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注重培养自身的教学情境感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mi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感,是教师将每次课堂教学都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意识,将学生、知识、环境和自身等诸多教学因素进行创造性提取、重组和再生,以恢复教学指向人的意义。当教师将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时,教学其实就是创造体现人的自然性、符合人的共通性、适合人的发展性的教育教学情境。教师对这种教学情境的敏感和创造,其实是教师在整合各类知识、调动多重经验和交融多元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迈向专业的成熟,也是教师对教学真知和真实的探寻,更是教学中人的真性情的展现。运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意境”观念理解教学情境感的形成,其实就是帮助教师从狭隘的视角转向开阔的眼界、从割裂的思考转向关联的思维、从执拗的偏见转向合作的姿态。这些转向的用力点不仅是一些看得见的技巧和策略,更是一种看不见的意识和体验。
  (余聞婧:《论教师的教学情境感》,《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其他文献
一、中美核心素养之概述  1.中国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中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中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中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其中还有下位的包含关系:人文精神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思
7月7日,“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中文版出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所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共同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定位,探索教育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本土化表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出席会议并致辞,知名教育家、学者顾明远先生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
如何有效且富有教育性地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讲,当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时,教育者头脑里最先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纪律被破坏了?是谁破坏的?破坏纪律者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可以说,这种解决学生违纪行为的思路,基本上遵循的是一种报应性正义的原则,即主要由作为第三方的学校或老师根据学生所犯的过错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一原则虽然从法理层面而言并无不当,但从教育尤其是
大学教师身兼学者和师者双重身份,故而其师德体系以学者角色为前提,以师者角色为根本。然而,在量化科研的体制和氛围中,大学教师渐渐忘却师者的身份,师者意识淡化已经成为大
创造力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创造力强的人主要具有如下三个领域的多个特征:(1)人格品质——喜欢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热爱真理,具有高度的自信心、自主自立取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能锲而不舍、精益求精;(2)思维品质——具有较高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3)知识结构——有序性、广阔性、整合性、实用性、理解性。培育創造力的路径是多样的,其中学习方式
近日,新西兰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称,从2017年7月3日起,学校在与教职员、家长以及当地的幼教中心协商后,可全面采用“集体入学”(cohort entry)政策。
甘肃省档案馆藏有一幅从民间征集来的葛氏家族族谱,正面为葛氏六代人灵柩,背面是两则宣传红军方针政策的文字。冯志萍在“甘肃省档案馆所藏红西路军宣传提纲解读”一文中认为
超义务的道德是个体根据情境作出的高尚选择,不履行可以得到理解或谅解,这是一种自愿的选择。那么,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要考虑从义务的道德进入超义务的道德的推进方向呢?第一,切合德性伦理学的指向。我们在学校德育中更重要的是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或品格。品质和品格正是德性伦理学所关注的,它要解决“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道德情境往往不是单一的,这就需要教学生在义务的道德
真鲷,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其饲料,仍依赖于新鲜或冰冻的小杂鱼,品种单调;营养不均衡;供应不稳定;需要大规模的冷藏设施;经常引起水质污染;养殖周期较长,从稚鱼达
4月13日,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将12所学校指定为2017年度安全教育推进校,旨在进一步推进基于“安全教育项目”的学校安全教育對策。  推进校将围绕“通过学科内问题解决型学习推进安全教育”“基于课程管理视角系统性推进安全教育”“协作家庭、当地社区、相关单位共同推进安全教育”等主题,从确保学生生活安全、交通安全、灾害安全的维度开展研究。为有效培养学生形成预判并规避危险的能力,进而为他人和社会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