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有着重“文”还是重“言”的争议,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普遍存在重“言”轻“文”的现象。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味关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等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选文进行人文方面的挖掘和拓展,更谈不上读写结合,将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那么,文言文教学在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如何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利用必修5的文言文单元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利用文本,积累写作素材
时下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捉襟见肘,虽经一番搜肠刮肚,查阅相关的作文素材资料,甚至用手机“百度”,但写出来的文章依然内容空洞、干瘪。究其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米”就在学生每天都与之打交道的课文中。文言文选文堪称经典,每篇文章之中可以作为论据运用的素材更是比比皆是,而绝大多数学生却是视若不见,真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文言文写作素材的积累应根据文本的不同体裁,加以筛选、提炼。人物传记类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文本,如《鸿门宴》《段太尉逸事状》《郑伯克段于鄢》等,则抓住选文中人物的行动所折射出来的性格特征,提炼观点,积累素材。如《鸿门宴》一文,笔者对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及其行动进行归纳整理,并提炼出相应的观点(中心),使其成为可供学生写作之用的素材,见下表:
当然,假如再加以延伸、拓展,对文本人物的“行迹”进行补充,那么,既有助于学生多角度了解人物,又可丰富素材的积累。《鸿门宴》一文中主要人物的“行迹”可作如下补充: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另两篇文章《段太尉逸事状》、《郑伯克段于鄢》进行归纳、整理,经分组协作,学生列出以下表格:
二、学习古人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生活處处皆语文,生活正是创作的不竭源泉。古人因为善于观察、思考,在他们的笔下万物皆有情,而生活中的琐事,一经提炼、升华,古人也能悟出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经典。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正是记了一次“失败”的游玩,但作者并不止于此,而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秉承古人善于观察、思考的优良传统,在记游之后,进一步阐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得出“尽吾志”可以“无悔”这一观点。
“观察——思考——写作”这一创作流程中,“观察——思考”是创作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时下的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却熟视无睹,更谈不上思考、感悟。由于“观察——思考”环节的缺失,流水账式、平庸肤浅的文章泛滥。所以,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为创作引入源头活水。
三、学习古人做到以情制胜
文章要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但不少学生在文章写完之后,经常连自己都不敢再读一遍,“感动”就更甭提了。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习作多为“虚情假意”,个中不乏无病呻吟式的文字。而李密在《陈情表》中虽然对晋武帝提出“不情之请”,却能让晋武帝为之动容,不仅没有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可见李密是在“情”字做足文章,以情动人,“情”成了李密制胜的法宝。
所以,在写作训练时,应让学生学习古人做到情真意切。颍考叔、司马迁、诸葛亮、李密、韩愈……这些人无疑都是“情”场高手,不然,宋代的赵与时怎么会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在广东高考作文评分等级中,一类卷在内容项有这样的要求——“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可见“感情真切”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学生如能掌握“情”这一法宝,做到感情真切,作品就可能被判为一类卷,从而在考场克敌制胜。
四、学习古人运用精辟的语言
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给党八股罗列的第一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而且形象地把这一类文章比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满足作文的字数要求,常常顾左右而言他,东拉西扯,一篇文章中一个刘伟的事例他就能扯上600字,十足的“懒婆娘的裹脚”。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仅用了70个字,却列举了八个例子来证明其观点,中心突出,言简而意赅。这种写法,很值得学生学习、模仿。
语言精辟、高度概括,这正是文言文的魅力之所在。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应着力引导学生涵咏、咀嚼文本,感受文言文语文的魅力,同时在写作时尽可能学习古人运用精辟的语言,虽然不能做到字字细加推敲,但也应尽可能做到语言简洁、精炼。
文言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穷宝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善待文言文,善用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拘泥于所谓的应试而对教材进行机械式、冷冰冰的剖析,而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二度开发,发挥教材的多重功能,让教材为我所用,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的同时,学习古人的创作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么,文言文教学在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如何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利用必修5的文言文单元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利用文本,积累写作素材
时下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捉襟见肘,虽经一番搜肠刮肚,查阅相关的作文素材资料,甚至用手机“百度”,但写出来的文章依然内容空洞、干瘪。究其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米”就在学生每天都与之打交道的课文中。文言文选文堪称经典,每篇文章之中可以作为论据运用的素材更是比比皆是,而绝大多数学生却是视若不见,真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文言文写作素材的积累应根据文本的不同体裁,加以筛选、提炼。人物传记类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文本,如《鸿门宴》《段太尉逸事状》《郑伯克段于鄢》等,则抓住选文中人物的行动所折射出来的性格特征,提炼观点,积累素材。如《鸿门宴》一文,笔者对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及其行动进行归纳整理,并提炼出相应的观点(中心),使其成为可供学生写作之用的素材,见下表:
当然,假如再加以延伸、拓展,对文本人物的“行迹”进行补充,那么,既有助于学生多角度了解人物,又可丰富素材的积累。《鸿门宴》一文中主要人物的“行迹”可作如下补充: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另两篇文章《段太尉逸事状》、《郑伯克段于鄢》进行归纳、整理,经分组协作,学生列出以下表格:
二、学习古人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生活處处皆语文,生活正是创作的不竭源泉。古人因为善于观察、思考,在他们的笔下万物皆有情,而生活中的琐事,一经提炼、升华,古人也能悟出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经典。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正是记了一次“失败”的游玩,但作者并不止于此,而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秉承古人善于观察、思考的优良传统,在记游之后,进一步阐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得出“尽吾志”可以“无悔”这一观点。
“观察——思考——写作”这一创作流程中,“观察——思考”是创作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时下的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却熟视无睹,更谈不上思考、感悟。由于“观察——思考”环节的缺失,流水账式、平庸肤浅的文章泛滥。所以,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为创作引入源头活水。
三、学习古人做到以情制胜
文章要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但不少学生在文章写完之后,经常连自己都不敢再读一遍,“感动”就更甭提了。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习作多为“虚情假意”,个中不乏无病呻吟式的文字。而李密在《陈情表》中虽然对晋武帝提出“不情之请”,却能让晋武帝为之动容,不仅没有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可见李密是在“情”字做足文章,以情动人,“情”成了李密制胜的法宝。
所以,在写作训练时,应让学生学习古人做到情真意切。颍考叔、司马迁、诸葛亮、李密、韩愈……这些人无疑都是“情”场高手,不然,宋代的赵与时怎么会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在广东高考作文评分等级中,一类卷在内容项有这样的要求——“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可见“感情真切”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学生如能掌握“情”这一法宝,做到感情真切,作品就可能被判为一类卷,从而在考场克敌制胜。
四、学习古人运用精辟的语言
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给党八股罗列的第一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而且形象地把这一类文章比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满足作文的字数要求,常常顾左右而言他,东拉西扯,一篇文章中一个刘伟的事例他就能扯上600字,十足的“懒婆娘的裹脚”。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仅用了70个字,却列举了八个例子来证明其观点,中心突出,言简而意赅。这种写法,很值得学生学习、模仿。
语言精辟、高度概括,这正是文言文的魅力之所在。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应着力引导学生涵咏、咀嚼文本,感受文言文语文的魅力,同时在写作时尽可能学习古人运用精辟的语言,虽然不能做到字字细加推敲,但也应尽可能做到语言简洁、精炼。
文言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穷宝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善待文言文,善用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拘泥于所谓的应试而对教材进行机械式、冷冰冰的剖析,而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二度开发,发挥教材的多重功能,让教材为我所用,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的同时,学习古人的创作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