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的主战场,也承担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审美意识建立的关键期,需要教师找准时机,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启蒙,让学生能够基于美的角度,通过观察事物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与体会。在新形势下,为了有效达成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对于美术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优化,使教学在培育学生审美素养中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降低学习难度,提升特殊学生的自信,最终达到提升特殊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特殊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每一位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对其更加耐心地教导,以更适合学生自身的方法开展美术教学,为他们提供理想的学习体验。需要教师牢牢把握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此指向性目标引导之下,开展有效的美术教学。树立起大课程教育观,从不同角度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素材,以增强学生的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与时俱进,从而帮助特殊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审美能力是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培养目标主要包括:首先是学生的审美意识,它使学生在欣赏事物中,能够多角度欣赏事物的美,并从中获得审美启发的能力,有助于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审美实践活动提供思想保障。其次是学生的审美技巧,需要灵活运用一些审美方法开展综合欣赏活动。它也是在学生整体审美素质发展中的过渡阶段,是对审美意识的升华,也能够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令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更为深刻。最后是学生的审美品味,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发现美,也辅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欣赏事物,从中点出美的角度,甚至是审美床在的方法,达到客观评价美术作品、提高美的品味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审美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引入生活内容
美术是源于生活的,也在生活中有所运用。特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更喜欢用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而且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待完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形象的生活内容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让美术概念内容具体化,令学生能够通过形象思维,结合生活经验去吸收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色彩的冷与暖》中,教师可以创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比如向学生展示不同产品的包装内容,让学生欣赏这些包装的颜色使用方面,感受为何红色是暖色、蓝色是冷色等。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能够看到冷色或暖色的出现,并归纳在这些地方使用这些颜色的意图。在学生对颜色的冷暖有基本了解后,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单独用冷色或暖色进行绘画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如何搭配颜色,以及冷色与暖色调动人们视觉的原因。这种方法使学生对色彩搭配形成了更好的认知,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保证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
在现代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运用是首当其冲的,也是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的重要渠道。对于特殊学校的小学生来讲,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许多美术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为了解决这种教学难题,并吸引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教师可使用信息技术,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化为具体直观的图像、视频等。色彩鲜明且视听结合的课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个人艺术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懂得审美,在自主创作时更具美感。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立體的画面》中,对于教材中一开始便展示的平面上的立体效果例子。如果只是结合少数实例,通过语言形容立体画面的感觉,由于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会不够深刻。为此,教师可对教材中的实例进行扩展,寻找更多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浮雕作品,插入到演示文稿中,在课上为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不同立体画面的呈现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下载立体动画,为学生进行直观展示,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也会对不同平面呈现出的立体事物形成较为直观的认知,进而实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但强化了特殊学生的学习成效,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艺术化,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推动学生知识学习能力与感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特殊学生因为身体缺陷,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可能会比普通学生慢一些,教师更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从注重课堂之道、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创新美术教学。以这种方式,特殊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找到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不断提升个人审美素质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宏.审美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J].美育,2021(05):8-15.
[2]黄菊.丰富审美经验,提升美术素养[J].漫画月刊,2021(29):10-11.
关键词:小学美术;特殊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每一位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对其更加耐心地教导,以更适合学生自身的方法开展美术教学,为他们提供理想的学习体验。需要教师牢牢把握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此指向性目标引导之下,开展有效的美术教学。树立起大课程教育观,从不同角度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素材,以增强学生的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与时俱进,从而帮助特殊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审美能力是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培养目标主要包括:首先是学生的审美意识,它使学生在欣赏事物中,能够多角度欣赏事物的美,并从中获得审美启发的能力,有助于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审美实践活动提供思想保障。其次是学生的审美技巧,需要灵活运用一些审美方法开展综合欣赏活动。它也是在学生整体审美素质发展中的过渡阶段,是对审美意识的升华,也能够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令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更为深刻。最后是学生的审美品味,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发现美,也辅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欣赏事物,从中点出美的角度,甚至是审美床在的方法,达到客观评价美术作品、提高美的品味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审美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引入生活内容
美术是源于生活的,也在生活中有所运用。特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更喜欢用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而且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待完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形象的生活内容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让美术概念内容具体化,令学生能够通过形象思维,结合生活经验去吸收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色彩的冷与暖》中,教师可以创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比如向学生展示不同产品的包装内容,让学生欣赏这些包装的颜色使用方面,感受为何红色是暖色、蓝色是冷色等。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能够看到冷色或暖色的出现,并归纳在这些地方使用这些颜色的意图。在学生对颜色的冷暖有基本了解后,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单独用冷色或暖色进行绘画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如何搭配颜色,以及冷色与暖色调动人们视觉的原因。这种方法使学生对色彩搭配形成了更好的认知,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保证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
在现代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运用是首当其冲的,也是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的重要渠道。对于特殊学校的小学生来讲,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许多美术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为了解决这种教学难题,并吸引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教师可使用信息技术,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化为具体直观的图像、视频等。色彩鲜明且视听结合的课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个人艺术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懂得审美,在自主创作时更具美感。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立體的画面》中,对于教材中一开始便展示的平面上的立体效果例子。如果只是结合少数实例,通过语言形容立体画面的感觉,由于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会不够深刻。为此,教师可对教材中的实例进行扩展,寻找更多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浮雕作品,插入到演示文稿中,在课上为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不同立体画面的呈现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下载立体动画,为学生进行直观展示,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也会对不同平面呈现出的立体事物形成较为直观的认知,进而实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但强化了特殊学生的学习成效,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艺术化,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推动学生知识学习能力与感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特殊学生因为身体缺陷,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可能会比普通学生慢一些,教师更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从注重课堂之道、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创新美术教学。以这种方式,特殊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找到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不断提升个人审美素质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宏.审美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J].美育,2021(05):8-15.
[2]黄菊.丰富审美经验,提升美术素养[J].漫画月刊,2021(2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