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课程教学中形式语言借鉴教学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akk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绘画教学中形式语言的借鉴教学,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从画面形式借鉴中学习,讲解形式构架是绘画独特语言的基础,并在研究经典绘画作品当中引导学生体会审美趣味的把握与形式选择。
  【关键词】绘画课程 形式语言 借鉴教学 画面形式
  在绘画教学当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绘画形式语言借鉴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画家的题材选择和表现方式选择。从表面上看,画家的作画选择好像带有随机性,属于个人的行为,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艺术家都脱离不了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没有人能够不受影响独自进行创作,画家往往会利用前人留下的成果,在已有的经验规则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绘画教学与实践活动是在规则中进行的,有些规则是在明处,有些规则是在暗处,只有在绘画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要熟悉规则,掌握规则,才能最终突破它,并且创造出新的规则。这是绘画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从画面形式借鉴中学习
  在绘画课程教学中,画面形式的启发可以这样实践:通过组织学生从经典画册中思考画面的组合形式,或者启发学生通过用线性的、块面的、色彩组合的形式去分析构图。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可以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讨论会、多媒体线上线下教学参与讨论。在讨论会中,教师启发学生多发言,说出对画面形式的想法,包括用铅笔、马克笔、水彩等工具做画面形式分析,比如直线型分析、曲线型分析等,学生通过对画面进行分析,逐渐理解画家的画面构成形式,进而能从画面借鉴中学到知识。
  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要重视引導学生进行归纳。绘画的题材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部分:人物、风景、静物、动物。可以说,题材有一定的稳定性,从整个美术史来看,也没有脱离这四个部分。但是,怎么画的问题或者说形式的问题却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可以沿用老套路,也可以出新招式,可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说到底,在教学中探讨怎么画的问题就是一个形式问题。为什么这样画而不那样画?人们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时候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在接受前人所留下来的文明遗产,相应的,这种自然的继承关系就此建立起来。“不能凭空创作”就是指这样的状况。画家避不开前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中都有相同的主张。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一书里也提到过关于“纯真之眼”的问题,他认为不可能存在纯真之眼,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具有各种经验影响下的环境中,所以他的观看和选择都逃脱不了已有经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的不带有任何其他影子的创造物,而是在继承规则和恰当的突破规则的摇摆中开展艺术创作。在承认这样的条件和前提下来理解形式借鉴问题,就不会走上绝对主义的创造论的歧路去讨论问题。
  因此,在绘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画家在实现自己的绘画形式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学习和借鉴的过程,而且还不是拿来就能立竿见影地顺利实现的,这是随着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慢慢地接近或者逐渐去发现的过程,有时候甚至是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备受煎熬的试探才能获得的。
  二、在教学中讲解形式构架是绘画独特语言的基础
  让学生理解形式构架、认识画面独特语言的教学措施有很多,重点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学生可以积累对绘画形式构架的独特的辨别能力,如带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读美术史,从美术史的发展当中摸清美术史的脉络,从画家的风格流变辨别每一个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他们主要的形式构架。教学上,教师可以分组教学,因材施教,比如根据学生的风格分成偏抽象的是一组、偏具象的是一组。学生通过分组交流、分组查找资料、集中讨论,在多种风格的探讨分析中逐渐明白绘画的风格变化及其最终形成独特语言的过程。
  什么是“形式构架”?或者说“画面形态”?笔者认为是指画面整体的气息和给人在视觉上的总体面貌。比如,凡·高作品的构架会让人感觉到画面的扭结与挣扎,这是一种视觉感受和气息,画面中旋转着的点状排列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还产生了紧张的逼迫感,就如同听到了异样的高八度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是凡·高的特有的形式构架。在绘画教学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凡·高的形式构架是来自印象主义的分离式的点状笔触,这与他最初接受的形式影响有着密切关联。也就是说,一个画家所具有的特殊画面气息多多少少都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在绘画传统中受到的影响有关,他的形式构架的建立必然是有源之活水,是受到其他形式构架的启发和滋养之后,才有了凡·高的独特性。尽管在建立形式构架的过程里个人的因素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比如凡·高的性格、凡·高的宗教信仰以及他本人所受的教育等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独特语言绝对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纯粹个人创造。因此,对于形式构架的学习和思考就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明白建立自己的形式构架必然要去揣摩前人的模式,借用前人的东西来搭建一个最初的框架,然后再逐渐地融入自己的意图和趣味,读画、解构作品、品读画中的组织方式是画家的必修功课。
  在形式语言的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借鉴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别人的画法拿来运用,应该是整体地去分析体会作品的形态和散发出的独特气息,这种气息是一个艺术家整体修养的综合体现,不是那些具体的直接性元素和单一技能所能够呈现的状貌,因此,艺术语言是被许多因素相互连接组织出的一个整体构架体系,所谓好看、和谐、美感或者透露出的引人入胜的魅力就是人们所指的画面的构架和形态,是绘画语言本身。教师可鼓励学生不要怕走进别人的模式里面,不要怕有铁链捆住手脚,要有脱开铁链的勇气和创造新模式的胆略。
  三、在研究经典绘画作品当中体会审美趣味的把握与形式选择
  审美趣味的教学是贯穿美术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引导学生关注审美,亦决定了是否能进行审美境界的引导。有关审美的引导,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分析,包括带领学生将经典作品放在时代语境中分析。例如,准备对一个流派的画家进行分析之前,组织学生采访资深的画家,学习资深画家学习美术史的方法,通过做笔记、阅读画册、参观画展进行欣赏和思考。欣赏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对东西方美术史、各国美术史做简要概括的讲解,让学生对画面境界逐步地形成鉴别意识。通过鼓励、启发,教师引导学生自发地去从经典美术作品当中理解作品的境界,做纵向以及横向的对比。教师定期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艺术访谈和谈心,从聊画面逐渐渗透到对画面境界、画理的分析,从而让学生逐渐学会分析画面的审美境界。   学校绘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的时代审美,时代造就美感,时代选择美感是历史的必然。人是社会动物,是有情感、有灵性的生灵。人无法选择时代,但是人可以装扮时代,赋予时代以内涵。“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的能力,是审美感受力、知觉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体现。“趣味”也可称“味道”,用味覺转换为视觉的比喻,审美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简单地说,就是对好看不好看、舒服不舒服、和谐不和谐、整体不整体得出个人的判断与认识。而这样的判断有时候不一定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艺术实践中慢慢养成的一种眼界。
  笔者认为,审美趣味教学在绘画教学中可以是融会在具体的构成元素教学中的可视或不可视的一种意味。可视的东西包括形、色、质感、痕迹、笔触、光影、空间方式以及由以上部分所组成的整体画面之中,不可视的方面应该是由观看者所体会到的触及心理情感层面的视觉感受,比如浑厚、抒情、质朴、轻柔、挣扎、恬淡、血腥、悲悯、兴奋、欢悦等。有的画以抒情为基调,有的画让人看了激愤,而有的画轻柔恬淡。梅尔尼科夫的画就很抒情,米勒的画很质朴,凡·高的画很挣扎。每一个画家的作品都会带有他运用可视元素所组织出来的不可视的一种美感,这里面就有一个形式选择和艺术家本人气质所灌注的视觉画面整体,怎么画,怎么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凡·高选择的是躁动的点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他的画自然就呈现出挣扎的感觉。米勒选择的是泥土类的颜色,画劳动的场面,圆浑的造型,笨拙的用笔,还有模糊朦胧的细节,这样的元素组合造就出米勒特有的审美趣味。当然,审美趣味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元素进行组合就能产生的,还有那些看不见的情感因素和个人性格经历以及艺术家对传统的继承、研究的心得,致使他们对某一类事物有了特殊的视觉敏感力。
  学生在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的漫长过程中,应该先学会品味别人作品中所透露出的特有美感信息,学会把握画面整体形成的意味所必须具有的元素构成,再通过长期的作画实践,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有审美趣味。沿着此规律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白审美趣味的建立的重要性。
  所谓时代感,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时间段落所提倡的趣味指向,这个趣味指向不是由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群体制定的规则,它是所有的参与者共同努力合成的一个趋势而已。当代这个定义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不仅仅是某一类事物的概念,时代的审美趣味的形成是由个体创造的并且逐渐积累起来的模糊性共识。而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是可以上溯远古、下接今日地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元素和精神意象来构建个人的当代画面。笔者认为,形式趣味的选择虽然脱不开时代的主流,但艺术的核心就是个人的独特性,个人在选择形式趣味或者是追求艺术理想时多考虑自身尤为重要,因为时代的主流影响是自然存在的,而挣脱主流的羁绊往往又是成就自身独特性的必然选择,所以才有了层出不穷的多种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滋养着下一个流派,每一个新的流派都是在突破前一个流派的羁绊中成长起来。
  在绘画教学当中建立形式语言借鉴的引导方式,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吸收前人的优秀之处,明确自己的审美理想,忠实于自身的视觉感受,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尝试,才能逐渐靠近属于自己的美感趣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王智慧.绘画用纸研究:评《绘画形式语言与创作研究》[J].中国造纸,2019(9).
  [3]刘明琼.从语言形式到语言内涵:谈语言教学的深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徐洁茜.简述中国20世纪80年代绘画形式语言的形成及其演变特征[J].艺术教育,2018(23).
  【作者简介】廖有才(1984— ),男,广西武宣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绘画创作与教学;唐 勤(1981—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综合绘画创作与大学教育。
  (责编 王 一)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双高”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建设基于能力导向的资源共享发展平台,建立校企人才双向双协共建的教师团队,开展基于结构化创新团队建设的育训工程,建立多元立体的考评激励体系。
南宁市教育系统认真搞好教育资助工作,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名贫寒学子的心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求学梦、成才梦。2020年,南宁市教育局主动作为,提前谋划新学期学生资助工作。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信息比对核查;暖心助学,切实做好疫情期间学生资助工作,多措并举,讲好资助故事提高政策知晓率。南宁市教育系统紧盯教育脱贫攻坚目标,及时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自治区为民办实事学生资助”项目、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任务和年度各项学生资助项目工作,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
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为例,论述“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单元阅读教学策略:研读教材,定位目标;精心设计,落实要素;梳理框架,指导写作。
本文以“梯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以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建议教师铺垫提问,营造学生自觉学习的氛围;引入提问,引导学生自觉构建学习目标;探究提问,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应用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创新;回顾提问,指导学生自觉总结活动经验。
【摘 要】本文论述东盟商务与投资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认为打造“金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建议学校应从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机制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关键词】金课 东盟商务与投资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53-
【摘 要】本文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發展背景下高校对“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出的要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差、创新意识较弱、教师薪酬结构难以激发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等问题,提出改变教师教育理念、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校企合作构建教师交流平台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双师型 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 【
本文针对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以《呼兰河传》阅读为例,提出应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探究,在导读课引导学生挖掘书中的深刻内涵,在鉴赏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在交流课分享感悟深化交流内容,在混合学习中强化教学成果,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享受审美熏陶的同时,体悟人生、发展人生,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文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教学为例,建议教师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为学生习作架构从细致观察走向顺利表达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而提高习作能力。
【摘 要】本文以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分析“1+X”证书制度内涵、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力本位教育的模式构建等,探讨“1+X”证书制度下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衔接教育对策及中高职衔接可操作模式:实现学历与职业技能的有效衔接;开发能力本位课程;改革考核评价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能力本位 1+X证书制度 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摘 要】本文阐述“双合三类双轨”双向融合教学模式的目标确立和体系构建,从目标确立、体系构建、实施路径以及成效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完善“两课”融合育人管理体系,加强两支教学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式。  【关键词】建设类高职 思政课 专业课 融合育人 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