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酒”对于当时的李白只意味着一种需要,一种写诗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斗争的需要。所以在他的诗中,他的人生中“酒”便幻化成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整个文学史的长河中一直流淌到了今天。从古到今,李白其人其诗,在中国文学史中都是备受古今中外学人关注的。同时有关对于他的评论也多如牛毛,从他所在的时代一直到今天都随处可见。鄙人不才,就着一时的兴致,试着从李白的“酒”中探寻出一点什么痕迹,以求其全。
其实,在中国,自从有了“杜康”以来,酒就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更走进了人们的诗中和梦中。所以“从中国文学史上你很难举出不喝酒的诗人,无论谁,诗里总有酒”。正如李白所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将进酒》)。所以酒也就成了中国古今诗人们身前身后的一个无形的魅影,飘荡在文明的星空下。正如鲁迅所说:“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出好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纵酒的遗风尚存,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但他们虽是李白的前辈,与之相比却要逊色得多。正如裴斐所言“谁喝酒也没有号称‘醉圣’和‘诗仙’的李白出名。大概将宋代诋李的道学家除外,历代人对李白的酒都是很感兴趣的。有唐以还,历代描写李白的稗史,小说,戏曲,图画以歌咏李白的诗篇,绝大多数以酒为题或与酒有关的‘太白酒楼’和‘太白遗风’的酒旗遍布全国以至穷乡僻壤。喝酒诗人虽多,能以酒流芳后世的李白恐怕是独一位”。可以这样:说酒是李白诗的一部分。就源与此,宋朝以王安石为主的抑李派即以“其诗大多言酒及女色,”;来攻击扬李派。说具体点,酒不但是李白诗的一部分,而且是他人生的一部分。因为他的诗中反复出现酒的影子,而酒中又往往突现出诗的灵感来。而这些都是源于他的生活,也就是酒作为他诗的一种素材,深入他的生活中、梦中和人生中去,并且在他的人生中得到了升华,流芳后世。
在李白的人生历程中,正因为有了酒的相伴,李白才不至于归于田园,与世绝尘而去。可是尘世中的李白,却空有一腔热血和爱国之心,没有得到重用,虽说这是由于他的个性豪放飘逸、狂放不羁所至。所以总的来看他人生的仕途是失败的,但正因为这一失败才导致他踏上唐诗的顶峰,所以他的酒和诗及自己才得以留名千古。为此就可以把酒和诗可以作为他人生中的两个知音:一个是默默的倾诉者,另一个则是静静的倾听者。而李白的人生恰巧是在轮流扮演着与酒和诗结合的角色,在这一轮流转换的角色扮演中,他无意之中为自己找到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道路。所以他踏上唐诗的顶峰,至今无人能及。
古今中外的诗人,无论是谁“只靠酒断然成不了气候。李白 ‘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虽属夸张之辞,想必也相当能喝。但他受人注意,关键还在诗写得好”。诗在李白的酒中更是处处可求,只要有酒的地方都会有诗的出现。“会桃花只芳园,序天伦只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恵连,吾人咏歌,独渐康乐,幽赏未已,高淡转清。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酒依金谷酒数。”(《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又如杜甫所言“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对于有关他的酒和诗的种种传说、故事,如开篇所言,这里不再祥述。
对于酒的依恋与他的诗作。从李白的个性看是豪放飘逸、狂放不羁且有点自负,于真情过于显露的性格。它是“与身体的形式、行为心理的形式”并存。这与他对酒的依托并非毫不相关。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对于酒的依恋几乎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典型酗酒者形象。酗酒者之所以养成这种恶习,是因为其酒后得到一些超乎常态的体验或快感,而对于这种感觉的追求是从酗酒后得到,从而又不能以其它方式获得,所以经过反复多次的体验之后,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酗酒者。但是,李白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酒后能将这种因饮酒而得到的感觉,写成诗文,且想象丰富奇特、神奇瑰丽。所以李白对这种特别的感觉体验是通过酒后积极方式——写诗作文,或是在酒中即兴创作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他的这种状态是一种良性循环,他并非是一种病态。就因为如此他的诗才具有“言出天地外,思发鬼神表。”(唐皮日休语)的奇特想象;也难怪杜甫会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为此诗人的性格气质与他诗风的形成分不开。如果没有诗人对酒的依恋所激发出的灵感的源泉,写诗如李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陈子昂《蹬幽州台歌》)的诗人,他只是李白一個。有人考证过,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酗酒比李白还凶,且还有他“人生七十古来兮,满身酒债寻常是。”的诗句为证。一个人到了七十岁还满身酒债,想必也是喜欢喝酒。但是在杜甫这里,他的酒意却转化不成诗的灵感,所以他作诗正如李白所说“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斗笠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所以杜甫作诗没有象李白那样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即成佳句,且飘逸潇洒。为此,杜甫也就只能成为“诗圣”,而成不了“酒圣”、“酒仙”。所以杜甫虽也是饮者但并未真的以“饮留其名”。
总的来看就是:李白人生仕途的失意,造就他诗歌艺术水平的卓越成就,而这一过程中酒的作用又不可忽视。从他自身的个性和古今对他的研究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个不适合从政的人,但于此他又是极自信的,常自比管仲、范蠡,而事实上他是失意的。再加上平时他对酒的喜爱,如此一来他的生活中就更离不开酒,酒简直成了他的知己,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依赖心理。于是满腔的热情、才华和所有的不快就外溢出来,彰显在他的诗文追求中。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定向趋势。所以他才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才能“光焰万丈长”;才能“曾有惊天动地文”;才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其实,在中国,自从有了“杜康”以来,酒就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更走进了人们的诗中和梦中。所以“从中国文学史上你很难举出不喝酒的诗人,无论谁,诗里总有酒”。正如李白所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将进酒》)。所以酒也就成了中国古今诗人们身前身后的一个无形的魅影,飘荡在文明的星空下。正如鲁迅所说:“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出好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纵酒的遗风尚存,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但他们虽是李白的前辈,与之相比却要逊色得多。正如裴斐所言“谁喝酒也没有号称‘醉圣’和‘诗仙’的李白出名。大概将宋代诋李的道学家除外,历代人对李白的酒都是很感兴趣的。有唐以还,历代描写李白的稗史,小说,戏曲,图画以歌咏李白的诗篇,绝大多数以酒为题或与酒有关的‘太白酒楼’和‘太白遗风’的酒旗遍布全国以至穷乡僻壤。喝酒诗人虽多,能以酒流芳后世的李白恐怕是独一位”。可以这样:说酒是李白诗的一部分。就源与此,宋朝以王安石为主的抑李派即以“其诗大多言酒及女色,”;来攻击扬李派。说具体点,酒不但是李白诗的一部分,而且是他人生的一部分。因为他的诗中反复出现酒的影子,而酒中又往往突现出诗的灵感来。而这些都是源于他的生活,也就是酒作为他诗的一种素材,深入他的生活中、梦中和人生中去,并且在他的人生中得到了升华,流芳后世。
在李白的人生历程中,正因为有了酒的相伴,李白才不至于归于田园,与世绝尘而去。可是尘世中的李白,却空有一腔热血和爱国之心,没有得到重用,虽说这是由于他的个性豪放飘逸、狂放不羁所至。所以总的来看他人生的仕途是失败的,但正因为这一失败才导致他踏上唐诗的顶峰,所以他的酒和诗及自己才得以留名千古。为此就可以把酒和诗可以作为他人生中的两个知音:一个是默默的倾诉者,另一个则是静静的倾听者。而李白的人生恰巧是在轮流扮演着与酒和诗结合的角色,在这一轮流转换的角色扮演中,他无意之中为自己找到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道路。所以他踏上唐诗的顶峰,至今无人能及。
古今中外的诗人,无论是谁“只靠酒断然成不了气候。李白 ‘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虽属夸张之辞,想必也相当能喝。但他受人注意,关键还在诗写得好”。诗在李白的酒中更是处处可求,只要有酒的地方都会有诗的出现。“会桃花只芳园,序天伦只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恵连,吾人咏歌,独渐康乐,幽赏未已,高淡转清。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酒依金谷酒数。”(《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又如杜甫所言“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对于有关他的酒和诗的种种传说、故事,如开篇所言,这里不再祥述。
对于酒的依恋与他的诗作。从李白的个性看是豪放飘逸、狂放不羁且有点自负,于真情过于显露的性格。它是“与身体的形式、行为心理的形式”并存。这与他对酒的依托并非毫不相关。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对于酒的依恋几乎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典型酗酒者形象。酗酒者之所以养成这种恶习,是因为其酒后得到一些超乎常态的体验或快感,而对于这种感觉的追求是从酗酒后得到,从而又不能以其它方式获得,所以经过反复多次的体验之后,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酗酒者。但是,李白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酒后能将这种因饮酒而得到的感觉,写成诗文,且想象丰富奇特、神奇瑰丽。所以李白对这种特别的感觉体验是通过酒后积极方式——写诗作文,或是在酒中即兴创作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他的这种状态是一种良性循环,他并非是一种病态。就因为如此他的诗才具有“言出天地外,思发鬼神表。”(唐皮日休语)的奇特想象;也难怪杜甫会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为此诗人的性格气质与他诗风的形成分不开。如果没有诗人对酒的依恋所激发出的灵感的源泉,写诗如李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陈子昂《蹬幽州台歌》)的诗人,他只是李白一個。有人考证过,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酗酒比李白还凶,且还有他“人生七十古来兮,满身酒债寻常是。”的诗句为证。一个人到了七十岁还满身酒债,想必也是喜欢喝酒。但是在杜甫这里,他的酒意却转化不成诗的灵感,所以他作诗正如李白所说“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斗笠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所以杜甫作诗没有象李白那样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即成佳句,且飘逸潇洒。为此,杜甫也就只能成为“诗圣”,而成不了“酒圣”、“酒仙”。所以杜甫虽也是饮者但并未真的以“饮留其名”。
总的来看就是:李白人生仕途的失意,造就他诗歌艺术水平的卓越成就,而这一过程中酒的作用又不可忽视。从他自身的个性和古今对他的研究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个不适合从政的人,但于此他又是极自信的,常自比管仲、范蠡,而事实上他是失意的。再加上平时他对酒的喜爱,如此一来他的生活中就更离不开酒,酒简直成了他的知己,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依赖心理。于是满腔的热情、才华和所有的不快就外溢出来,彰显在他的诗文追求中。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定向趋势。所以他才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才能“光焰万丈长”;才能“曾有惊天动地文”;才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