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深刻说明了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当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就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调动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根据自己的体验,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适当的方式,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49“比的应用”这节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学生已学了“分数应用题”和“比的知识”。我是这样来安排这节课的教学的:课前提出自学要求:①学习例题,理解并会讲课本上例题的两种解法;②你认为教材P49“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第5题有几种做法,请做出来。这样的要求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他们最想在学习新课时表现自己的能力,会把“比”想成“份数”、转化成“分数”,用比较和联想的方法,以旧知识为桥梁,千方百计地想出除课本之外的其他解题方法。有的学生用整数方法、分数方法、按比例分配方法解题,还有的用方程解题。就连基础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至少学会了用书中的方法解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展示环节。展示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事先已做好的这些题,通过投影展现给大家,并向大家说明解题的根据、思路和方法。一些有代表性的解法就让学生自己板书到黑板上,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程度。第二个环节是组织讨论。对黑板上的题,学生们通过分析、讲解、相互补充,理解各种解题方法,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第三环节是反馈练习。学生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做练习十二其余几道题。我有意识地巡视少数基础差的学生,给他们以指点,对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最后是拓展应用,做有代表性的稍有难度的题1—2题。要求学生各自独立完成,我在短时间内批改验收,对少数做错的同学帮助其找出错误根源,从而真正解决问题。
再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这节内容时,要求学生前一天晚上在家找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自学课本P11例1,并利用课本后面附页1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标出各部分名称。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先举例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接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让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做的圆柱体与以前学过的长、正方体有什么不同?它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观察后又亲手制作,课堂上互相介绍,学生们对圆柱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圆柱的高,我用实物举例,像蜂窝煤球的一个个煤眼都能形象地比作圆柱的一条条高,又用动画演示,抽象出圆柱体的几何图形。学生理解了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又能想象出高有无数条。在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这个重难点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合适的材料(每组都有黏合胶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多个相同圆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和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片周长相等,再混入做不成圆柱的纸片,如三角形、梯形、不相等的圆片等),人人参与合作做圆柱。我鼓励大家,看哪一组能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几个合乎标准的圆柱。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为侧面做成了各色各样的圆柱并在全班进行观看、交流、讨论。通过制作、感悟、观看、讨论,教师归纳,同学们明白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侧面与底面、侧面与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应用。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稿纸做侧面,做一个圆柱,并求出它的底面半径。(稿纸的实际长26cm,宽为19cm,黏合后按长25.12cm,宽18.84厘米计算),这时有相当多的同学不需实际制作,就能一下子想象出两个圆柱的形状,也能计算底面半径各是多少了。学生在自学时用书中有限的材料做圆柱,又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选材做圆柱。学生从“做”和“议”中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同学之间的互帮精神得到发扬,空间想象力得到提升,自主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勇于探究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去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钻研、议论、设想、探究,实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讨论是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勇于探究的有效手段。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把讨论分成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相互交流等形式,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讨论分组时要本着有利于同学们之间能相互帮助,以优带差,增加学生发言机会,促使各类学生都能勇于探究的原则进行。尤其注意不把那些性格内向、基础较差、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分到一组。此外各小组的成员男女比例也要基本相同,组长和组内成员相对稳定。这样才能长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班级发言时可推荐基础好的同学或一般的同学,最好推荐基础差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这样就能调动全组的积极性,使大家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发言好的,或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我及时提出表扬,给予鼓励,并结合相应制度给小组和个人加分。这样做,不仅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而且会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对数学教学而言,学生们相互议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认识、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启迪思维,能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的教学目标。
再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P29例2“分数除以整数”时,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4/5÷2。对于所列算式,我鼓励学生用纸折一折、画线段图进行分析,运用已有知识多角度尝试计算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说明理由。有的同学说:“4/5÷2是把4/5平均分成两份,通过折纸看出,是把分子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结果是2/5。所以用分子除以整数2得分子,分母不变。”有的同学说:“4/5÷2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后,结果再化成分数。”有的同学耐不住性子,迫不及待地反驳道:“你们的方法太麻烦了。4/5÷2是把4/5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1份,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用4/5×1/2。所以分数除以整数,就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如果按你们说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分子,分母不变,怎样计算4/5÷3呢?”被反驳者思考片刻后激动地答道:“4/5÷3=4÷5÷3=4÷(5×3)=4/15,这样不也算出来了吗?”还有的同学说:“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1,4/5÷3=(4/5×1/3)÷(3×1/3)=4/15÷1=4/15。”反驳者为了挽回面子说道:“你们的确很有办法,但你们这样转来转去地算,与直接乘以除数的倒数,哪种更简便些?”被反驳者回答:“可你认为我们的方法不能计算。”经同学们之间的辩论,大家已认同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同学们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中,经过对话讨论后,不仅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而且畅所欲言,勇敢向其他人挑战,闪现了很多创造的火花,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勇于探究的意识增强了,都能通过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建构,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开发智力潜能,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的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从而标新立异,另辟蹊径,顺利解决问题。因此,我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在尊重教材原意的基础上,发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把实现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如:在让学生自学圆面积内容后,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了自己如何推导圆面积公式。一位同学提出了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做法,他说:“圆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小扇形后,还可以拼成梯形、三角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我十分欣慰,随即让这位同学走上讲台进行了演示,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推导出公式。学生求知和成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后,我抓住契机,给予赞扬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在自学环节要认真钻研,深入探究。
再如: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2倍。”有很多学生认为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同学们阐述自己理由,由此引发了双方激励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做错的同学讲,他讲道:“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也就是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1倍,圆柱体积就是它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倍。”有同学马上反驳:“你把圆锥的体积看成了1倍,而这道题是把圆柱的体积看成1倍。因为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把圆柱的体积看成1倍,圆锥的体积是它的1/3。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3。”这时我及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点拨示意,做错的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是没有分清单位“1”。这样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同学们把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系统性及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有机联系了起来,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潜能,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问题也会顺利解决。
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总结,最大限度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己去学习、操作、理解、感悟获取数学知识的多种机会,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真正全面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一、调动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根据自己的体验,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适当的方式,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49“比的应用”这节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学生已学了“分数应用题”和“比的知识”。我是这样来安排这节课的教学的:课前提出自学要求:①学习例题,理解并会讲课本上例题的两种解法;②你认为教材P49“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第5题有几种做法,请做出来。这样的要求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他们最想在学习新课时表现自己的能力,会把“比”想成“份数”、转化成“分数”,用比较和联想的方法,以旧知识为桥梁,千方百计地想出除课本之外的其他解题方法。有的学生用整数方法、分数方法、按比例分配方法解题,还有的用方程解题。就连基础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至少学会了用书中的方法解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展示环节。展示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事先已做好的这些题,通过投影展现给大家,并向大家说明解题的根据、思路和方法。一些有代表性的解法就让学生自己板书到黑板上,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程度。第二个环节是组织讨论。对黑板上的题,学生们通过分析、讲解、相互补充,理解各种解题方法,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第三环节是反馈练习。学生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做练习十二其余几道题。我有意识地巡视少数基础差的学生,给他们以指点,对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最后是拓展应用,做有代表性的稍有难度的题1—2题。要求学生各自独立完成,我在短时间内批改验收,对少数做错的同学帮助其找出错误根源,从而真正解决问题。
再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这节内容时,要求学生前一天晚上在家找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自学课本P11例1,并利用课本后面附页1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标出各部分名称。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先举例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接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让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做的圆柱体与以前学过的长、正方体有什么不同?它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观察后又亲手制作,课堂上互相介绍,学生们对圆柱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圆柱的高,我用实物举例,像蜂窝煤球的一个个煤眼都能形象地比作圆柱的一条条高,又用动画演示,抽象出圆柱体的几何图形。学生理解了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又能想象出高有无数条。在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这个重难点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合适的材料(每组都有黏合胶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多个相同圆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和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片周长相等,再混入做不成圆柱的纸片,如三角形、梯形、不相等的圆片等),人人参与合作做圆柱。我鼓励大家,看哪一组能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几个合乎标准的圆柱。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为侧面做成了各色各样的圆柱并在全班进行观看、交流、讨论。通过制作、感悟、观看、讨论,教师归纳,同学们明白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侧面与底面、侧面与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应用。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稿纸做侧面,做一个圆柱,并求出它的底面半径。(稿纸的实际长26cm,宽为19cm,黏合后按长25.12cm,宽18.84厘米计算),这时有相当多的同学不需实际制作,就能一下子想象出两个圆柱的形状,也能计算底面半径各是多少了。学生在自学时用书中有限的材料做圆柱,又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选材做圆柱。学生从“做”和“议”中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同学之间的互帮精神得到发扬,空间想象力得到提升,自主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勇于探究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去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钻研、议论、设想、探究,实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讨论是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勇于探究的有效手段。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把讨论分成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相互交流等形式,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讨论分组时要本着有利于同学们之间能相互帮助,以优带差,增加学生发言机会,促使各类学生都能勇于探究的原则进行。尤其注意不把那些性格内向、基础较差、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分到一组。此外各小组的成员男女比例也要基本相同,组长和组内成员相对稳定。这样才能长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班级发言时可推荐基础好的同学或一般的同学,最好推荐基础差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这样就能调动全组的积极性,使大家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发言好的,或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我及时提出表扬,给予鼓励,并结合相应制度给小组和个人加分。这样做,不仅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而且会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对数学教学而言,学生们相互议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认识、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启迪思维,能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的教学目标。
再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P29例2“分数除以整数”时,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4/5÷2。对于所列算式,我鼓励学生用纸折一折、画线段图进行分析,运用已有知识多角度尝试计算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说明理由。有的同学说:“4/5÷2是把4/5平均分成两份,通过折纸看出,是把分子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结果是2/5。所以用分子除以整数2得分子,分母不变。”有的同学说:“4/5÷2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后,结果再化成分数。”有的同学耐不住性子,迫不及待地反驳道:“你们的方法太麻烦了。4/5÷2是把4/5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1份,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用4/5×1/2。所以分数除以整数,就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如果按你们说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分子,分母不变,怎样计算4/5÷3呢?”被反驳者思考片刻后激动地答道:“4/5÷3=4÷5÷3=4÷(5×3)=4/15,这样不也算出来了吗?”还有的同学说:“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1,4/5÷3=(4/5×1/3)÷(3×1/3)=4/15÷1=4/15。”反驳者为了挽回面子说道:“你们的确很有办法,但你们这样转来转去地算,与直接乘以除数的倒数,哪种更简便些?”被反驳者回答:“可你认为我们的方法不能计算。”经同学们之间的辩论,大家已认同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同学们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中,经过对话讨论后,不仅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而且畅所欲言,勇敢向其他人挑战,闪现了很多创造的火花,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勇于探究的意识增强了,都能通过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建构,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开发智力潜能,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的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从而标新立异,另辟蹊径,顺利解决问题。因此,我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在尊重教材原意的基础上,发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把实现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如:在让学生自学圆面积内容后,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了自己如何推导圆面积公式。一位同学提出了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做法,他说:“圆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小扇形后,还可以拼成梯形、三角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我十分欣慰,随即让这位同学走上讲台进行了演示,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推导出公式。学生求知和成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后,我抓住契机,给予赞扬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在自学环节要认真钻研,深入探究。
再如: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2倍。”有很多学生认为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同学们阐述自己理由,由此引发了双方激励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做错的同学讲,他讲道:“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也就是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1倍,圆柱体积就是它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倍。”有同学马上反驳:“你把圆锥的体积看成了1倍,而这道题是把圆柱的体积看成1倍。因为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把圆柱的体积看成1倍,圆锥的体积是它的1/3。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3。”这时我及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点拨示意,做错的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是没有分清单位“1”。这样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同学们把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系统性及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有机联系了起来,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潜能,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问题也会顺利解决。
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总结,最大限度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己去学习、操作、理解、感悟获取数学知识的多种机会,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真正全面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