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打开智慧的大门;善问,正反映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在深入,智能在发展。作为倡导“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应首先把“问题”收集起来。没有问题,谈何“问题解决”教学?问题从哪里来呢?事实上,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专家和教材编写人员凭空想出来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服务于教学,借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是,从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普遍重视教师的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疑问。因而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问,学生答,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少数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发问机会的现象,这样就体现不出“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由不理解到比较理解到最后全部理解,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由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到最后完全熟练”这一过程。因而,在学生学习新课前,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布置作业:回家找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观察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你能解释吗?许多学生在家发现了关于二月份天数不固定的问题。第二天,我一到班上,就有好几个学生争相告诉我关于二月份的事。当时我特别高兴,表扬了这些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品尝到发现问题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思维能力与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问题解决”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手里转交给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的,但教师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或当堂答复,或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释疑,或在课后做个别解释。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指责嘲笑。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专注的目光与神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勇敢提出问题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应始终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反之,如果对他们加以训斥,或认为此问题与本节课重点无关而置之不理,则必然会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极容易造成学生提问前先思考提出的问题老师是否会满意,提出的问题是否围绕本节课重点,是否正确,等等。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又怎能提出自己的假设、自己的独到见解呢?可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参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1.动手操作,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加强合作交流,提高数学知识的认识。
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评论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组织学生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学有成效。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光靠老师的讲解和简单的下定义,学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对概念的认识也肤浅。例如,“0不能作除数”,光是教师说说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通过假设除数是0的情况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展开讨论,学生对“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道理就会有深刻认识。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进行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讨论有效,不走过场。
3.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总之,数学问题从发现到提出,从提出到解决这个过程,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科学指导学生,让学生自行探究提出問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动手操作研究问题,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打开智慧的大门;善问,正反映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在深入,智能在发展。作为倡导“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应首先把“问题”收集起来。没有问题,谈何“问题解决”教学?问题从哪里来呢?事实上,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专家和教材编写人员凭空想出来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服务于教学,借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是,从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普遍重视教师的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疑问。因而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问,学生答,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少数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发问机会的现象,这样就体现不出“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由不理解到比较理解到最后全部理解,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由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到最后完全熟练”这一过程。因而,在学生学习新课前,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布置作业:回家找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观察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你能解释吗?许多学生在家发现了关于二月份天数不固定的问题。第二天,我一到班上,就有好几个学生争相告诉我关于二月份的事。当时我特别高兴,表扬了这些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品尝到发现问题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思维能力与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问题解决”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手里转交给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的,但教师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或当堂答复,或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释疑,或在课后做个别解释。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指责嘲笑。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专注的目光与神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勇敢提出问题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应始终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反之,如果对他们加以训斥,或认为此问题与本节课重点无关而置之不理,则必然会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极容易造成学生提问前先思考提出的问题老师是否会满意,提出的问题是否围绕本节课重点,是否正确,等等。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又怎能提出自己的假设、自己的独到见解呢?可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参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1.动手操作,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加强合作交流,提高数学知识的认识。
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评论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组织学生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学有成效。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光靠老师的讲解和简单的下定义,学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对概念的认识也肤浅。例如,“0不能作除数”,光是教师说说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通过假设除数是0的情况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展开讨论,学生对“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道理就会有深刻认识。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进行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讨论有效,不走过场。
3.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总之,数学问题从发现到提出,从提出到解决这个过程,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科学指导学生,让学生自行探究提出問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动手操作研究问题,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