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时间轴为主线叙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梯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節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对第1、2章动物体的稳态与调节进行总结和延伸,又为继续探索生长素的生理过程和其他植物激素进行引导和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笔者把本节内容分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个课时。
二、 教学目标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笔者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 科学思维
1. 归纳与概括:基于植物生长素的探究历程,概括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植物激素的概念等内容。
2.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指出科学家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设计改正方案。
(二) 科学探究
通过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强化对照实验原理和单一变量原则,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实验设计思路,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三) 社会责任
结合本地资源,把植物向光性原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家探究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正措施;探究式实验的设计。
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株直立生长的盆栽,请学生思考,自然条件下盆栽怎样才能够弯曲生长?并说明原因。
学生倾听思考以日常生活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生物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 合作探究,进入主题
1. 19世纪末 达尔文
达尔文最先注意到植物向光性的现象,并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索(见图1)。
提问:(1)观察图片,分别描述实验现象。(2)构成对照实验的原则是什么?(3)上述哪些实验可以形成对照实验?指出其自变量,说出每组对照实验分别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图1 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组间相互修正,最后听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强化对照实验原理和单一变量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 1910年 鲍森·詹森
达尔文虽未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但却指引着年轻一代进行探索,其中包括鲍森·詹森(见图2)和拜尔(见图3)。
教师提问:(1)观察图片,分别描述现象。(2)以上实验是否构成对照实验?请说明原因。(3)该实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果有,请改正。
图2 鲍森·詹森实验示意图
学生分析实验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派代表阐述结果。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进一步强化对照实验原理和单一变量原则。
3. 1914年 拜尔
教师提问:(1)观察图片,描述现象。(2)该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3)以上实验是否构成对照实验?请说明原因。
图3 拜尔的实验示意图
分析实验现象,回答相应问题。鼓励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结论,培养学生图文信息转化的能力。
4. 1928年 温特
温特的实验(见图4)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三个科学家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教师提问:(1)观察以上图片,描述现象。(2)该实验是否完善以及如何改进?
图4 温特的实验示意图
认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质疑实验并提出改正意见。引导学生领会介质转移实验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训练学生形成严密的科学思维。
5. 其他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1931年,郭葛从 中提取出 ;1946年,科学家从 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定其化学本质是 ;之后研究发现,植物体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 和 等。
阅读教材P47到P48相应内容,填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直观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梯度,鼓励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有意义学习。同时,在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讯作者:黎云祥)
作者简介:
李玥,黎云祥,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節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对第1、2章动物体的稳态与调节进行总结和延伸,又为继续探索生长素的生理过程和其他植物激素进行引导和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笔者把本节内容分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个课时。
二、 教学目标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笔者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 科学思维
1. 归纳与概括:基于植物生长素的探究历程,概括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植物激素的概念等内容。
2.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指出科学家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设计改正方案。
(二) 科学探究
通过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强化对照实验原理和单一变量原则,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实验设计思路,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三) 社会责任
结合本地资源,把植物向光性原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家探究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正措施;探究式实验的设计。
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株直立生长的盆栽,请学生思考,自然条件下盆栽怎样才能够弯曲生长?并说明原因。
学生倾听思考以日常生活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生物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 合作探究,进入主题
1. 19世纪末 达尔文
达尔文最先注意到植物向光性的现象,并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索(见图1)。
提问:(1)观察图片,分别描述实验现象。(2)构成对照实验的原则是什么?(3)上述哪些实验可以形成对照实验?指出其自变量,说出每组对照实验分别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图1 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组间相互修正,最后听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强化对照实验原理和单一变量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 1910年 鲍森·詹森
达尔文虽未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但却指引着年轻一代进行探索,其中包括鲍森·詹森(见图2)和拜尔(见图3)。
教师提问:(1)观察图片,分别描述现象。(2)以上实验是否构成对照实验?请说明原因。(3)该实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果有,请改正。
图2 鲍森·詹森实验示意图
学生分析实验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派代表阐述结果。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进一步强化对照实验原理和单一变量原则。
3. 1914年 拜尔
教师提问:(1)观察图片,描述现象。(2)该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3)以上实验是否构成对照实验?请说明原因。
图3 拜尔的实验示意图
分析实验现象,回答相应问题。鼓励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结论,培养学生图文信息转化的能力。
4. 1928年 温特
温特的实验(见图4)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三个科学家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教师提问:(1)观察以上图片,描述现象。(2)该实验是否完善以及如何改进?
图4 温特的实验示意图
认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质疑实验并提出改正意见。引导学生领会介质转移实验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训练学生形成严密的科学思维。
5. 其他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1931年,郭葛从 中提取出 ;1946年,科学家从 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定其化学本质是 ;之后研究发现,植物体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 和 等。
阅读教材P47到P48相应内容,填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直观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梯度,鼓励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有意义学习。同时,在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讯作者:黎云祥)
作者简介:
李玥,黎云祥,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