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好学、乐学”,才能“想学、会学”,最终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也提高能力的目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学得乐、记得牢。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都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人生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学得乐、记得牢。
一、关注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
在特定环境、氛围中的某种刺激和学习气氛的营造,能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立刻唤起学习的意识。如: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上课伊始,笔者在黑板上挂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四幅图画。接着,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使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师生都沉浸于美好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语境中感受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
三、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巧妙的悬念安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向书本寻求答案,很自然地将兴奋点转向学习活动。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笔者在引语中介绍了我国古代有关《水浒传》的文化,播放有关《水浒传》的故事,使学生对《水浒传》有一定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在交流中搜集有关“鲁提辖”的资料,再从“鲁提辖”的资料切入,制造悬念,出示问题:“鲁提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让学生大胆地从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寻找答案。
四、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地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学生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会学、善学的目的。笔者在学生学习上给予指导,让他们去探索;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有的放矢;给予学生启示,让他们举一反三。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要有运用学法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如鲁迅写的《故乡》是一篇很长的课文,如果按部就班地教,三个课时也难以完成。笔者引导学生用“质疑导读”的方法来学,即“审题—质疑—导读—悟读”,使学生有了学习思路,学得有趣有味,省时又高效。
五、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能获得成功。笔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总之,“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学中,笔者会通过各种可行的手段进行教学。如在教《三峡》时,借助多媒体融音乐、景色与文章为一体,让学生在声中、在画里感受三峡之美;在教《骆驼寻宝记》时,让学生扮演动物寻宝,使学生在快乐的表演中知道什么叫童话。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开展了“小记者”比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切实地懂得什么叫“真善美、假恶丑”,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也让学生快乐作文。当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时,笔者积极引导他们乐观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教育他们懂得“苦学”与“乐学”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在克服困难中苦中求乐,激励学生在快乐中发展与成长,以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乐学上进、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六、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当关注成为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不断对学生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存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显,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面对性格各异、层次不同的学生,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实施快乐教学,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教得灵活,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实现“生生动、人人乐”,才能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天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都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人生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学得乐、记得牢。
一、关注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
在特定环境、氛围中的某种刺激和学习气氛的营造,能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立刻唤起学习的意识。如: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上课伊始,笔者在黑板上挂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四幅图画。接着,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使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师生都沉浸于美好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语境中感受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
三、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巧妙的悬念安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向书本寻求答案,很自然地将兴奋点转向学习活动。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笔者在引语中介绍了我国古代有关《水浒传》的文化,播放有关《水浒传》的故事,使学生对《水浒传》有一定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在交流中搜集有关“鲁提辖”的资料,再从“鲁提辖”的资料切入,制造悬念,出示问题:“鲁提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让学生大胆地从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寻找答案。
四、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地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学生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会学、善学的目的。笔者在学生学习上给予指导,让他们去探索;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有的放矢;给予学生启示,让他们举一反三。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要有运用学法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如鲁迅写的《故乡》是一篇很长的课文,如果按部就班地教,三个课时也难以完成。笔者引导学生用“质疑导读”的方法来学,即“审题—质疑—导读—悟读”,使学生有了学习思路,学得有趣有味,省时又高效。
五、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能获得成功。笔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总之,“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学中,笔者会通过各种可行的手段进行教学。如在教《三峡》时,借助多媒体融音乐、景色与文章为一体,让学生在声中、在画里感受三峡之美;在教《骆驼寻宝记》时,让学生扮演动物寻宝,使学生在快乐的表演中知道什么叫童话。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开展了“小记者”比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切实地懂得什么叫“真善美、假恶丑”,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也让学生快乐作文。当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时,笔者积极引导他们乐观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教育他们懂得“苦学”与“乐学”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在克服困难中苦中求乐,激励学生在快乐中发展与成长,以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乐学上进、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六、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当关注成为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不断对学生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存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显,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面对性格各异、层次不同的学生,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实施快乐教学,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教得灵活,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实现“生生动、人人乐”,才能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天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