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哀伤》这部作品,以一个老镟匠的心理独白为主体内容,讲了在一个风雪弥漫的日子里,老镟匠赶着借来的马车,送他患重病的妻子去医院的路上,妻子死了,他自己也在雪地里受冻,到医院不久后也死了的故事。文章无论从视角选择,叙述者干预叙事,还是看镟匠的独白内容及其形式安排,或者从整篇文章的环境设置以及主人公的一生追寻来看,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叙述学理论,从这些角度入手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小人物的哀伤,可以再一次彻底的感受到小人物的挣扎与痛苦。
一、视角与叙述者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是什么角度观察故事的,更浅显的说就是“谁观察”,在首段中作者就以“上帝的眼光”俯瞰着主人公,通过全知全能的“上帝的眼睛”,我们不但看到了人物此刻的行为,在漫天大雪中吃力的赶着车送他的老伴去医院,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镟匠对老伴的安慰,幻想,忏悔,对一生遭遇的回顾,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身临其境,深感其情,通过这一视角,恰切的将人物紧绷的思维,甚至错乱,都一览无余的展现了出来,由这些心理陈述,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到,老镟匠一辈子与命运的挣扎,妻子一辈子穷困潦倒的生活,遭遇到的一切的不公平,生活的苦难,命运的玩笑,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没有丝毫的隐瞒和遗漏,生动真实的通过全知视角再现出来,发人深省。
本文从叙述者呈现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叙述者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或多或少的表达着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在陈述故事的同时具有解释和评价的意识,文章从开头叙述者就直接陈述: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无人不知的出色的手艺人,同时又是最没出息的农民,站在叙述者的角度直接做了对主人公的评价;而在文章中部: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居然忙碌了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叙述者属于可靠叙述者,那么从可靠叙述者来说,他的解释与总结就是要引导读者相信老镟夫就是一个曾经出色却没出息的人,那么我们必然要深解为什么会这样,必然是贫穷,是贫穷使他借酒浇愁,也是贫穷使他以打老婆来发泄对不公平生活的愤恨,烦闷悲苦的生活使他的头脑麻木了,使他将一切都忘记了;而从第二句的干预描述“无忧无虑”“和暴风雪对着干”,我们可以感受到些许的讽刺意味,这种讽刺恰能说明老镟夫的曾经与现在,让读者通过叙述者意识到小人物过去的哀伤,这种哀伤达到极致时,他醒了,但是刚刚醒的他,却在结尾中“完了”,干预中的讽刺使得小人物在哀伤中更哀伤了。
二、形式与独白
从本文的内容来看,主人公的独白占了绝大篇幅,而仔细分析这些独白,我们会发现,内容并没有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而是逆时序的,从画面的展开,主人公的思绪闪前,想到一会见到医生将会发生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对策,接着闪回,想到昨晚发现哀伤开始的那个眼神,然后闪前,想到见到医生以后,医生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忏悔,接着他发现老太婆死了,又闪回,想到老太婆和他一生四十多年的生活概况,紧接着继续再前闪,想到老太婆出嫁的时候,在这个点又闪回想到再活一次,他会怎么活,思绪就这样在交错中纷飞着,这种逆时序断片化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镟夫的精神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深化了哀伤的悲剧性,这种安排中的张力,只有那个时代社会底层的人才能“拥有”,作者也恰好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从形式上来感受小人物的挣扎。
独白,顾名思义,指单一人物的话语,虽然独白是通过一个神经错乱的人展现出来的,但他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却具有着一种反讽性,独白的内容无非是一个曾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手艺人,后来变成了一个懒汉和酒鬼,整天浑浑噩噩,逼老婆讨饭,打骂老婆,最终在临死前醒悟了,明白想要好好对待老婆,但是不幸的是刚刚醒悟的他也随即和老婆一起“完了”,通读后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有部分省略的,作者只讲了主人公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仅仅是通过一个典型的细节:老镟匠对自己婚后生活除了还记得喝酒,躺着,打架以外,别的事就是打死他也想不起来了和一个典型的心理活动:无限的哀伤和懊悔,希望从头生活一回,其他并没有叙述,包括变化的原因,这些空白是需要读者来填补的,在这种广阔的留白中,更显文章的内蕴性,而哀伤也就见其程度的透彻性,哀伤从前,却再没有不哀伤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去了哪里呢?这又是留给读者来思考的,层层的留白安排在逆时序的行文中,使得小人物的哀伤更深切,更具体化。
三、环境与追寻
静态环境描写也是本文不可忽视的一个特色,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的追寻,让我们仔细来看一段环境描写:
“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的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線杆可树林。”
这样的环境描写,除了成为文章的标志,促进故事的顺利进行之外,我认为还具有着象征意义,刺骨的寒风,四面八方旋着的雪,一起击向主人公,而这大雪就是残酷社会的一个隐喻性的表达,这样密不透气的大雪摧残着社会底层的人们,除了这样的大雪,小人物们看不到希望,因为除了雪,再什么都没有,作者正是利用这样的静态环境叙述,给故事带来悲情的同时,暗含着同情与批判。
在《结构语义学》一书中,格雷马斯在研究人物关系时提出“行动元”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一种结构单位,用于表明人物之间,人物与客体之间的行动。在本文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追寻,作为主体的必然是故事的主人公老镟夫,而客体则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送者则是老太婆临死前的那个眼神,同时这个眼神也是他哀伤的原因,因为正是这个眼神,使他的思想逐渐走向清醒,接受者仍然是老镟夫本身,在这个思绪追寻的过程中没有帮助者,全部都是反对者,是这场大雪代表的反对者,主体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敌对阵营,从而陷入一种无助无望的境地,从主人公的独白来看,追寻的目的很低很低,但是为什么这个从前很能干的手艺人却到死都追寻不到客体呢?因为反对者太过强大了,在这个强大的阻力面前,主人公只能追寻失败,走向死亡,这样才能使其哀伤更体现出其悲剧性。
结语:从《哀伤》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将主人公的一生融注到一天一个场景中,运用多种叙述学方式,从全知叙述视角,叙述者干预叙事来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从独白的形式和内容的断片化安排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错乱,从外部静态的环境描述来象征社会大背景,从追寻的失败来暗示小人物的哀伤永无止境,综上所述,通过这些叙述学技巧的应用,将小人物的哀伤,更加深刻,真实,彻底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视角与叙述者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是什么角度观察故事的,更浅显的说就是“谁观察”,在首段中作者就以“上帝的眼光”俯瞰着主人公,通过全知全能的“上帝的眼睛”,我们不但看到了人物此刻的行为,在漫天大雪中吃力的赶着车送他的老伴去医院,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镟匠对老伴的安慰,幻想,忏悔,对一生遭遇的回顾,都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身临其境,深感其情,通过这一视角,恰切的将人物紧绷的思维,甚至错乱,都一览无余的展现了出来,由这些心理陈述,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到,老镟匠一辈子与命运的挣扎,妻子一辈子穷困潦倒的生活,遭遇到的一切的不公平,生活的苦难,命运的玩笑,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没有丝毫的隐瞒和遗漏,生动真实的通过全知视角再现出来,发人深省。
本文从叙述者呈现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叙述者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或多或少的表达着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在陈述故事的同时具有解释和评价的意识,文章从开头叙述者就直接陈述: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无人不知的出色的手艺人,同时又是最没出息的农民,站在叙述者的角度直接做了对主人公的评价;而在文章中部: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居然忙碌了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叙述者属于可靠叙述者,那么从可靠叙述者来说,他的解释与总结就是要引导读者相信老镟夫就是一个曾经出色却没出息的人,那么我们必然要深解为什么会这样,必然是贫穷,是贫穷使他借酒浇愁,也是贫穷使他以打老婆来发泄对不公平生活的愤恨,烦闷悲苦的生活使他的头脑麻木了,使他将一切都忘记了;而从第二句的干预描述“无忧无虑”“和暴风雪对着干”,我们可以感受到些许的讽刺意味,这种讽刺恰能说明老镟夫的曾经与现在,让读者通过叙述者意识到小人物过去的哀伤,这种哀伤达到极致时,他醒了,但是刚刚醒的他,却在结尾中“完了”,干预中的讽刺使得小人物在哀伤中更哀伤了。
二、形式与独白
从本文的内容来看,主人公的独白占了绝大篇幅,而仔细分析这些独白,我们会发现,内容并没有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而是逆时序的,从画面的展开,主人公的思绪闪前,想到一会见到医生将会发生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对策,接着闪回,想到昨晚发现哀伤开始的那个眼神,然后闪前,想到见到医生以后,医生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忏悔,接着他发现老太婆死了,又闪回,想到老太婆和他一生四十多年的生活概况,紧接着继续再前闪,想到老太婆出嫁的时候,在这个点又闪回想到再活一次,他会怎么活,思绪就这样在交错中纷飞着,这种逆时序断片化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镟夫的精神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深化了哀伤的悲剧性,这种安排中的张力,只有那个时代社会底层的人才能“拥有”,作者也恰好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从形式上来感受小人物的挣扎。
独白,顾名思义,指单一人物的话语,虽然独白是通过一个神经错乱的人展现出来的,但他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却具有着一种反讽性,独白的内容无非是一个曾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手艺人,后来变成了一个懒汉和酒鬼,整天浑浑噩噩,逼老婆讨饭,打骂老婆,最终在临死前醒悟了,明白想要好好对待老婆,但是不幸的是刚刚醒悟的他也随即和老婆一起“完了”,通读后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有部分省略的,作者只讲了主人公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仅仅是通过一个典型的细节:老镟匠对自己婚后生活除了还记得喝酒,躺着,打架以外,别的事就是打死他也想不起来了和一个典型的心理活动:无限的哀伤和懊悔,希望从头生活一回,其他并没有叙述,包括变化的原因,这些空白是需要读者来填补的,在这种广阔的留白中,更显文章的内蕴性,而哀伤也就见其程度的透彻性,哀伤从前,却再没有不哀伤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去了哪里呢?这又是留给读者来思考的,层层的留白安排在逆时序的行文中,使得小人物的哀伤更深切,更具体化。
三、环境与追寻
静态环境描写也是本文不可忽视的一个特色,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的追寻,让我们仔细来看一段环境描写:
“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的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線杆可树林。”
这样的环境描写,除了成为文章的标志,促进故事的顺利进行之外,我认为还具有着象征意义,刺骨的寒风,四面八方旋着的雪,一起击向主人公,而这大雪就是残酷社会的一个隐喻性的表达,这样密不透气的大雪摧残着社会底层的人们,除了这样的大雪,小人物们看不到希望,因为除了雪,再什么都没有,作者正是利用这样的静态环境叙述,给故事带来悲情的同时,暗含着同情与批判。
在《结构语义学》一书中,格雷马斯在研究人物关系时提出“行动元”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一种结构单位,用于表明人物之间,人物与客体之间的行动。在本文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追寻,作为主体的必然是故事的主人公老镟夫,而客体则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送者则是老太婆临死前的那个眼神,同时这个眼神也是他哀伤的原因,因为正是这个眼神,使他的思想逐渐走向清醒,接受者仍然是老镟夫本身,在这个思绪追寻的过程中没有帮助者,全部都是反对者,是这场大雪代表的反对者,主体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敌对阵营,从而陷入一种无助无望的境地,从主人公的独白来看,追寻的目的很低很低,但是为什么这个从前很能干的手艺人却到死都追寻不到客体呢?因为反对者太过强大了,在这个强大的阻力面前,主人公只能追寻失败,走向死亡,这样才能使其哀伤更体现出其悲剧性。
结语:从《哀伤》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将主人公的一生融注到一天一个场景中,运用多种叙述学方式,从全知叙述视角,叙述者干预叙事来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从独白的形式和内容的断片化安排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错乱,从外部静态的环境描述来象征社会大背景,从追寻的失败来暗示小人物的哀伤永无止境,综上所述,通过这些叙述学技巧的应用,将小人物的哀伤,更加深刻,真实,彻底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