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的粗心问题浅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唉,选正确的我却选错误的!”“我没看见标注停顿的那道题!”“这道题我本来会做的,没注意到里面的隐含条件。”“时间不够用,否则,我会把会做的做完!”“背诵课文我本来记得的,可偏偏忘记了!”……分析这些话可以得出,学生实际上把原因归结为马虎、粗心等非智力因素。但是,为什么马虎、粗心经常甚至每次都出现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于是我对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中的种种粗心问题进行了探讨。
  “粗心”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感知不全面或由于传统定势的影响而导致的行为不能达成或问题不能解决。从传统观念来看,“粗心”、“马虎”属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粗心”“马虎”应该说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素质,它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影响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学生粗心的原因
  
  1.注意力分散是导致粗心的直接原因。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资源限制理论”,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注意多个复杂、陌生的对象时,注意力就会不够,就会集中在那个刺激强度较大、最复杂或者难度最大的对象上,其它则会淡化为注意的背景。注意分为注意力的保持和注意力的分配。一般来讲,学生的注意力随着年a龄的增长而保持的时间越长。而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则有利于手脑协调,合理分配各种感官功能,使其达到科学的交互运动状态。
  2.知识的领会水平和巩固程度。知识领会了,并能灵活运用了,在做题过程中,很容易将题目与储存于大脑的知识建立起联想机制,学生就能很快提取所需信息,进行加工。相反,知识掌握不牢,从大脑中提取信息的速度和精确度大打折扣,使得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与技能,表现为“顾头不顾尾”、“丢三落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表面上好像是粗心造成的,而实际原因则是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牢固。在心理学上,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水平。显然,再现要比再认的认知水平要高,即当我们受到某种刺激时,知识能够自动地涌现出来。再现又可分为有提示的再现、无提示的再现。而再认是当知识再次呈现出来时,我们能够辨认出来。很多学生都把再认当作了再现,认为老师呈现某种知识,我能说出来,就是掌握了。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考场上一时想不起来,而后别人只提了一点他很快就知道了答案。就是说他的知识是介于不能自动再现而在别人说了后能再认、或者在别人提示下能再现。比如,在学习“心无旁骛”这个词时,许多学生在考试时把“骛”字写成“鹜”字,如果我们能理解“鹜”是“鸭子”的意思,而鸭子属于鸟类,就不会出错了。
  3.智力活动水平、思维定势的干扰是造成粗心的活动机制。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推理等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思维、想象等品质的差异,特别表现在思维活动的独立性、创造性水平上。缜密的思维力和灵活的变通力,会减少思维定势的干扰,从而减少粗心的机率。在作业考试中,如果不注意克服定势错觉的干扰,学生很容易忽略细节,导致出错。比如,选择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考查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有时将几个相似的、容易混淆的选项放在一道题目中,考查的是学生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即“同中求异”;有时则是将几个看似毫无共同点的选项放在一起,然后考查学生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其间的共同性质。当然,这些比较都要建立在对知识的归纳基础上。而学生平时很少进行比较思维的训练,也很少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有时是老师比较好了,让学生抄下去记)。在考试时,学生更不会认真对4个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多数是凭感觉,有时因为对知识点的性质不熟悉,比较不成功,只能在排除不掉的选项中乱猜,而等到答案一出来的时候,用不着谁解释,立即就明白了,当然又归为“粗心”了。
  4.不良的学习习惯是造成粗心的幕后黑手。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总表现在做事有条不紊、讲究策略、有认知监控的参与。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筹帷幄,顾全大局而又注意细枝末节。相反,则在考试中会导致错误频频发生。教师往往一再要求学生要先看清题目再解题,但总是有学生比较急,看不清题目或题目看不完整就下笔。例如,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对问题最后的“用文中的话回答”没看到,于是自己概括而导致失分。这些学生基本上缺少对问题进行分析的习惯和方法,通常会漏掉一些关键信息,或者将信息“翻译”错误,更不可能挖出潜在的信息。这就是我们说的粗心现象,甚至有的会连问题的目标状态都没弄明白就开始解题,结果当然是答非所问。
  5.情感上的焦虑、紧张是导致粗心的主观原因。有的学生求胜心切,或者太在乎家长老师的评价,从而导致考试作业动机强度过高。过分紧张、焦虑心理抑制其从长时记忆中正常地调出所储备的知识,也影响它在短时记忆中的正常加工,导致了很简单的题或本来会做的题也会出错。考试长期受挫的学生也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接连失利,情绪低落,有强烈的挫败感,再遇到考试,就会心慌、害怕。
  6.缺乏学习兴趣和明确的目标。学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注意力往往格外集中,当然也就不容易出现失误;但孩子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分散注意力,粗心的问题自然也就难免了。特别是那些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就必须明确学习目标,努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7.缺乏责任心。对学习、考试不够重视,做事得过且过,也会产生粗心的不良心理。
  8.性格特征是导致粗心的深层原因。人的性格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气质性格导致不同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当然,气质在个性结构中先天成分较多,但它的可塑性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自我教育,气质类型的某些特点常会为另一些特点所掩盖,并向好的方面转化。
  9.外界环境的干扰。安静的氛围如果被外界的刺激破坏,学生就会容易分散精力,特别是注意分配能力差的学生很难短期内再将注意力转移到考题或作业中来,或者思维被打断而很难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调出所需的信息。所以外部环境的干扰是不容忽视的。
  10.家长、老师的负性强化和有意培养的结果。你明明希望孩子认真仔细,可你总是在责备孩子粗心马虎;你明明希望孩子做事专心致志,可是你总是在强调他上课不认真,开小差;你明明希望孩子做事麻利一点效率高一点,可你却总是在责备孩子磨磨蹭蹭的不知道着急;你明明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有出息,可是你总是在强调孩子一天到晚不知道学习,将来就等着扫大街。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粗心问题,反而严重地强化了孩子内疚、惊慌、恐惧等心理,进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粗心行为。
  
  二、对学生粗心问题的正确认识
  
  1.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人的缺点在某些时候可能就是优点,错误应该被追究,需要被改正。“缺点”和“错误”常常很相似,会被混淆。正是我们思想里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造成我们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对“粗心”的放纵。如果思想上没有足够、正确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粗心”就会像幽灵一样伴你左右,随时出现,并侵蚀本已掌握的知识,更会妨碍将可能获得的成就。
  2.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怕。“你是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来?”“唉,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这样这样,你不就作对了吗?下回要注意啊!”两种不同的态度,使孩子放松了对“粗心”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对“粗心”危害的认识。不会的可以学会,而孩子们却以为“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又一次地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痛苦地犯错,从而浪费许多时间和错失可能的机会。学生的反应更多的是无所谓,过去就过去了,把“无知”当“粗心”,想想有很可怕。
  3.粗心一旦养成习惯,就不好改变了。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种惯性,而自己还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许多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通过一学期的努力,自以为成绩应该不错,可结果又是不尽如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问题。不理想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提高。“粗心”一旦形成惯性,变成习惯,就再也不好改变了。
  4.“粗心”的现象绝不是“写错字”,“抄错行”这么简单。很多学生在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想了好半天没有想出来,这时候别人给了一个小小的暗示,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考试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了考场,却想起来了。若说不会吧,有点委屈。若说会,可又不是。很多学生就对自己宽慰地说,没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没有做出来。实际是由于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精通,理解不够深入,这实际就是不会。是学习上的“盲点”,在学习上有多少这样关键的漏洞往往会被“粗心”这个词给掩盖了。
  
  三、对于学生的粗心,教师应采取的措施
  
  1.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和分配能力。设计一些有意义的练习,尽量延长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在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在同一时间内,教师可安排几件相关的任务,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注意力的分配,包括多种感官的相互协调功能。
  2.要从不同的角度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练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知识领会和熟练掌握了,应用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避免出错。
  3.要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事物,要采用比较分析、鉴别的方法,弄清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时,当学生遇到谈启迪或收获的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从文中不同人物、不同情节、全文主旨等多方面进行思考,使学生得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4.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提高自我监控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题、联想、答题、反思的不同环节上加强监控,避免思维定势带来的不良影响;教育学生在每次做题时,尽量放慢速度,用笔尖指着题目进行默读,用笔圈出可能出错的地方,以防万一,接着开始做题,注意做题时速度也放慢,然后进行检查。在整个过程当中,慢很关键,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适应慢的审题方法,一旦习惯,那么仔细审题就能做到了,然后在此基础上慢慢加快做题速度,时间一长,细心的品质便会慢慢形成。
  5.对于考试特别焦虑、紧张的学生可采用心理学上的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曝光法”、观察学习治疗法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结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程序,逐渐消除焦虑、紧张情绪。在平时作业时,教师要规定时间,达到将作业视为考试,将考试视为作业的目的;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学会自我调节。
  6.要认真对待试卷和作业的评讲,并建立错题档案。教师在评讲题目时,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讲清正确的解题思路、注意点和方法。学生可以将平时考试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因粗心而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整理,归类,并且用色笔标注可能出错的地方、注意点以及答题方法。平时经常温习,做到心中有数,长期坚持,粗心自然减少甚至消失。
  7.对于外界环境的干扰因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要整洁、明亮,桌椅要摆放整齐,空气要流通。教师要加强班级纪律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重视培养他们适应各种环境和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四、对于孩子的粗心,家长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往往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孩子的粗心问题,家长的认知有一些误区:一味地认为孩子学习主观上不认真;片面关注学习习惯,忽视做事的条理性;任意惩罚孩子,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欲速则不达。那么,家长应该配合做好哪些事呢?
  1.努力给孩子提供正强化,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负标签”。家长不要轻易把“粗心”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不要简单地用“粗心”作为评价孩子的依据,不要让孩子形成自己“粗心”的思维定势。在孩子粗心的时候,家长可以先不去理睬他,逐渐淡化孩子的粗心问题,然后在孩子细心的时候立即表扬他,强化孩子的专心、细心的良好行为,相信孩子会在你的信任下越来越专心越来越认真,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向着细心方向发展了。
  2.帮助孩子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认真仔细的作业习惯。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安排好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教育孩子学会“专时专用”,引导孩子在玩时要玩得舒心畅快,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为了养成认真仔细的作业习惯,家长有必要给孩子一些提醒,比如读题时,要一字一句地读,不添字,不漏字,学会勾划出关键字词;理解题意时,要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意后,写出答案,保证下笔无误。
  3.帮助孩子养成检查学习结果的好习惯。家长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把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任务交还给孩子,等孩子做完了作业,你先让他自己检查,等他检查无误后,你再帮助他检查,但是你不要告诉孩子哪里错了,你只能告诉孩子哪一行哪一个段落出现了错误,让孩子自己把错误找出来并改正。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为止。
  4.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给孩子划分家庭责任区,如扫地、倒垃圾、洗碗、叠被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两项由自己负责,每天做好,养成好习惯,这样就会逐渐培养起责任心,当他做其他事的时候,就不会粗枝大叶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还需家长给孩子做言行的榜样。
  5.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培养愉悦平和的心境,让孩子做事不骄不躁。这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心,不迁就,不粗暴。这样,你就能够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改变他的习惯,以至于最后改变个性。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粗心现象在渐渐减少。
  6.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制定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激发孩子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是克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和粗心的最根本的方法。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注意力自然就集中,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所以父母要用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使他对此保持长久的兴趣。当孩子学习目标明确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会长一些,学习会认真仔细得多。所以,孩子上课、做作业、读书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你最好给孩子确定具体的目标。
  7.发挥媒体的教育效力。报纸、电视等媒体经常刊登或者播放有关粗心导致的重大事故,一个随意丢弃的烟头有可能引发一场大火,一个未上紧的螺丝钉有可能导致一场空难,只要家长看到这样的报道,就在家里展开讨论,可请孩子一起参加。事实证明,用这样具体鲜活的事例来感性地教育孩子,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对待孩子的粗心问题,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既要加强指导,又不能过分地指责和批评,而要充分地认识到:孩子粗心是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孩子的粗心现象会越来越少。
  粗心问题一直是困绕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粗心的危害和实质,准确分析粗心产生的原因,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那么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粗心问题就一定能够逐步减少直至消失,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能真正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Arts’ formal rule tells us such a law, there will be a new form when another form tends to become a saturated state, and style is a symbol used by artists who with unique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inf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 美语文课堂兴趣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在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下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一、用“美”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摘 要: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仅限于英美文化的学习而不注重本土文化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本文通过一个本土文化教学案例,就中国节日习俗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节日习俗 本土文化 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实际的高职英语文化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
摘要: 本文对如何使地理教材“活化”,实现教学活动多维互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地理教材“活化”互动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它是有助于教师教、适宜学生学的材料。教学过程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尽量用学生的眼光理解和应用教材,发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按照教学的三维目标,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及增删处理,“活化”教材,赋予教材以生
摘 要: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新理念。而要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首先需要的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本文从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角度,探讨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专业成长 从教能力 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前者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成长,
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学。特别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学习物理上存在较大障碍,不适应新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困难。  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教材因素。  高中和初中的物理教材有较大的坡度,不能很好衔接。另外,数学知识与物理教材内容衔接不当,例如,学生尚未学习极限的概念,在物理上就很难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
摘 要: 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学生和老师的集合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时刻都在进行着。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更是归宿。因此,我们必须冲破屏障,和学生一起体验快乐;回归生命,陪学生一起寻找共鸣;寻找契机,跟学生一起探索改变。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 室外课 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上到第三年,给人的感觉就是已经爬了四分之三的山,好累。走进课堂
摘要: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沉重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放弃金本位,向国内外购银,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也造成中国各个行业的大衰退和币制改革。  关键词: 美国 白银政策 中国经济 冲击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美国的白银政策,是在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
摘要: 中国社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传统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的转变。中国文化的转变,是在吸取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打破中国人思想枷锁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自明朝而开始的“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通过读《中西体用之间》一书有感: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结果,不是中国文化被西方文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短短的七年里,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两次巨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2年),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1953—1956年)。在这七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而这七年间,中共重大决策又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和形成过程呢?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专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