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儿童更好地获得知识,而且对提高诸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不仅要保证每个实验能够顺利的完成,而且要努力提高实验的有效性。目前虽然科学新课程中有富含科学教育价值的实验内容,但是,限于诸多原因,许多实验要么没有开展,要么在实验中学生没有实验探究的机会,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呈现实验结果,造成实验教学缺乏有效性,针对以上情况,本文重点探究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实验活动。
1. 规范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提高实验体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很显然,实验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都是最基本、最简单浅显的实验,如《使用温度计》实验。使用温度计做到操作规范化,不仅能准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而且能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2.合理分配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体验有效性
学生分组实验这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我们所倡导的探究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最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如果把学生任意的凑在一起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践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一个学生能影响整个小组,事与愿违。
怎样使小组内的成员能够进行很好的“化学反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要就要对小组成员这个资源进行的合理配置:
第一,每次实验时合理分配小组人数,由于实验内容的不同,导致实验的复杂程度不同,如果每次实验都是四人小组,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有时候有些学生会得不到任务而失去对实验的兴趣,如在做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一般只需要两个人字组即可,有时候又由于工作量太多,而出现急功近利的局面。所以,合理的分配小组人数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第二,组内成员的职能应该经常轮换,一个通常为四人小组的实验一般是两个人动手操作,一个观察,还有一个记录。如果不换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原来的工作失去新鲜感,尤其是负责记录和观察的学生,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实验操作的,从而出现怠慢的态度,所以经常轮换组内的分工,助于提高学生保持对实验的新鲜感,增强组内的团结和谐,增加探究氛围。
第三、设立组长,实践证明一个高效的实验小组,离不开一个高效的组长,组长在管理组内成员的纪律,分配组内任务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组长也可以进行轮换,或则可以组内成员民主选举产生,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组内的成员的积极性,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进退。
3、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准备,激发参与实验的热情
根据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小学实验必须准备比较多的实验材料,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会花去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对那些还主任其他学科的教书,如主任数学语文等,不可能把精力过多的放到科学课上来的。像书上要求观察、实验的东西,如植物类的棉花、水稻、油菜花,动物类的蚂蚁、蜗牛等,实验室中一时找不到或则没有,市场上也很难买到。诸如此类所需要的材料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找不齐所有的东西。而如果没有真实的东西作支撑,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失去价值。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科学课实验用的材料。这样做,实质上让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且学生准备的材料往往特别丰富,各式各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教学《生物和环境》这一章中,课文中有一些引导学生认识观察蚯蚓实验,实验材料主要是蚯蚓。一般来说,学生找蚯蚓是比较容易的事,课前我布置每个实验小组自备4条蚯蚓,学生在挖蚯蚓时就在无意中获得了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蚯蚓的感性知识。在学这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说,我在潮湿的土壤里挖的蚯蚓最多,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接着让学生用蚯蚓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他们从实际中得来的感知是正确的,使学生得出了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的结论。
4.开展课外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有效性
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外实验任务比较开放,需要较多的时间,基本上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来完成。实验设计是容易做的,但要将设计付诸实际,确实需要一定的热情与耐力。虽然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行为是运用了哪些科学实验方法,只是一个朴素的“要把实验做好”的想法驱使他们自发地反思、交流与讨论。但是当最后各小组相互展示实验成果,交流讨论时,经教师的引导,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科研课题”。
如在五年级上的《材料》这一章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被“种下”的材料,是为了研究材料的耐腐蚀性,对于不同材料的具有不同的耐腐蚀性,学生是司空见惯的,到底哪一中材料的耐腐蚀性强呢?我们早在两个星期天左右,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的任务,在家里准备铁钉、铜片、塑料、棉布、纸巾分别分成4份,把它们放在4个花盆中,把2个放在向阳的地方,其中一个浇足水,并保持这个花盆的潮湿,然后再把剩下的2放在背阴的地方,其中一个浇足水,并保持这个花盆的潮湿,自己来观察一下,两星期后,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化,再把观察到的现象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就可以得出哪种材料的耐腐蚀性强了。根据实际的操作,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如何进行假设,如何来设计实验。因为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科学知识其实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实例,作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一个契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对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 规范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提高实验体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很显然,实验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都是最基本、最简单浅显的实验,如《使用温度计》实验。使用温度计做到操作规范化,不仅能准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而且能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2.合理分配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体验有效性
学生分组实验这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我们所倡导的探究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最希望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如果把学生任意的凑在一起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践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一个学生能影响整个小组,事与愿违。
怎样使小组内的成员能够进行很好的“化学反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要就要对小组成员这个资源进行的合理配置:
第一,每次实验时合理分配小组人数,由于实验内容的不同,导致实验的复杂程度不同,如果每次实验都是四人小组,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有时候有些学生会得不到任务而失去对实验的兴趣,如在做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一般只需要两个人字组即可,有时候又由于工作量太多,而出现急功近利的局面。所以,合理的分配小组人数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第二,组内成员的职能应该经常轮换,一个通常为四人小组的实验一般是两个人动手操作,一个观察,还有一个记录。如果不换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原来的工作失去新鲜感,尤其是负责记录和观察的学生,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实验操作的,从而出现怠慢的态度,所以经常轮换组内的分工,助于提高学生保持对实验的新鲜感,增强组内的团结和谐,增加探究氛围。
第三、设立组长,实践证明一个高效的实验小组,离不开一个高效的组长,组长在管理组内成员的纪律,分配组内任务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组长也可以进行轮换,或则可以组内成员民主选举产生,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组内的成员的积极性,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进退。
3、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准备,激发参与实验的热情
根据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小学实验必须准备比较多的实验材料,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会花去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对那些还主任其他学科的教书,如主任数学语文等,不可能把精力过多的放到科学课上来的。像书上要求观察、实验的东西,如植物类的棉花、水稻、油菜花,动物类的蚂蚁、蜗牛等,实验室中一时找不到或则没有,市场上也很难买到。诸如此类所需要的材料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找不齐所有的东西。而如果没有真实的东西作支撑,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失去价值。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科学课实验用的材料。这样做,实质上让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且学生准备的材料往往特别丰富,各式各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教学《生物和环境》这一章中,课文中有一些引导学生认识观察蚯蚓实验,实验材料主要是蚯蚓。一般来说,学生找蚯蚓是比较容易的事,课前我布置每个实验小组自备4条蚯蚓,学生在挖蚯蚓时就在无意中获得了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蚯蚓的感性知识。在学这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说,我在潮湿的土壤里挖的蚯蚓最多,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接着让学生用蚯蚓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他们从实际中得来的感知是正确的,使学生得出了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的结论。
4.开展课外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有效性
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外实验任务比较开放,需要较多的时间,基本上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来完成。实验设计是容易做的,但要将设计付诸实际,确实需要一定的热情与耐力。虽然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行为是运用了哪些科学实验方法,只是一个朴素的“要把实验做好”的想法驱使他们自发地反思、交流与讨论。但是当最后各小组相互展示实验成果,交流讨论时,经教师的引导,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科研课题”。
如在五年级上的《材料》这一章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被“种下”的材料,是为了研究材料的耐腐蚀性,对于不同材料的具有不同的耐腐蚀性,学生是司空见惯的,到底哪一中材料的耐腐蚀性强呢?我们早在两个星期天左右,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的任务,在家里准备铁钉、铜片、塑料、棉布、纸巾分别分成4份,把它们放在4个花盆中,把2个放在向阳的地方,其中一个浇足水,并保持这个花盆的潮湿,然后再把剩下的2放在背阴的地方,其中一个浇足水,并保持这个花盆的潮湿,自己来观察一下,两星期后,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化,再把观察到的现象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就可以得出哪种材料的耐腐蚀性强了。根据实际的操作,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如何进行假设,如何来设计实验。因为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科学知识其实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实例,作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一个契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对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