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分析,文学常识识记等,烦琐、细碎、杂乱。这些活动占据了教学的绝大部分时空,阅读教材被肢解得“千疮百孔”,阅读教学自然显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知识点严重“沙化”。由于这些训练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这样的能力训练当然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的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问题。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比如传统习惯上我们在教学《故乡》的时候通常把教学时间安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来揭示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第二课时分析杨二嫂的变化。第三课时分析“我”的形象。这样,三个课时之间被肢解成各自独立的部分。而率先采用“主问题教学”的章林华老师则设计成互相关联的问题:1.找出闰土和“我”一气和隔离的表现。2.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3.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什么愿望?
这三个问题逐层推进,呈现了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且三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性学力。通过自己的独特体验,亲自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可见,主问题教学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的问题把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目前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主问题过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总是希望倾其所有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总想面面俱到,以至于产生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
2.主问题难易不适。简单的问题是学生只需要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而较难的问题学生无法解答。
3.主问题层次不清。问题一多,哪些问题为主,哪些问题为次,在层次的安排上不尽合理。
4.主问题统领性不强。主问题孤立静止,不能统领全篇。
三、学案导学主问题设计的优化方案
在学案导学的编制和使用中,我们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来优化主问题的设计,并显示出初步的成效。
1.深入文本,挖掘内涵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如《童趣》 一文,我们根据标题“趣”,找到和题目对应的话——“故时有物外之趣”(物—趣)设计主问题为:为什么能够体会到物外之趣?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2)从关键词、句入手设计主问题。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有三個关键的动词,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①在这段的描述中作者用了几个动词,找出来并加以理解。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获得这样的理解:
“攀”: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缩”: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
“倾”: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年迈的父亲迈着蹒跚的脚步,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父亲这样艰难还能去为作者买橘子,体现了父爱的伟大。
2.抓住特点,借鉴描写
(1)文章的细节描写
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鲁迅的《孔乙己》在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非常深刻,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2)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对《夏感》这一课的学案编写中,我们把主问题设计为赏析第4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怎样的阅读才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紧张气息?
经过讨论明确:把握句式的特点,本段以短句为主,词语反复。
从“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得赶快去”中,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忙碌。(在这里还通过删去了一个“快割”和一个“快打”,让学生比较阅读,通过读,感受夏天紧张忙碌的节奏。)
从“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中,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不安和企盼。(农民夜里不寐的心理揣摩,他们在想什么?怕刮风,担心有云压来,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心里默念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
从“挑着夏秋两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赞美。
再来看看作者的情感,通过关键词,“亦够苦了”的“亦” ,“该松一口气了”的“该”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农民的体恤、理解。 3.寻找共鸣,熏陶情感
(1)人物形象分析
编写《老王》这一课的学案时,我们把主问题设计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
通过文本的阅读,学生能很快找出相关的内容:
老王是个很苦的人: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老王还是一个很善良的人: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一家人都关怀老王,常坐他的三轮车,照顾他的生意;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送冰,不要他减半收费;不坐老王的车了,还问他现在的生活如何;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不让他白送,后来想起,心里不安。
作者为什么那样关心老王?——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人人平等,人人互爱,因而作者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读到这里,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以善良体察善良,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2)文章主题把握
七年级上《散步》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因此我们把主问题分解成三个子问题:
①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道德?又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的?(敬老爱幼。“我劝母亲散步”,“解决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
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儿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了小路。表明了“我”是对母亲非常孝敬的一个人。)
③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以主问题为载体的阅读教学的特点
1.教学头绪相对简化。它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它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
2.教学问题高度整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从而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3.教学效果自然生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条分缕析地“讲深讲透”为己任,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学习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真正把阅读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五、关于主问题教学的思考
“主问题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它的完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在阅读教学中,以文章的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以中心为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以思路写法为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语感。让每篇文章、每节课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个主问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学生在共同参与、广泛交流中,形成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
参考资料:
1.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董叶英、张毓人主编《和谐课堂构建与氛围营造》,华龄出版社。
3.刘良慧、张先华著《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4.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5.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分析,文学常识识记等,烦琐、细碎、杂乱。这些活动占据了教学的绝大部分时空,阅读教材被肢解得“千疮百孔”,阅读教学自然显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知识点严重“沙化”。由于这些训练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这样的能力训练当然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的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问题。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比如传统习惯上我们在教学《故乡》的时候通常把教学时间安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来揭示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第二课时分析杨二嫂的变化。第三课时分析“我”的形象。这样,三个课时之间被肢解成各自独立的部分。而率先采用“主问题教学”的章林华老师则设计成互相关联的问题:1.找出闰土和“我”一气和隔离的表现。2.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3.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什么愿望?
这三个问题逐层推进,呈现了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且三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性学力。通过自己的独特体验,亲自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可见,主问题教学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的问题把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目前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主问题过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总是希望倾其所有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总想面面俱到,以至于产生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
2.主问题难易不适。简单的问题是学生只需要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而较难的问题学生无法解答。
3.主问题层次不清。问题一多,哪些问题为主,哪些问题为次,在层次的安排上不尽合理。
4.主问题统领性不强。主问题孤立静止,不能统领全篇。
三、学案导学主问题设计的优化方案
在学案导学的编制和使用中,我们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来优化主问题的设计,并显示出初步的成效。
1.深入文本,挖掘内涵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如《童趣》 一文,我们根据标题“趣”,找到和题目对应的话——“故时有物外之趣”(物—趣)设计主问题为:为什么能够体会到物外之趣?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2)从关键词、句入手设计主问题。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有三個关键的动词,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①在这段的描述中作者用了几个动词,找出来并加以理解。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获得这样的理解:
“攀”: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缩”: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
“倾”: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年迈的父亲迈着蹒跚的脚步,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父亲这样艰难还能去为作者买橘子,体现了父爱的伟大。
2.抓住特点,借鉴描写
(1)文章的细节描写
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鲁迅的《孔乙己》在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非常深刻,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2)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对《夏感》这一课的学案编写中,我们把主问题设计为赏析第4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怎样的阅读才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紧张气息?
经过讨论明确:把握句式的特点,本段以短句为主,词语反复。
从“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得赶快去”中,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忙碌。(在这里还通过删去了一个“快割”和一个“快打”,让学生比较阅读,通过读,感受夏天紧张忙碌的节奏。)
从“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中,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不安和企盼。(农民夜里不寐的心理揣摩,他们在想什么?怕刮风,担心有云压来,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心里默念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
从“挑着夏秋两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赞美。
再来看看作者的情感,通过关键词,“亦够苦了”的“亦” ,“该松一口气了”的“该”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农民的体恤、理解。 3.寻找共鸣,熏陶情感
(1)人物形象分析
编写《老王》这一课的学案时,我们把主问题设计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
通过文本的阅读,学生能很快找出相关的内容:
老王是个很苦的人: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老王还是一个很善良的人: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一家人都关怀老王,常坐他的三轮车,照顾他的生意;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送冰,不要他减半收费;不坐老王的车了,还问他现在的生活如何;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不让他白送,后来想起,心里不安。
作者为什么那样关心老王?——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人人平等,人人互爱,因而作者是一个极富爱心的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读到这里,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以善良体察善良,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2)文章主题把握
七年级上《散步》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因此我们把主问题分解成三个子问题:
①这篇散文通过写一家人“散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道德?又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的?(敬老爱幼。“我劝母亲散步”,“解决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
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儿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了小路。表明了“我”是对母亲非常孝敬的一个人。)
③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体现了“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以主问题为载体的阅读教学的特点
1.教学头绪相对简化。它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它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
2.教学问题高度整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从而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3.教学效果自然生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条分缕析地“讲深讲透”为己任,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学习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真正把阅读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五、关于主问题教学的思考
“主问题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它的完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在阅读教学中,以文章的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以中心为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以思路写法为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语感。让每篇文章、每节课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个主问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学生在共同参与、广泛交流中,形成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
参考资料:
1.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董叶英、张毓人主编《和谐课堂构建与氛围营造》,华龄出版社。
3.刘良慧、张先华著《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4.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5.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