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虚拟群体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平台,依托校园BBS、博客、QQ群、专题论坛等所形成的新型大学生组织。对大学虚拟群体特征进行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虚拟群体 特征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生虚拟式群体正逐渐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活园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研究分析大学生虚拟群体的特征,加强对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虚拟群体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虚拟群体是指发生在网络中的社会聚合,是“以电脑网络为沟通中介,以信息联系为纽带,因学习、工作、兴趣、价值取向、信仰以及个人的特殊需要或者任何其他目的之故,主动与网络空间中特定的角色进行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多个‘数字化’人的集合体”。[2]
在这样的虚拟群体中,个体因学习、工作、兴趣、价值取向、信仰或任何其他目的之故,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交流,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由于这种虚拟群体是在网络虚拟空间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与传统群体相似但又明显不同的特征。
二、大学生虚拟群体的特征
(一)大学生虚拟群体人员构成具有复杂性
大学生虚拟群体中有的是基于网络求知而加入学习群体,有的是基于交流感情结交朋友而加入情感交流群体,有的是基于求职就业而加入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等群体;从来源上看,大学生虚拟群体中既有优秀的学生干部,又有普普通通的学生,还有沉溺于网络的成瘾学生;从学历上看,既有学识比较渊播的硕士博士,又有才进入大学的本专科生;从地域上看,既有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的学生。大学生虚拟群体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些都决定了大学生虚拟群体人员构成的复杂性。
(二)大学生虚拟群体成员关系同时具有松散性与紧密性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网络交往关系的联系性决定了大学生虚拟群体的内部关系的松散性。以网络为中介的大学生虚拟群体交往是数字化人之间的交往,也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彼此不一定相识或熟悉,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失去了某些约束和强制性因素,虚拟群体成员交往的随意性可能会增加,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是一种弱纽带联系。大学生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成员关系松散。
虚拟群体的成员是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相聚在一起的,内容包罗万象,话题的多样性决定了虚拟群体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从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群体,结交对自己有益的朋友,与有共同语言的群体保持紧密联系,又表现了一定的紧密性。
(三)参与群体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与现实性
网络的存在状态是非现实的,它以人造的各种信息符号为存在的形式,只要随便填写一下E-mail、QQ或是BBS的注册表或登记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身份,并以这个身份在网上进行各种人际交往。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各样虚拟的活动,如交友、学习、购物、旅游……为大学生的生活、习、工作、交往提供极大的方便。网络虚拟群体中的人是符号化的人。[3]
由于虚拟群体成员是电脑背后现实世界中的人的投射,因而虚拟群体成员又具有现实人的种种特征,有着情绪、心理、价值观等的表达。处于网络世界的虚拟人,也要受到现实的限制,一是进入网络世界的客观条件,比如上网所用的设备或者金钱等;二是进入网络世界的主体条件。比如基本的网络技能和上网时间、上网精力等。可见身处网络世界的大学生虚拟群体不仅具有虚拟性,而且具有现实性。
(四)大学生虚拟群体组织方式的自治性
我国传统的大学生群体隶属于党团组织体系的管理,有着一系列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QQ群、校园BBS、博客、公共论坛等建立从开始就定位在“非官方”“民间”“自治”的位置,在网络群体中,原来负责管理大学生群体的传统力量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这些大学生虚拟群体自治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网络立法普遍滞后于网络发展的现状,目前尚不存在针对虚拟群体的法律与规章;第二,由于网络的跨地域跨时空的属性,虚拟群体成员的来源跨越了地域、种族、学历、家庭背景、专业、班级、年级等的限制,这使得传统的以班级划分的党团管理体系失去了着力点;第三,虚拟群体内的各种决策由群体成员自主决定,而不是由校长、老师、学生会主席、班干部等决定。在他们所属的群体中各成员地位平等,共同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
(五)大学生虚拟群体活动参与的自愿性
一方面,对于QQ群、BBS、博客等上的大学生群体,其成员都是自愿地按照爱好兴趣或者给予一定目的来参加的,并不是以班级或者党团组织来要求大学生参加的。与现实中大学生群体相比,加入虚拟群体的群体成员得不到现实中的荣誉、奖励金等“好处”。另一方面,虚拟群体对成员的要求也只是体现在网络空间的站规、版规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约束力。例如:虚拟群体所组织的现实中的各种活动如版聚、见面会、爬山、KTV等活动,也是由群主或版主发动,各成员自愿参加,都有参加不参加的自由。
(六)大学生虚拟群体文化的独特性
QQ群、BBS、博客等上的每个虚拟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接触很少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每个版的版聚、所颁发的纪念品等都是各群体文化的集中表现,如各版的版衫,其文字与图案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各群体的特色文化。例如,大学生比较热衷的校内人人网的论坛上,有一个版块取名“嗷嗷郁闷”,大学生有什么郁闷之事都可以到这里一吐为快。网络语言很多都是非常形象的,例如现在正在流行的“打酱油”“兰州烧饼”“顶”“灌水”“潜水”“杯具”“洗具”等都是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群体文化,轻松活泼,创意无限,不仅吸引了群体成员,而且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烙上了一种文化认同感。
大学生虚拟群体的主要特征有以上六个方面,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比如大学生虚拟群体的自由性与规范性、群体成员的平等性与多元性、群体成员交流的生动性与机械性等。深入研究与分析大学生虚拟群体的特征,对加强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网络群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J].思想·理论·教育,2005,(6):16-17.
[3]何祥林,谢守成,刘宏达等.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10.
关键词: 大学生 虚拟群体 特征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生虚拟式群体正逐渐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活园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研究分析大学生虚拟群体的特征,加强对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虚拟群体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虚拟群体是指发生在网络中的社会聚合,是“以电脑网络为沟通中介,以信息联系为纽带,因学习、工作、兴趣、价值取向、信仰以及个人的特殊需要或者任何其他目的之故,主动与网络空间中特定的角色进行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多个‘数字化’人的集合体”。[2]
在这样的虚拟群体中,个体因学习、工作、兴趣、价值取向、信仰或任何其他目的之故,主动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交流,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由于这种虚拟群体是在网络虚拟空间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与传统群体相似但又明显不同的特征。
二、大学生虚拟群体的特征
(一)大学生虚拟群体人员构成具有复杂性
大学生虚拟群体中有的是基于网络求知而加入学习群体,有的是基于交流感情结交朋友而加入情感交流群体,有的是基于求职就业而加入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等群体;从来源上看,大学生虚拟群体中既有优秀的学生干部,又有普普通通的学生,还有沉溺于网络的成瘾学生;从学历上看,既有学识比较渊播的硕士博士,又有才进入大学的本专科生;从地域上看,既有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的学生。大学生虚拟群体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些都决定了大学生虚拟群体人员构成的复杂性。
(二)大学生虚拟群体成员关系同时具有松散性与紧密性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网络交往关系的联系性决定了大学生虚拟群体的内部关系的松散性。以网络为中介的大学生虚拟群体交往是数字化人之间的交往,也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彼此不一定相识或熟悉,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失去了某些约束和强制性因素,虚拟群体成员交往的随意性可能会增加,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是一种弱纽带联系。大学生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成员关系松散。
虚拟群体的成员是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相聚在一起的,内容包罗万象,话题的多样性决定了虚拟群体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从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群体,结交对自己有益的朋友,与有共同语言的群体保持紧密联系,又表现了一定的紧密性。
(三)参与群体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与现实性
网络的存在状态是非现实的,它以人造的各种信息符号为存在的形式,只要随便填写一下E-mail、QQ或是BBS的注册表或登记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身份,并以这个身份在网上进行各种人际交往。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各样虚拟的活动,如交友、学习、购物、旅游……为大学生的生活、习、工作、交往提供极大的方便。网络虚拟群体中的人是符号化的人。[3]
由于虚拟群体成员是电脑背后现实世界中的人的投射,因而虚拟群体成员又具有现实人的种种特征,有着情绪、心理、价值观等的表达。处于网络世界的虚拟人,也要受到现实的限制,一是进入网络世界的客观条件,比如上网所用的设备或者金钱等;二是进入网络世界的主体条件。比如基本的网络技能和上网时间、上网精力等。可见身处网络世界的大学生虚拟群体不仅具有虚拟性,而且具有现实性。
(四)大学生虚拟群体组织方式的自治性
我国传统的大学生群体隶属于党团组织体系的管理,有着一系列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QQ群、校园BBS、博客、公共论坛等建立从开始就定位在“非官方”“民间”“自治”的位置,在网络群体中,原来负责管理大学生群体的传统力量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这些大学生虚拟群体自治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网络立法普遍滞后于网络发展的现状,目前尚不存在针对虚拟群体的法律与规章;第二,由于网络的跨地域跨时空的属性,虚拟群体成员的来源跨越了地域、种族、学历、家庭背景、专业、班级、年级等的限制,这使得传统的以班级划分的党团管理体系失去了着力点;第三,虚拟群体内的各种决策由群体成员自主决定,而不是由校长、老师、学生会主席、班干部等决定。在他们所属的群体中各成员地位平等,共同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
(五)大学生虚拟群体活动参与的自愿性
一方面,对于QQ群、BBS、博客等上的大学生群体,其成员都是自愿地按照爱好兴趣或者给予一定目的来参加的,并不是以班级或者党团组织来要求大学生参加的。与现实中大学生群体相比,加入虚拟群体的群体成员得不到现实中的荣誉、奖励金等“好处”。另一方面,虚拟群体对成员的要求也只是体现在网络空间的站规、版规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约束力。例如:虚拟群体所组织的现实中的各种活动如版聚、见面会、爬山、KTV等活动,也是由群主或版主发动,各成员自愿参加,都有参加不参加的自由。
(六)大学生虚拟群体文化的独特性
QQ群、BBS、博客等上的每个虚拟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接触很少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每个版的版聚、所颁发的纪念品等都是各群体文化的集中表现,如各版的版衫,其文字与图案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各群体的特色文化。例如,大学生比较热衷的校内人人网的论坛上,有一个版块取名“嗷嗷郁闷”,大学生有什么郁闷之事都可以到这里一吐为快。网络语言很多都是非常形象的,例如现在正在流行的“打酱油”“兰州烧饼”“顶”“灌水”“潜水”“杯具”“洗具”等都是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群体文化,轻松活泼,创意无限,不仅吸引了群体成员,而且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烙上了一种文化认同感。
大学生虚拟群体的主要特征有以上六个方面,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比如大学生虚拟群体的自由性与规范性、群体成员的平等性与多元性、群体成员交流的生动性与机械性等。深入研究与分析大学生虚拟群体的特征,对加强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网络群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J].思想·理论·教育,2005,(6):16-17.
[3]何祥林,谢守成,刘宏达等.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