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的源头,《诗经》的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儿童”文学。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童诗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位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儿童正处于“物我两忘”状态期,好奇心极强,想象丰富、灵动,语言表达又纯真、直率,儿童所言,时有惊人之语。像“太阳下山洗澡去了”“看,这片枯叶好可怜”这样精彩的语言,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童诗教学,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两难境地:教师用心教学,学生反倒写不出一首好诗来;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的语言,有时却自然而生动,恰恰是精彩绝伦的如诗一般的语言。如何协调好这个两难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童诗创作方法,写出好的童诗作品呢?“三步曲”之法,可以一试。
第一步:一个奇特的想法
要创作一首好的童诗,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想法。一个奇特的想法,是一首好诗的灵魂。怎么寻找这种灵感,产生这样的想法?
1.学会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比如,在一次秋游中,一个女生的头发被风吹乱了,这位女生顺手理了理,可是秋风不停地添乱,头发一次又一次地被吹乱,边上的同学开始起哄:“哦,你们看,鸟窝,鸟窝!”“秋风专门欺负女生哦!”她有些气恼。我见状,立刻打断:“同学们,秋风是她的好朋友,在和她做游戏呢!”我转过身,顺势启发:“你现在觉得秋风最像什么?”学生说出很多事物来:捣蛋鬼、无形的手、梳子……“如果用刚才说的事物中的一个来形容一下秋风的所作所为,你会选哪个事物?你会怎么形容秋风的这种行为?”我微笑着继续引导。“我觉得梳子最好,这还是一把调皮的梳子!”学生肯定地回答。我一听,顿时有了主意,何不让孩子把眼前的这一幕写成一首童诗?“那么这把调皮的梳子是怎么梳理你的头发的?结果呢?你要说得有趣点。”“当然是这儿梳一下,那儿梳一下了!看,都梳得这么乱了!”她边说边比画,还拎起散乱的头发来让我看。我让她抓住“秋风”和“头发”这两个有关联的事物来写童诗,学生立即产生了奇特的想法——“秋风把我们的头发越梳越乱。”在我的鼓励与引导下,果不其然,一首好诗诞生:“秋风像一把梳子/这儿梳一下/那儿梳一下/可是/把我们的头发/越梳越乱。”
2.学会把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一个多云转阴的日子,太阳时不时躲在云后,或露半边脸,或干脆不露面。一个平时不大说话的男生见此情景,竟随口说了一句:“太阳真是好玩……”“怎么个好玩法啊?”我笑呵呵地探问。“老师,你看,太阳总是这么躲躲藏藏……”他似乎话里有话。于是,我继续追问:“那你觉得云像什么?太阳在云里面做什么?如果这时你就是太阳,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个男生顿时灵感大起:“对对对,老师,云是太阳的沙发,太阳在里面躺躺睡睡,好自在!”实际上,这里的“云”与“沙发”本来没有什么关联,但在“太阳”这个调皮的精灵面前,这两个事物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男生在我的鼓励下,随后写下这样的童诗:“云/是太阳的沙发/太阳走走停停/好自在!/走累了/躺一会儿/睡一会儿/好自在!/苏醒了/太阳又开始/走走停停/好自在!”
第二步:一个形象的比喻或比拟
《诗经》的创作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其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童诗创作,离不开比喻或比拟。比喻句或比拟句,几乎是童诗的生命。好的童诗,定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或比拟。比喻,重在“喻”,即是否能把甲物形象地喻成乙物;比拟,重在“拟”,拟物或拟人都可以,即能否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甲物拟成乙物。
这些概念,对儿童而言,抽象生涩,过于专业,可以不提及。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产生一个形象的比喻或比拟即可。如前文中的两个学生,一个把秋风比作梳子来“梳理我们的头发”,结果“越梳越乱”;一个把云比作太阳的沙发让“太阳休息”。
比喻或比拟,这种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很容易模仿:“夜空是一本大大的故事书,月亮妈妈读给星星宝宝听。”“书包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博士。”“爷爷是一朵寒冬里绽放的梅花。”“金针菇是一个又高又瘦的绅士。”“雪花是个胆小鬼,见到太阳,就吓得无影无踪。”……学生想法之奇特,比喻比拟之形象,令人叹服。
第三步:一个巧妙的解释
有了奇特的想法,作了形象的比喻或比拟,如何使之成为一首优美的童诗呢?这里需要下一番功夫,让学生学会巧妙地解释自己的这些想法。怎么解释?肯定得找到其中的原因,进行刨根问底。像自问自答、相互问答,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
如,秋风是怎么梳乱我们的头发的,它“这儿梳一下,那儿梳一下”;太阳为什么休息啊,又是怎么休息的,“走累了,躺一会儿,睡一会儿,醒了,又走了”……不一而足。
“三步曲”,有时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如果快了,学生思维一下子跟不上,反而断了思路;而有时则需一步到位——这可能是突然产生了灵感,或是教师引导巧妙,“三步”同时进行。
总之,“三步曲”只是给学生创作童诗提供一个基本引导范式,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如何灵活运用,要视创作的具体情形而定,不能机械,否则又会陷入两难境地的“第一难”中去了。
当学生真正学会灵活运用这“三步曲”时,时常会创作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儿童诗来,比如——
《雨娃娃》:“下雨了/雨点儿/是幸福的娃娃/滴答,滴答/一个个投进了/大地妈妈的
怀抱。”
《老婆婆》:“书/就像一位年迈的老婆婆/老婆婆讲着/自己的故事/给子孙听/告诉我们/她的经历。”
同样是“梦”的主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巧妙的解释,比如——
《毛毛虫的梦》:“毛毛虫/睡着,睡着/做了一个梦/她梦见/自己变成了美丽的大蝴蝶/翩翩起舞!”
《泡泡如梦》:“一个晶莹的泡泡/宛如一个美丽的梦/轻轻地/一碰就破。”
儿童诗教学,教师要少去讲“寻因”“通感”这样的专业术语,少设置写诗的条条框框,只要遵循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以感性化、形象化的手段,激发儿童的表达天性,顺势启发引导,儿童“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浑然天成的表达,定会时不时出现,哪怕暂时略显稚嫩,那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这是来自儿童真正的自我创作。童诗创作中,“我手写我心”的成功与喜悦感,儿童自我表达的满足感,是无价的。
(作者单位:浙江常山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位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儿童正处于“物我两忘”状态期,好奇心极强,想象丰富、灵动,语言表达又纯真、直率,儿童所言,时有惊人之语。像“太阳下山洗澡去了”“看,这片枯叶好可怜”这样精彩的语言,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童诗教学,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两难境地:教师用心教学,学生反倒写不出一首好诗来;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的语言,有时却自然而生动,恰恰是精彩绝伦的如诗一般的语言。如何协调好这个两难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童诗创作方法,写出好的童诗作品呢?“三步曲”之法,可以一试。
第一步:一个奇特的想法
要创作一首好的童诗,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想法。一个奇特的想法,是一首好诗的灵魂。怎么寻找这种灵感,产生这样的想法?
1.学会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比如,在一次秋游中,一个女生的头发被风吹乱了,这位女生顺手理了理,可是秋风不停地添乱,头发一次又一次地被吹乱,边上的同学开始起哄:“哦,你们看,鸟窝,鸟窝!”“秋风专门欺负女生哦!”她有些气恼。我见状,立刻打断:“同学们,秋风是她的好朋友,在和她做游戏呢!”我转过身,顺势启发:“你现在觉得秋风最像什么?”学生说出很多事物来:捣蛋鬼、无形的手、梳子……“如果用刚才说的事物中的一个来形容一下秋风的所作所为,你会选哪个事物?你会怎么形容秋风的这种行为?”我微笑着继续引导。“我觉得梳子最好,这还是一把调皮的梳子!”学生肯定地回答。我一听,顿时有了主意,何不让孩子把眼前的这一幕写成一首童诗?“那么这把调皮的梳子是怎么梳理你的头发的?结果呢?你要说得有趣点。”“当然是这儿梳一下,那儿梳一下了!看,都梳得这么乱了!”她边说边比画,还拎起散乱的头发来让我看。我让她抓住“秋风”和“头发”这两个有关联的事物来写童诗,学生立即产生了奇特的想法——“秋风把我们的头发越梳越乱。”在我的鼓励与引导下,果不其然,一首好诗诞生:“秋风像一把梳子/这儿梳一下/那儿梳一下/可是/把我们的头发/越梳越乱。”
2.学会把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
一个多云转阴的日子,太阳时不时躲在云后,或露半边脸,或干脆不露面。一个平时不大说话的男生见此情景,竟随口说了一句:“太阳真是好玩……”“怎么个好玩法啊?”我笑呵呵地探问。“老师,你看,太阳总是这么躲躲藏藏……”他似乎话里有话。于是,我继续追问:“那你觉得云像什么?太阳在云里面做什么?如果这时你就是太阳,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个男生顿时灵感大起:“对对对,老师,云是太阳的沙发,太阳在里面躺躺睡睡,好自在!”实际上,这里的“云”与“沙发”本来没有什么关联,但在“太阳”这个调皮的精灵面前,这两个事物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男生在我的鼓励下,随后写下这样的童诗:“云/是太阳的沙发/太阳走走停停/好自在!/走累了/躺一会儿/睡一会儿/好自在!/苏醒了/太阳又开始/走走停停/好自在!”
第二步:一个形象的比喻或比拟
《诗经》的创作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其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童诗创作,离不开比喻或比拟。比喻句或比拟句,几乎是童诗的生命。好的童诗,定有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或比拟。比喻,重在“喻”,即是否能把甲物形象地喻成乙物;比拟,重在“拟”,拟物或拟人都可以,即能否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甲物拟成乙物。
这些概念,对儿童而言,抽象生涩,过于专业,可以不提及。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产生一个形象的比喻或比拟即可。如前文中的两个学生,一个把秋风比作梳子来“梳理我们的头发”,结果“越梳越乱”;一个把云比作太阳的沙发让“太阳休息”。
比喻或比拟,这种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很容易模仿:“夜空是一本大大的故事书,月亮妈妈读给星星宝宝听。”“书包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博士。”“爷爷是一朵寒冬里绽放的梅花。”“金针菇是一个又高又瘦的绅士。”“雪花是个胆小鬼,见到太阳,就吓得无影无踪。”……学生想法之奇特,比喻比拟之形象,令人叹服。
第三步:一个巧妙的解释
有了奇特的想法,作了形象的比喻或比拟,如何使之成为一首优美的童诗呢?这里需要下一番功夫,让学生学会巧妙地解释自己的这些想法。怎么解释?肯定得找到其中的原因,进行刨根问底。像自问自答、相互问答,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
如,秋风是怎么梳乱我们的头发的,它“这儿梳一下,那儿梳一下”;太阳为什么休息啊,又是怎么休息的,“走累了,躺一会儿,睡一会儿,醒了,又走了”……不一而足。
“三步曲”,有时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如果快了,学生思维一下子跟不上,反而断了思路;而有时则需一步到位——这可能是突然产生了灵感,或是教师引导巧妙,“三步”同时进行。
总之,“三步曲”只是给学生创作童诗提供一个基本引导范式,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如何灵活运用,要视创作的具体情形而定,不能机械,否则又会陷入两难境地的“第一难”中去了。
当学生真正学会灵活运用这“三步曲”时,时常会创作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儿童诗来,比如——
《雨娃娃》:“下雨了/雨点儿/是幸福的娃娃/滴答,滴答/一个个投进了/大地妈妈的
怀抱。”
《老婆婆》:“书/就像一位年迈的老婆婆/老婆婆讲着/自己的故事/给子孙听/告诉我们/她的经历。”
同样是“梦”的主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巧妙的解释,比如——
《毛毛虫的梦》:“毛毛虫/睡着,睡着/做了一个梦/她梦见/自己变成了美丽的大蝴蝶/翩翩起舞!”
《泡泡如梦》:“一个晶莹的泡泡/宛如一个美丽的梦/轻轻地/一碰就破。”
儿童诗教学,教师要少去讲“寻因”“通感”这样的专业术语,少设置写诗的条条框框,只要遵循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以感性化、形象化的手段,激发儿童的表达天性,顺势启发引导,儿童“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浑然天成的表达,定会时不时出现,哪怕暂时略显稚嫩,那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这是来自儿童真正的自我创作。童诗创作中,“我手写我心”的成功与喜悦感,儿童自我表达的满足感,是无价的。
(作者单位:浙江常山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