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瑞士的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建构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环境“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这两个基本过程来建构新的理解的。当个体能用现有的认知图式(schema)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原有的那种平衡被打破,原有的知识与新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出现了非平衡情况,这是学习发生的前提,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而顺应过程,即学习过程,使原有的认知图式得到充实或是认知图式被建构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学习的结果。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非平衡—————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建构中得到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互动作用,而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的“文化交际”是指“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汉语文化的参与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中国文化,才能比较出西方文化与它的异同,进而使人理解并自觉地适应西方文化,进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因此,学习英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学家弗里斯(Charles C. Fries,1952)曾提出语言对比分析理论,他认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指导意义
依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提供者。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与我们传统的观念不大相同,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激发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模式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的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传统模式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但既然学习是一个积极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四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
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该创设一种文化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客观的、显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已掌握的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每学期我系都会针对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如“跨文化交际表演赛”、“英语背景知识大赛”、“英美文学知识大赛”、“英语文化节”、“商务礼仪大赛”等。相比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育是一块尚未得到深入开发的沃土。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发展英语运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根据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动建构知识、积极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各项活动,达到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第二,充分发挥外籍教师资源优势,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我校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和南非等国家的外教40余名,他们在给学生授课之余,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讲座活动,地道的英语和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大开眼界,这些都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以后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了基本的知识框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三,选择原版教材,让学生面对地道的英语语言和文化。我们选用教材的原则之一就是选用优秀的外国原版教材,如:HEADWAY,STUDY SKILLS,ECONOMICS等。这些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文化背景,丰富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人物对话,教师在授课时创设一些活泼自然、充满生趣的文化情景,然后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亲历文化境况、遭遇文化尴尬和文化冲击,与异域文化发生互动,以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境遇中提升具体的交际技能。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文化学习情景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除了培养学生的交际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一种主观的、无形的、潜在的跨文化的特质和文化敏感性,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文化意义进行理解、感悟,在学生理解了表层信息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理解深层的含义,去感受、推知、判断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本族文化环境有何相关联的实际意义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创造对于学习个体的意义建构也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异国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举办外语文化节、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美文化知识比赛、英文诗歌朗诵和英文电影欣赏等。
立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们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与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涉及很多方面,如教学大纲的制定、优秀教材的选编、课外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手段、方法的利用、教学内容的更新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Brislin,Richard&Yoshida,Tomoko.1994.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An Introduction [M].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Inc.
[2]Davis,Linnell.2001.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3]Krashen,S.D.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4]Krashen,S.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5]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6]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5).
[7]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联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景教学[J].外语教学,2003 (2).
[9]赵亮.教学设计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模式建构[J].外语学刊,2003 (1).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瑞士的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建构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环境“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这两个基本过程来建构新的理解的。当个体能用现有的认知图式(schema)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原有的那种平衡被打破,原有的知识与新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出现了非平衡情况,这是学习发生的前提,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而顺应过程,即学习过程,使原有的认知图式得到充实或是认知图式被建构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学习的结果。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非平衡—————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建构中得到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互动作用,而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的“文化交际”是指“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汉语文化的参与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中国文化,才能比较出西方文化与它的异同,进而使人理解并自觉地适应西方文化,进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因此,学习英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学家弗里斯(Charles C. Fries,1952)曾提出语言对比分析理论,他认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指导意义
依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提供者。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与我们传统的观念不大相同,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激发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模式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的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传统模式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但既然学习是一个积极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四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
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该创设一种文化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客观的、显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已掌握的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每学期我系都会针对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如“跨文化交际表演赛”、“英语背景知识大赛”、“英美文学知识大赛”、“英语文化节”、“商务礼仪大赛”等。相比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育是一块尚未得到深入开发的沃土。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发展英语运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根据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动建构知识、积极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各项活动,达到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第二,充分发挥外籍教师资源优势,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我校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和南非等国家的外教40余名,他们在给学生授课之余,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讲座活动,地道的英语和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大开眼界,这些都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以后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了基本的知识框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三,选择原版教材,让学生面对地道的英语语言和文化。我们选用教材的原则之一就是选用优秀的外国原版教材,如:HEADWAY,STUDY SKILLS,ECONOMICS等。这些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文化背景,丰富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人物对话,教师在授课时创设一些活泼自然、充满生趣的文化情景,然后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亲历文化境况、遭遇文化尴尬和文化冲击,与异域文化发生互动,以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境遇中提升具体的交际技能。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文化学习情景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除了培养学生的交际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一种主观的、无形的、潜在的跨文化的特质和文化敏感性,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文化意义进行理解、感悟,在学生理解了表层信息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理解深层的含义,去感受、推知、判断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本族文化环境有何相关联的实际意义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创造对于学习个体的意义建构也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异国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举办外语文化节、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美文化知识比赛、英文诗歌朗诵和英文电影欣赏等。
立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们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与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涉及很多方面,如教学大纲的制定、优秀教材的选编、课外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手段、方法的利用、教学内容的更新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Brislin,Richard&Yoshida,Tomoko.1994.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An Introduction [M].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Inc.
[2]Davis,Linnell.2001.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3]Krashen,S.D.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4]Krashen,S.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5]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6]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5).
[7]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联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景教学[J].外语教学,2003 (2).
[9]赵亮.教学设计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模式建构[J].外语学刊,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