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船顶”还是“船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其一,原解不合事理。这里的“船顶”显然指船舱的顶部。课文前面有言:“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即箬竹做成的船篷。但它并非雕刻者另取箬竹为之,而是“因势象形”,模拟箬竹的样子。那么,观者何以辨出是竹非木?我想根据只有一个——竹节。另外,竹子形圆,部开后也是弓状,用它拼成船篷,中间定有间缝。即便剖成条状相拼,也沟壑难填,如竹席、竹垫等器具。再者,桃核两头尖,中间上下凸起,成弧状,雕刻者“因势”而作,那么船篷也必拱形。综上三点,可知船顶不会“很平”,定然有凹凸。既如此,雕刻者岂能于此刻字、用章?即使可刻,字迹必高下不平,影响美观,不可取。
  此外,编者说“船顶很平”,不符合船的设计原理。船篷为防积水,一般中间高,两侧低,不会很平整。而船底则必平坦,一为滑行时减少摩擦力,二为放置时平稳。
  其二,原解不符逻辑。《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按空间顺序介绍核舟之人、物、字等。先写“船中”,再“船头”、“船尾”。而“船中”部分着重介绍船舱的布局及装饰等(包括对联文字)。既然“船背”指“船顶”,作者为何不把题名、用章的内容放在“船中”写而置于后呢?这不是明显的顺序混乱吗?
  其三,原解不合习惯。平时,我们赠送礼物,如字、画、匾等,题款或用章皆为两边角落之处,不会正中而书。我想这也是由古而来的习惯。由此可见,于船顶题名、用章不合习惯,违背传统。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崇“礼”尚“谦”。除言语自谦外,写信、题款均有定式,往往把对方放在行首或显要位置,以示尊重;而己之名放于末端或角落之处,以示谦虚。
  其四,原解推理不当。不错,“背”字有“上面”之意,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如“驴背”、“鹤背”、“鹏背”等,编者据此推理,把“船背”也解为“船顶”;另外,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这些也许是编者注解之依据。但“背”乃多义词,还有“背面”“反面”之意,如《盐铁论·利议》有云:“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如此处的“背”也作“上面”讲,那这个痒算是搔对了,膝痒则搔膝上嘛,但与原意岂不相悖?如此说来,“船背”作船的“背面”、“反面”即“船底”解未尝不可。
  
  单位:湖北阳新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就体现了读的重要。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要想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就应重视“读”,语文学习以读为先。  应怎样读呢?首先教会学生读好文本,这也是广大教师十分熟悉的教学法。其次引导学生读会生活这本无字大书。  文本的阅读,除了切实执行梁永荣曾在2004年10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版61页发
一堂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应该是基于学生整体认知发展需要基础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和笑声浓浓的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多给他们更多自由表达和积极探知的机会,能使课
期刊
互文一般句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有对称的美感。我们往往会把“互文”同对偶和排比等混淆起来。因为,它们有着形式上的共同点。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辞格,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对偶是语义相关或相对,字数、结构相同或相近者之并举方式。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之语句成串地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格。它们都有句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等方面的共同点。对偶往往是互
在影像风格的塑造上,色彩是张艺谋一次次颠覆观众观影经验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他总是倾向于使用某一种高纯度、高饱和度的色彩,并用颜色来控制画面的信息传递,传达影片的主题
长期以来,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孰重孰轻一直都是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已经被大部分人所认可,很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纷纷
期刊
农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观念陈旧、封闭,突出表现在:一篇课文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不符合教参答案的就要判错,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很不适应新课标语文教学的。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非常开放的。课堂上是学生解读课文,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教师不能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以教参为准绳,串讲课文,做统一的标准化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应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课文,仁者
一、情境导入时,多等一等rn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
期刊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而作文是生活的直接表现,怎样把作文引进生活,其关键是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深入生活的空间--读、看、听、说、写.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对教学质量有较大影响.而现今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日渐提高,实施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未推广的情况下,直
期刊
选课背景:(1)学生从小就接触苏轼,但一直对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记苏轼的作品,更准确地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特设此课。(2)由于苏轼作品涉及诗、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