实物结构为思维对象,以
汉字具有因义构形、因形表意的特点,所以每一个汉字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符号,汉字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系统,它展现了人们在造字之初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感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汉字,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发现其中隐藏的人文因素,并提升文化感受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
目前,在小学阶段,经典童书的赏读,已经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激活”,给种子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把种子蕴藏的价值和资源作为它自身的成长动力。在童书赏读中,怎样的方式才能给学生“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呢?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童书阅读的种子呢?笔者认为,“读、写、演”互动,是调动学生童书赏读兴趣,提高学生童书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三年级是习作指导的关键时期,从当前习作教学来看,存在着重指导轻修改的现象。其原因有很多,诸如教师自身业务素养不高,对习作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等等,但更多在于旧版教材中对习作修改重视程度不够。翻开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我们能欣喜地发现教材对习作修改非常重视,并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笔者依据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词句段运用”,结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