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近代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调查发现,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高校学生手机的拥有率达到100%,这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机的功用提供了前提条件。手机的高频使用为手机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本文是以当前与信息化产业高度融合的互联网学习为背景,基于移动学习时代的新兴学习方式中的英语词汇手机应用学习作为核心内容,旨在从教研的角度认清这一学习方式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从而积极地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特点正确地选择词汇学习方案,充分利用手机学习软件来进行词汇学习和记忆,并避免学习中的误区,更加高效地自主学习。
关键词:智能手机;职业院校;英语词汇学习
学习者借助于无线的移动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进行学习的过程,是有助于实现“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的新型学习模式。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内涵如下:(1)移动学习的目的明确,是为了获
取教育信息、资源和服务。(2)移动学习的工具便捷,是智能手机。(3)移动学习依靠的技术支撑先进,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如蓝牙、4G、WAP等。(4)移动学习具有学习随意性、设备连通性、互动多样性、情境相关性、学习个性化的五大特点。
具体到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来说,学生可以在宿舍、路途、商场等任何非正式学习场合的地点进行“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数字化特性明显,由于近年来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拥有的智能手机可以容易地连接网络上,这为开展英语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与网络的连接,可以随时与其他同學、教师交互数据,共享信息;学生进行英语移动学习时,可以快速获取并响应即时的数据,有助于创建多种移动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目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时间,得到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移动操作系统,可通过安装应用软件等程序扩充手机功能,其功能均优于传统功能的一类手机。智能手机还拥有高分辨率触摸屏和网页浏览器,从而可以显示标准网页以及移动优化网页。通过网络连接,智能手机能实现高速数据访问。智能手机方便携带,学生占有率百分之百。基于其优势,智能手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目前,使用较多的手机操作系统是安卓和苹果IOS,分别占到68.2%和17.9%。基于这两种软件设计的英语学习应用软件非常丰富,例如单词记忆、单词测试训练等,教师可以推荐和引导大学生使用合适他们实际情况的学习软件,利用空闲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英语。学生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使用与教材配套的训练材料,也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所需的听力材料。他们还可以在英语聊天室内与他人进行英语口语的对话练习。智能手机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使用方法多元化,通过在线学习、安装App学习、录音纠正、随时测试、及时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并且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
为了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开展词汇学习和听写检查。首先,教师每天在各个班级所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中向学生发送指定的单词或短语。学生则在接收信息后,利用智能手机上下载的金山词霸、有道词典等手机词典软件查询、学习单词和短语的读音、用法、例句等。在学生对这些指定的单词、短语已经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天发送相应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反复记忆并熟练运用前一天的单词、短语,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每周发送5次,学生便可以在一周内学习好教师发送的所有单词和短语。除了利用智能手机学习词汇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机中的笔记软件功能开展听写练习,检验学生对前一周所有单词、短语的掌握情况,学生以短信的形式向教师提交听写的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学习的媒介由纸笔变为了智能手机中的各种应用软件,但是词汇学习和听写练习的教学功能并未改变。
在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中,100%都在使用无线上网的服务;他们都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上的音频、视频、电子书等各项软件。在课间,经常都有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查单词,使用手机软件练习听力,这都充分说明了学生们具有开展英语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都期望能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移动学习是今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移动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为在大学开展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有了极大的可能性。随着通信技术、微型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以及4G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以及成为教育技术中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利用微型终端进行学习是有效的。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拥有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微型移动终端,教师和学生都开始将可移动的媒介带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将智能手机作为基本载体,将移动学习引入到语言教学中,让移动学习成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补充。该文主要通过介绍移动学习和智能手机的特点,分析了开展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可行性,并就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方面开展移动学习提出了可行的策略,以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促进智能手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和实践。
(作者单位: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
关键词:智能手机;职业院校;英语词汇学习
学习者借助于无线的移动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进行学习的过程,是有助于实现“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的新型学习模式。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内涵如下:(1)移动学习的目的明确,是为了获
取教育信息、资源和服务。(2)移动学习的工具便捷,是智能手机。(3)移动学习依靠的技术支撑先进,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如蓝牙、4G、WAP等。(4)移动学习具有学习随意性、设备连通性、互动多样性、情境相关性、学习个性化的五大特点。
具体到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来说,学生可以在宿舍、路途、商场等任何非正式学习场合的地点进行“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数字化特性明显,由于近年来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拥有的智能手机可以容易地连接网络上,这为开展英语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与网络的连接,可以随时与其他同學、教师交互数据,共享信息;学生进行英语移动学习时,可以快速获取并响应即时的数据,有助于创建多种移动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目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时间,得到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移动操作系统,可通过安装应用软件等程序扩充手机功能,其功能均优于传统功能的一类手机。智能手机还拥有高分辨率触摸屏和网页浏览器,从而可以显示标准网页以及移动优化网页。通过网络连接,智能手机能实现高速数据访问。智能手机方便携带,学生占有率百分之百。基于其优势,智能手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目前,使用较多的手机操作系统是安卓和苹果IOS,分别占到68.2%和17.9%。基于这两种软件设计的英语学习应用软件非常丰富,例如单词记忆、单词测试训练等,教师可以推荐和引导大学生使用合适他们实际情况的学习软件,利用空闲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英语。学生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使用与教材配套的训练材料,也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所需的听力材料。他们还可以在英语聊天室内与他人进行英语口语的对话练习。智能手机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使用方法多元化,通过在线学习、安装App学习、录音纠正、随时测试、及时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并且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
为了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开展词汇学习和听写检查。首先,教师每天在各个班级所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中向学生发送指定的单词或短语。学生则在接收信息后,利用智能手机上下载的金山词霸、有道词典等手机词典软件查询、学习单词和短语的读音、用法、例句等。在学生对这些指定的单词、短语已经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天发送相应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反复记忆并熟练运用前一天的单词、短语,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每周发送5次,学生便可以在一周内学习好教师发送的所有单词和短语。除了利用智能手机学习词汇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机中的笔记软件功能开展听写练习,检验学生对前一周所有单词、短语的掌握情况,学生以短信的形式向教师提交听写的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学习的媒介由纸笔变为了智能手机中的各种应用软件,但是词汇学习和听写练习的教学功能并未改变。
在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中,100%都在使用无线上网的服务;他们都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上的音频、视频、电子书等各项软件。在课间,经常都有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查单词,使用手机软件练习听力,这都充分说明了学生们具有开展英语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都期望能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移动学习是今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移动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为在大学开展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有了极大的可能性。随着通信技术、微型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以及4G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以及成为教育技术中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利用微型终端进行学习是有效的。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拥有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微型移动终端,教师和学生都开始将可移动的媒介带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将智能手机作为基本载体,将移动学习引入到语言教学中,让移动学习成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补充。该文主要通过介绍移动学习和智能手机的特点,分析了开展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可行性,并就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方面开展移动学习提出了可行的策略,以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促进智能手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和实践。
(作者单位: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