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板书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的板书应当是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本文从思维导图的角度,畅谈了在板书设计上需精心设计形式、锤炼简化文字、运用丰富色彩,从而让每一幅板书成为学生独特的“记忆参照物”。
[关键词]思维导图 板书
一、长期以来的板书“印象”
什么是板书?《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这本书上是这样描述板书的: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板书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更有众多的教育者提出:精心设计的板书应当是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但是,如何板书呢?工作以后,听过各级、各类的展示课、示范课,看到各式各样的板书:大部分数学老师的板书是“黑板白字”,且内容抽象、形式单一,课课如此,毫无新意,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使得原本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数学课变得死气沉沉,犹如一潭死水;有一些教师做法极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课程知识统统写在黑板上,黑板上密密麻麻全是字,拥挤不堪,重难点难以分辨;还有一些教师则“惜字如金”,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只有寥寥几字,甚至连本节课的课题都不写,给学生留下一片空白。长此以往,我的板书也走入了为了板书而板书,为了自己的心安而板书,至于板书对学生是否有用从不深究。
二、国外“Mind mapping”的启示
思维导图最早来源于“世界记忆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他认为思维导图是在学习中发现的一种“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达·芬奇,在他的笔记当中经常使用图形、代码和连线。这些“涂鸦”使笔记变得生动活泼,受此启发托尼·巴赞创立了思维导图。
由此,我受到了启发:为什么不用具体、形象的思维导图来画板书呢?其实,国内也早有一些教育者提出“板画”,这是一种形象地、直观地传授教学信息的形式。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时如果我们把抽象的语言、公式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设出一种让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一定会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于是,我开始了尝试……
三、我的板书我做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绘画的直观手段是一种发展儿童的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由于视觉、听觉、感觉同时进行,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了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因此,我精心设计形式,锤炼简化文字,运用丰富色彩,期望让每一幅图成为学生独特的“记忆参照物”。
(一)老师,我能记住了
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常常记不住上课的内容,怎样让他们牢牢记住上课所学的知识呢?我想,板书的形式很重要,学生的兴趣也很重要。因此,在课前,我通常会和学生聊聊家常。上《十几减8、7》的这一天,正好下雨,于是我们商量,今天就画把雨伞。教材中例题是15-8,学生门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想加算减、平十法、凑十法,于是用三个伞柄连出了三种算法,最终就形成了这样的板书(见图3.1)。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说这是一把“怪物伞”,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一下子生机盎然起来,学生们对三种方法的印象也特别深刻,在后面的学习中提起这把“怪物伞”时,他们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减法的三种算法。
紧接着在《十几减8、7》的练习中,我又画出了两棵树(如图3.2)。一棵树是“十几减8”,另一棵树是“十几减7”,树干上列举了相关的算式,同时把学生们找到的算法写在上面,用一片小小的树叶加以强调,最后添上几棵花草作为点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两棵“智慧树”,上面有我们自己发现的数学奥秘。更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老师,今天你上课的内容我全都记住了,这都要归功于两棵‘树学’大树!”
在教学《十几减6、5、4、3、2》的时候,我更得心应手了。我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所有的算式整齐罗列,然后让学生们观察算式,有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算式越来越少,提议:我们就画个楼梯吧。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板书,学生们称之为“数学阶梯”(如图3.3)。我更是把自己的美好祝愿送给了他们,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
就这样,通过一幅幅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我和学生们完成了减法这一单元的学习,然后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希望他们回家后熟悉这一些算式,许多学生都把算式画成了图送给我,我想,正是这样一种独具匠心的板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特殊的符号,特别的记法
文字是一种符号,但它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常常是板书的主体。但是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文字的无力。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认识我们需要表达的大部分汉字,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少写文字,用其他的符号来代替。例如,教学《数的顺序》这一课时,我按照教学的内容把板书分为四部分:熟悉百数表,根据百数表比较数的顺序,用不同的形状框数,发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在全课总结的时候,我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用心记住百数表,能根据百数表来完成一些比较的练习,通过动手操作去框数、填数,当然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发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为了突出教学的目的,我打算在四个分支上分别写“用心记”“用笔填”“动手框”“找规律”,后来联系学生的实际一想,即使我寫了,学生还是看不懂字。因此,就想出了用这样的四种符号来代替:
尽管只是一些小小的符号,但立刻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当然,在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多种符号或者与线条相配合,使板书简洁明了,使人印象深刻。
(三)灵动的色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能引起知觉,唤起味觉,兴奋大脑皮层,促进神经活动,和谐心理发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种强化记忆的方式。因此,板书设计应追求色彩合理搭配,同时应发挥色彩的强调作用,外加其他颜色可以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要点、特点。
在板书时,我常以白色为主,和谐配以其他颜色,做到色彩相宜、主次分明。如图3.5,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画了一幅“数学迷宫”,用白色粉笔书写基本的例题,用红色粉笔书写关键语句“先看十位”“十位相同看个位”“三位数大于两位数”,同时对于每一题,在要比较的数位上用红色粉笔加以标注,以提醒学生注意。最后,用两种颜色的粉笔加粗描出“迷宫”的边框,整幅板书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学生当场就能记住这一部分知识。
同样,在其他的板书中,我也常常注意适当地使用不同色彩,构成一幅幅含义深刻、重难点突出的板书。
王松泉先生曾说板书是:反映学习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这话虽是比喻,但却生动地解释了小学数学课堂板书的深刻价值。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也曾说过:小学数学课堂板书是一种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好的板书,往往是教者对教材的一种“再创造”。课堂板书虽不大,但只要我们知其善用,同样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思维导图 板书
一、长期以来的板书“印象”
什么是板书?《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这本书上是这样描述板书的: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板书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更有众多的教育者提出:精心设计的板书应当是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但是,如何板书呢?工作以后,听过各级、各类的展示课、示范课,看到各式各样的板书:大部分数学老师的板书是“黑板白字”,且内容抽象、形式单一,课课如此,毫无新意,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使得原本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数学课变得死气沉沉,犹如一潭死水;有一些教师做法极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课程知识统统写在黑板上,黑板上密密麻麻全是字,拥挤不堪,重难点难以分辨;还有一些教师则“惜字如金”,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只有寥寥几字,甚至连本节课的课题都不写,给学生留下一片空白。长此以往,我的板书也走入了为了板书而板书,为了自己的心安而板书,至于板书对学生是否有用从不深究。
二、国外“Mind mapping”的启示
思维导图最早来源于“世界记忆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他认为思维导图是在学习中发现的一种“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如达·芬奇,在他的笔记当中经常使用图形、代码和连线。这些“涂鸦”使笔记变得生动活泼,受此启发托尼·巴赞创立了思维导图。
由此,我受到了启发:为什么不用具体、形象的思维导图来画板书呢?其实,国内也早有一些教育者提出“板画”,这是一种形象地、直观地传授教学信息的形式。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时如果我们把抽象的语言、公式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设出一种让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一定会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于是,我开始了尝试……
三、我的板书我做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绘画的直观手段是一种发展儿童的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由于视觉、听觉、感觉同时进行,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了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因此,我精心设计形式,锤炼简化文字,运用丰富色彩,期望让每一幅图成为学生独特的“记忆参照物”。
(一)老师,我能记住了
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常常记不住上课的内容,怎样让他们牢牢记住上课所学的知识呢?我想,板书的形式很重要,学生的兴趣也很重要。因此,在课前,我通常会和学生聊聊家常。上《十几减8、7》的这一天,正好下雨,于是我们商量,今天就画把雨伞。教材中例题是15-8,学生门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想加算减、平十法、凑十法,于是用三个伞柄连出了三种算法,最终就形成了这样的板书(见图3.1)。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说这是一把“怪物伞”,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一下子生机盎然起来,学生们对三种方法的印象也特别深刻,在后面的学习中提起这把“怪物伞”时,他们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减法的三种算法。
紧接着在《十几减8、7》的练习中,我又画出了两棵树(如图3.2)。一棵树是“十几减8”,另一棵树是“十几减7”,树干上列举了相关的算式,同时把学生们找到的算法写在上面,用一片小小的树叶加以强调,最后添上几棵花草作为点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两棵“智慧树”,上面有我们自己发现的数学奥秘。更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老师,今天你上课的内容我全都记住了,这都要归功于两棵‘树学’大树!”
在教学《十几减6、5、4、3、2》的时候,我更得心应手了。我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所有的算式整齐罗列,然后让学生们观察算式,有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算式越来越少,提议:我们就画个楼梯吧。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板书,学生们称之为“数学阶梯”(如图3.3)。我更是把自己的美好祝愿送给了他们,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
就这样,通过一幅幅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我和学生们完成了减法这一单元的学习,然后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希望他们回家后熟悉这一些算式,许多学生都把算式画成了图送给我,我想,正是这样一种独具匠心的板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特殊的符号,特别的记法
文字是一种符号,但它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常常是板书的主体。但是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文字的无力。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认识我们需要表达的大部分汉字,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少写文字,用其他的符号来代替。例如,教学《数的顺序》这一课时,我按照教学的内容把板书分为四部分:熟悉百数表,根据百数表比较数的顺序,用不同的形状框数,发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在全课总结的时候,我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用心记住百数表,能根据百数表来完成一些比较的练习,通过动手操作去框数、填数,当然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发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为了突出教学的目的,我打算在四个分支上分别写“用心记”“用笔填”“动手框”“找规律”,后来联系学生的实际一想,即使我寫了,学生还是看不懂字。因此,就想出了用这样的四种符号来代替:
尽管只是一些小小的符号,但立刻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当然,在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多种符号或者与线条相配合,使板书简洁明了,使人印象深刻。
(三)灵动的色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能引起知觉,唤起味觉,兴奋大脑皮层,促进神经活动,和谐心理发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种强化记忆的方式。因此,板书设计应追求色彩合理搭配,同时应发挥色彩的强调作用,外加其他颜色可以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要点、特点。
在板书时,我常以白色为主,和谐配以其他颜色,做到色彩相宜、主次分明。如图3.5,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画了一幅“数学迷宫”,用白色粉笔书写基本的例题,用红色粉笔书写关键语句“先看十位”“十位相同看个位”“三位数大于两位数”,同时对于每一题,在要比较的数位上用红色粉笔加以标注,以提醒学生注意。最后,用两种颜色的粉笔加粗描出“迷宫”的边框,整幅板书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学生当场就能记住这一部分知识。
同样,在其他的板书中,我也常常注意适当地使用不同色彩,构成一幅幅含义深刻、重难点突出的板书。
王松泉先生曾说板书是:反映学习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这话虽是比喻,但却生动地解释了小学数学课堂板书的深刻价值。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也曾说过:小学数学课堂板书是一种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好的板书,往往是教者对教材的一种“再创造”。课堂板书虽不大,但只要我们知其善用,同样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