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75-02
高职院校能否与产业无缝对接,能否承担技术研究攻关项目,能否把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带进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团队的建设,功能复合型教師团队是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衔接应用型本科的需要。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的成熟模式维持研究,,拓展了单一型教师团队的功能,适应了高等学校开展科研、服务社会和教学育人的需要。
一、当前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特征
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行业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升格为高职,教师以中专的教师转过来为主;这些原来中专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与高职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第二,普通本科院校创办的高职,师资以本科院校内部的教师为主,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师资资源共享。这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和理论水平上有所保证,但是普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导致这些师资的企业实践经历欠缺,导致培养的学生高职特色不鲜明,缺乏应用性。第三,社会力量创办的民办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是面向社会招聘,很多教师都是兼职任教,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缺乏稳定性,教师质量低。第四,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普遍缺乏实践工作经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相对匮乏,难以培养出真正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师组成决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有着很多问题,这些都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有必要通过组建有效的教师团队,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组成模式
教师团队多以“学院——专业——教研室”为特征的团队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人才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弊端,暴露出诸多问题: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不够;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典型的组成模式可分为以下类型:第一,教学型教师团队。高职院校教学型团队主要由系部教研室发展而来,基本上是在系部领导的领导下,实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这种教学型团队只有在小范围内开展一些课程的教改的权利,教研室教师的所学专业趋同导致知识结构单一,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较弱。第二,产学型教师团队。高职院校产学型教师团队主要由行业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中的技术服务部门发展而来。如分析测试中心、各类影响评价部门等。这种技术服务在行业中的作用以及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需要,使很多有着技术服务经历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入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团队中的教师行业技术知识较为深厚但授课能力较弱,同时,因为技术服务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这些教师团队往往轻教学重产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收重视,也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成熟模式的维持要素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从发展角度而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团队组织形式,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成熟模式的维持要素有以下方面。
(一)知识结构多元化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要突破原有的教研室限制和专业本位主义,根据团队的需要在全院按照合适的比例吸取不同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如在文科性为主的教师团队里,也要招揽一部分理工科专业的教师从事综合类技术类工作,如在科研活动中,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文科性教研活动更具逻辑性和合理性。在理工科为主的教师团队里,也要吸取一些文科背景的教师加入,如管理、协调、文字整理工作等。
(二)资源要素合理规模
资源要素是教师团队组建的根本,教师团队组建的人数、财力、物资等显性资源以及教研能力、合作能力等隐性资源都应该保持适度的规模。如一千名教职员工的高职院校,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规模上应不少于20人,不超过60人。人数少于20人会导致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单一,不利于团队协作。同时,人数太多也会导致人浮于事,分工不明确,全责不分明的现象。
(三)教师团队梯队分明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构建应具有梯队层次。第一层次梯队以专业带头人或科研带头人为主。他们要具有较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长远眼光,能根据行业市场的发展提出专业学科建设的目标,制定产学研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二层次梯队以教学或科研骨干为主。要给第二梯队的教师更多的机会锻炼,以培养双师型教师,技能与学术并重,大胆提拔年轻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第三层次梯队以实践和教学经历较为薄弱的教师为主,要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多给第三层次梯队的教师实践的机会,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好的氛围。培养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为团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四)资源配置方式适度发展
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师团队的资源配置方式要分析现有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适合合理发展。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团队,在资源配置方面人力、物力就应多向教学倾斜。以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为主的教师团队,在资源配置方面就应向科研服务倾斜。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创新,成熟模式的维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待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继续完善,最终形成教师团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侃.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第12期.
[2]张喜顺,董国英,蔡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底3期。
资助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C997):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研究。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成长机理研究》(项目编号:XJK011BZJ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子博(1983年),女,湖南汨罗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能否与产业无缝对接,能否承担技术研究攻关项目,能否把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带进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团队的建设,功能复合型教師团队是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衔接应用型本科的需要。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的成熟模式维持研究,,拓展了单一型教师团队的功能,适应了高等学校开展科研、服务社会和教学育人的需要。
一、当前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特征
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行业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升格为高职,教师以中专的教师转过来为主;这些原来中专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与高职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第二,普通本科院校创办的高职,师资以本科院校内部的教师为主,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师资资源共享。这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和理论水平上有所保证,但是普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导致这些师资的企业实践经历欠缺,导致培养的学生高职特色不鲜明,缺乏应用性。第三,社会力量创办的民办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是面向社会招聘,很多教师都是兼职任教,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缺乏稳定性,教师质量低。第四,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普遍缺乏实践工作经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相对匮乏,难以培养出真正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师组成决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有着很多问题,这些都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有必要通过组建有效的教师团队,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组成模式
教师团队多以“学院——专业——教研室”为特征的团队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人才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弊端,暴露出诸多问题: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不够;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典型的组成模式可分为以下类型:第一,教学型教师团队。高职院校教学型团队主要由系部教研室发展而来,基本上是在系部领导的领导下,实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这种教学型团队只有在小范围内开展一些课程的教改的权利,教研室教师的所学专业趋同导致知识结构单一,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较弱。第二,产学型教师团队。高职院校产学型教师团队主要由行业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中的技术服务部门发展而来。如分析测试中心、各类影响评价部门等。这种技术服务在行业中的作用以及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需要,使很多有着技术服务经历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入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团队中的教师行业技术知识较为深厚但授课能力较弱,同时,因为技术服务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这些教师团队往往轻教学重产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收重视,也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成熟模式的维持要素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从发展角度而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团队组织形式,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成熟模式的维持要素有以下方面。
(一)知识结构多元化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要突破原有的教研室限制和专业本位主义,根据团队的需要在全院按照合适的比例吸取不同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如在文科性为主的教师团队里,也要招揽一部分理工科专业的教师从事综合类技术类工作,如在科研活动中,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文科性教研活动更具逻辑性和合理性。在理工科为主的教师团队里,也要吸取一些文科背景的教师加入,如管理、协调、文字整理工作等。
(二)资源要素合理规模
资源要素是教师团队组建的根本,教师团队组建的人数、财力、物资等显性资源以及教研能力、合作能力等隐性资源都应该保持适度的规模。如一千名教职员工的高职院校,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规模上应不少于20人,不超过60人。人数少于20人会导致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单一,不利于团队协作。同时,人数太多也会导致人浮于事,分工不明确,全责不分明的现象。
(三)教师团队梯队分明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构建应具有梯队层次。第一层次梯队以专业带头人或科研带头人为主。他们要具有较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长远眼光,能根据行业市场的发展提出专业学科建设的目标,制定产学研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二层次梯队以教学或科研骨干为主。要给第二梯队的教师更多的机会锻炼,以培养双师型教师,技能与学术并重,大胆提拔年轻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第三层次梯队以实践和教学经历较为薄弱的教师为主,要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多给第三层次梯队的教师实践的机会,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好的氛围。培养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为团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四)资源配置方式适度发展
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师团队的资源配置方式要分析现有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适合合理发展。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团队,在资源配置方面人力、物力就应多向教学倾斜。以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为主的教师团队,在资源配置方面就应向科研服务倾斜。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创新,成熟模式的维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待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继续完善,最终形成教师团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侃.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第12期.
[2]张喜顺,董国英,蔡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底3期。
资助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C997):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研究。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成长机理研究》(项目编号:XJK011BZJ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子博(1983年),女,湖南汨罗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