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靴百科与传承人旺堆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萨靴子非常漂亮,黑色的鞋腰,红绿相间的鞋面花朵艳丽,栩栩如生,做工考究,针脚细腻,可谓巧夺天工,引人入胜,令人赞叹不已。
  藏鞋,人们能从一个人所穿的鞋子
  判断出这个人的职业和社会阶层。
  藏靴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不分左脚和右脚,
  其妙处在于任何一侧有磨损,
  只要把鞋子调换一下,
  就又可以穿很长时间。

藏族鞋靴的简明百科


  赤列塔青带我们到他工厂的陈列室参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30多种不同款式的传统藏鞋,包括一双据说有500年历史的藏靴,还有一双罕见的“秋(乌)锁汗”鞋,鞋面上压出漂亮的八宝图案,说明书上写的是“康区等地商人及财主所穿”,这些鞋子大多是赤列塔青和他的徒弟们收藏或亲手制作的。据说人们能从一个人所穿的鞋子判断出这个人的职业和社会阶层。
  藏靴、鞋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松巴拉姆”、“嘎洛”鞋、靴子和“嘉庆”等,还有单层底、多层底等不同的款式,用氇氆、毛呢、皮革、毡子、绸缎、麻布等制作。“松巴拉姆”又称松巴鞋,根据不同的地区,松巴鞋还分为拉萨松巴、后藏松巴、江孜松巴等, 以花纹秀丽繁杂著称。嘎洛鞋的特点是美观、结实,分为两种:工布地区的嘎洛鞋腰多为牛皮底,上面勾出狗鼻纹等;在拉萨墨竹工卡、彭波等地流行的嘎洛鞋则一般不用皮料做底,鞋面图案大方、素雅。
  靴子大致也分三种:黑色平绒布和牛皮相间作腰的是“热玛鲁”;用绒布作筒的称作“布江”;鞋腰全部用皮料做的皮靴叫作“过瓦居尔达”。靴子的颜色以黑色居多,早期的具有典型的蒙古风格。而“嘉庆”是藏鞋中的高档品,藏语里是“虹影”的意思,鞋面及鞋腰上的两组线条恰似美丽的彩虹,底子很厚,用优质毛毡叠加,保暖结实。目前售价在九百元以上的“嘉庆”鞋过去多为上层官员专用。
  藏鞋根据形状和用料的不同又可分出多种。较为高级的松巴鞋称“松巴梯呢玛”,它用牛皮制底,并以粗毛线或棉线密密缝制,底厚达3厘米多,靴帮色彩斑斓,分别用红、黄、绿、蓝等八种颜色的丝线在上面绣出美丽的图案,靴面也有绣花,十分艳丽。这种靴,因为做工精致考究,以前是喜庆日子里穿用。西藏妇女喜欢穿松巴鞋中最好的“梯呢玛”,是因为这种鞋的鞋头上有漂亮的花卉图案(俗称“鱼骨刺纹”,要求其线条如鱼骨刺挺拔立体),在旧社会是家庭条件好、出身高贵的妇女才穿得起的。当然,现在一般的老百姓都可以轻松拥有了。
  比“松巴梯呢玛”档次低一点的鞋子叫“过不杂”,这种鞋的底子全部用牛皮包起来,非常结实。还有一种鞋子叫“替日”,所谓替日,是专门用粗线纳底,氆氇缝帮,多产于山南地区。在牧区,牧民都喜欢自己缝鞋,比如“朱朗”,意思是产自康区甘孜朱诿地方的靴子,老一辈人管它叫霍尔鞋。还有“珠西替杂”鞋,深受青海玉树人喜欢,因为这种鞋很结实,在雪地上走路也不会变形。
  藏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分左脚和右脚。这是因为生活中有的人腿脚有毛病,有的人拖着脚走路,所以有的鞋底左侧坏得快,有的右侧坏得快。藏靴的好处就在于若任何一侧有磨损,就可以把鞋子调换一下,就又可以穿很长时间。

家族渊源 世代鞋匠


  旺堆是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靴制作传承人。家住尼木县塔荣镇雪拉三村。
  旺堆的家是幢二层小楼,土木结构,典型的藏式建筑,房子加院子,约有三四百平方米。家里人丁兴旺,三世同堂,家里有13口人之多。一进门,热情的女主人就忙着张罗,忙着给我们倒酥油茶。
  “这是我的妻子,卓嘎。”
  旺堆边说,边像变戏法一样拿出藏靴。靴子非常漂亮,黑色的鞋腰,白色的里子,红绿相间的鞋面花朵艳丽,做工考究,针脚细腻。很难想象一个男子,是怎么做出这些漂亮靴子的。因为印象中,缝纫、绣花向来是女人的专长。
  旺堆告诉我们,他们家世代是藏靴制作匠人,到如今自己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他从17岁就开始跟父亲旦增欧珠学习藏靴制作,至今已学了17年。
  17年,对于人生而言,已是不短的时间;但旺堆坦言,自己也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
  旺堆说他做的藏靴叫作“松巴拉姆”,制作靴底的原料为“孙玛热杂”,一种麻类植物。“孙玛热杂”浑身都是宝,其果实可以用来炼油。制作藏靴的原料是它的杆茎,每年秋收过后,农闲时家人就到附近的山上把“孙玛热杂”砍回来浸在水中,数日后将其捞出晒干;晒干后,用木棍将其拍打成“棉花状”,然后抽出丝纺成线。
  “孙玛热杂”的线多用来纳鞋底。用“孙玛热杂”纳出来的鞋底结实耐穿,且经水浸泡过会越变越硬,更结实,深受农牧民欢迎。几厘米厚的鞋底需要用锥子扎一个个口,鞋底要纳得密实,旺堆手上老茧满满。
  此外,牛皮也是鞋底的主要原料,有的纯用牛皮做鞋底,有的将牛皮钉在“孙玛热杂”鞋底上,一般底高2厘米左右。为了让鞋底更柔软,有时制靴者也会将毛毡等衬在鞋底间,以增加靴子的保暖性。
  相比纳鞋底而言,做鞋腰、鞋面就是细活了,制靴技艺也大多体现于此。鞋面上大多要绣上许多精美的图案。一般以花朵为主,相对而言女式靴子花朵较多,男式靴子花朵少,也有一些男式靴子鞋面上不绣花朵,唯求素雅。
  旺堆的妻子卓嘎就坦言:“他比我做得好多了,你看看这针脚,又细又实密又匀称,绣的花朵既鲜艳又漂亮,看上去就跟真的花一样吧!”

赤列塔青演示藏靴的制作流程


  赤列塔青在工坊里向我们演示了制作松巴鞋和嘎洛鞋的全过程。我们看到屋中放着一个装满茶叶渣的大铁锅,他解释说,过去人们用马粪泡皮料,现在马粪不好找,改用大叶茶渣。
  他将泡好的皮料剪成鞋底样,与提前粘好的麻布和毛毡钉在一起。麻布和毛毡必须盖住且大过皮底,因为麻布和毛毡是鞋底也是鞋帮的一部分。
  等这一切做好后,只见赤列师傅首先用一种粗棉线缝针使鞋帮逐渐收口。这是个经验活也是技术活,收口太大,鞋腰将无法扣住,收口太小,做成的鞋子会挤脚。这种逐渐收口的过程就会在鞋帮上形成由宽窄不等、颜色各异的八道线组成的棱条,既美观又结实。等鞋口完全立起来了,就把一种白布粘到鞋底,鞋底部分就算做好了。
  藏靴最难做的部分就要数纳鞋底了。几厘米厚的皮鞋底需要用锥子一个个扎口,用针一个个穿线,完全是手工活,工人们手上全是水疱和伤疤,用多厚的顶针都不管用。相比而言,做鞋腰和鞋筒就比较轻松,有些部分还能用机器。
  鞋底做好之后,他把鞋腰、鞋帮缝在一起,这还不算完工,只见他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把鞋里撑起来,他说这样鞋子才不会变形,至此,松巴鞋才算做好了。
  赤列塔青接下来制作的嘎洛靴则以牛皮为底,靴帮由三层氆氇缝制而成,其黑色呢在下约3厘米,彩条毛呢在上约3厘米,花纹竖立。靴跟与靴尖缝上黑色牛皮,靴面用染黑的牛皮拉条及金丝线镶边,结实美观。靴帮开15厘米竖口,口边分别用染红的羊皮加固,便于拉拽。这种靴的特点是靴顶尖朝上翘起,看起来威武大方。
  大部分藏鞋的主要原料为平绒或皮革,色彩搭配十分讲究,有的还用丝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有的则用金丝缎镶边、贴花。鞋尖讲究有方有圆,有尖有钩,形式不一,很有特色。
  所有藏鞋都要有系带,鞋带也是藏鞋制作中一种美丽而讲究的手工艺品。一般鞋带使用细毛绒编织,带上有各种图案,两端留有彩穗,色彩艳丽,與藏鞋配在一起,赏心悦目。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是新兴的高原,地壳内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方兴未艾,新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因而地热现象也就表现得十分活跃,造成各式各样的地热显示。而措勤县正位于岗底斯山北麓与羌塘高原的南缘,东北是地势高亢,地域辽阔的羌塘高原;西南部是地势险峻,沟壑纵横的岗底斯山北支。正是由于地处两地理单元交汇区域,使其地貌比阿里其它几县更加破碎。措勤县也正因此拥有了丰富的地热资源。  深入措勤温泉地带,上百个大大小
朴实,便是质朴实在。纵观当今课堂,花里胡哨的较多,表面看似热闹,实则效果不好。教师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许多毫无意义的生活情境;为了挖掘方法的多样化,一个劲儿地启发学生想“怪招”;为了体现合作探究,动不动就来个小组讨论……种种举措,美其名曰:走进新课程。而实际上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思维到底有多少提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基于对课堂教学有效
如果你对西藏充满好奇,  特别是对于西藏西部的文化、  考古与探险旅行有着特别情怀的话,  有个人你一定绕不过去,  他就是曾8次到喜马拉雅区域  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科研考察的  著名藏学家、探险家——  意大利人朱塞佩·杜齐。  在西藏,除了著名的唐蕃古道、蕃尼古道、  茶马古道、盐路以及麝香之路,  还有一条著名文化旅行考察线路,  或者说文化探险之路,应该叫“杜齐之路”。  从楚鲁松杰出来,下
古时西藏分为三区,卫藏地区为其中之一。卫藏地区在元、明时称作乌斯藏,前藏地区称卫,后藏地称藏,卫藏地区历史上曾北起那曲地区的当雄县,南至山南地区的洛扎县,东达山南的加查县,西到日喀则地区的昂仁县,其区域涵括了现在的拉萨市,日喀则大部分地区及山南大部分地区。虽从地形上看,卫藏地区被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系所重重包围,为雪山环绕之地,但西藏三大粮仓拉萨河流域、年楚河流域、雅鲁藏布江河域
生命中的不期而遇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去西藏的梦想。而我能来到美丽而神秘的墨脱,是一份幸运,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分。不期而遇,人生之幸。  2015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征得父母和导师的同意后,我休学参加西部计划西藏专项,成为一名志愿者。进藏短暂的培训和修整后,我们就出发前往墨脱,路过“通麦天险”,到达藏王故里波密。经嘎隆拉隧道进入墨脱境内,刚出隧道口,只见云雾缭绕,宛若仙境。道路曲折蜿蜒,
【摘 要】北京市培智学校基于20多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经验,梳理出目前培智学校教学的困难主要聚焦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评估,在课程实施时找不准目标;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与教学主题活动内在联系不够;现有教师队伍不适应主题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以此问题为核心,研制了基于学生课程本位评估系统,制订了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核心的教学实施方案,构建了三方参与的教师研修模式,着力于提升培智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
“白莱岁却”是西藏古代祭祀女护法的节日。如今,“仙女节讨钱”已经成为节日里部分女士喜爱的活动,也可以说是西藏妇女地位得到提升的一个明证。\  一  2014年12月5日是藏历木马年的十月十四日。  下午,生得一副蛙面的班丹拉姆吉祥天母塑像便已被迎请到大昭寺中央的天井处。  大昭寺内的僧人在众人朝拜时给塑像刷上金粉,为迎接“白莱岁却”节做准备工作。  15日清晨零点起,信众便已披星戴月地从四面八方涌
没有多余的线条,没有旖旎的色彩,只在美术家寥寥几笔的勾勒下,西藏的美丽便如“清水出芙蓉”般跃然纸上。  7月8日至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全国25位著名美术家在拉萨、山南等地区采风、创作,用一幅幅生动画卷展现了西藏经济社会5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些作品也将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献礼,于9月在北京展出。  武警政治学院教授罗田喜是第一次进藏。在来西藏之前,他就做足了准备功课:从网上
西藏的医学,总给外人神秘的感觉。不但如此,藏族人也将其奉为神灵,一度秘不示人。公元8世纪,藏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著成藏医学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之后藏王赤松德赞将其作为珍贵的“伏藏”埋入桑耶寺,直到11世纪初才被发现,重见天日。此后,历代藏医学家都把它奉为经典,为藏族同胞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没有人想到,在《四部医典》面世近1300年后,有一位汉族的女企业家通过光彩事业,既为藏区扶贫做
我是1960年大学毕业响应祖国的召唤到拉萨工作的,眨眼已50过去了个春秋。但初到圣城的印象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古老的宫阙、庙宇娓娓讲述着历史的沧桑,河畔垂柳伸出细嫩粉红的手背荡起一圈圈涟漪,男女老少路灯下的即兴歌舞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高原民族豪放乐观的天性禀赋。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勾起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汉族大学生无边无际的遐想。拉萨,她古老而又年轻,美丽而不矜持,神奇而又实在,酷似苦恋中的情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