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选修3-4中介绍了光的衍射,光的衍射现象能够有效的揭示光的波动性.圆孔衍射是一种典型的衍射现象.根据光源和观察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可以把圆孔衍射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夫琅禾费圆孔衍射,即障碍物到光源和观察点的距离可认为是无限远的,如图1所示.夫琅禾费圆孔衍射图样的中央是个明亮的圆斑,外面分布着几圈很淡的亮环,[TP12CW03.TIF,Y#]中央亮斑的光强约占整个入射光光强的84%,这就是著名的“艾里斑”.夫琅禾费圆孔衍射的图样符合我们大多数人对圆孔衍射的认识;另一类称为菲涅耳圆孔衍射,是近场衍射的一种,即障碍物到光源和观察点的距离都是有限的,或其中之一是有限的,而菲涅耳圆孔衍射图样中央不一定都是亮斑,下面我们来做具体的分析。
1菲涅耳半波带
在菲涅耳圆孔衍射中,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我们用振幅矢量叠加的方法来近似得到观察点P处的光强。
在进行振幅矢量叠加之前,需要介绍菲涅耳半波带,如图2所示.O为一点光源,S为任一时刻的波面,R是其半径。
[TP12CW04.TIF,BP#]
为了确定光波到对称轴上任一点P(衍射图样的中央)时的振动情况,连接OP,交S于A0.设想将波面分为许多环形带,使从任意两个相邻带的相应点到P点的光程差为λ/2,如(1)式所示,同时到达点P的相位差为π.也就是说相邻带在P点产生的振动方向相反.这种带称为菲涅耳半波带。
A1P-A0P=A2P-A1P=…=AkP-Ak-1P=λ/2(1)
其中[JZ]AkP=rk=r0 k[SX(]λ[]2[SX)]。
设次波在P点叠加的合振幅为A,a1、a2、a3、…ak分别表示各半波带发出的次波在P点产生的振幅.则有
A=a1-a2 a3-a4 … (-1)k 1ak(2)
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ak随k的增大而单调减小
A=[SX(]1[]2[SX)](a1±ak).(3)
(3)式中,当k为奇数取正号;当k为偶数取负号.P点的合振幅的大小取决于露出的带数k,若能确定在圆孔露出的波振面上,对于所考察的P点作出的半波带的数目,就能确定该点的合振幅,从而得出该点的光强.当露出的半波带的数目为奇数时,P点有最大的光强;当数目为偶数时,P点有最小光强。
仅当圆孔露出的波面上只能作出为数不多个半波带时,最后一个带与第一个带在P点处产生的振幅ak与a1相差很少.此时,当k为奇数时
A=[SX(]1[]2[SX)](a1 ak)=a1 (P点处为光强正比于a21的亮斑);
当k为偶数时
A=[SX(]1[]2[SX)](a1-ak)=0 (P点处为光强接近于零的暗斑)。
2圆孔所露出的半波带的数目k的决定因素
将一束光(点光源)投射在一个小圆孔上,在距圆孔1~2 m处放置一块屏,应用菲涅耳半波带的方法,讨论从点光源所发出的光通过圆孔时的衍射图样,如图3所示。
[TP12CW05.TIF,BP#]
图中O为一点光源,Rh为圆孔的半径,h为A0到圆孔直径(图中虚线)的垂直距离,S为光通过圆孔时的波面,P为波面S的对称轴上的一点,P与A0之间的距离为r0.根据几何关系,有
[JZ]R2h[WB]=r2k-(r0 h)2=r2k-r20-2r0h-h2
[DW]≈r2k-r20-2r0h(4)
由于h=r0,则上式中h2可以省略.而
r2k-r20=[r0 (kλ/2)]2-r20≈kλr0(5)
上式省略了k2λ2/4.根据几何关系,有
[JZ]R2h=R2-(R-h)2=r2k-(r0 h)2。
[LL]解得h=[SX(]r2k-r20[]2(R r0)[SX)](6)
将(5)、(6)两式带入(4)式,得
[JZ]R2h=k[SX(]r0R[]R r0[SX)]λ。
则k=[SX(]R2h[]λ[SX)]([SX(]1[]r0[SX)] [SX(]1[]R[SX)])(7)
通过(7)式可以看出,k的数目取决于波长、圆孔的大小,圆孔与光源、观察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分析上述计算结果还可以得到更为深刻的结论。
(1)当波长、圆孔的位置、圆孔的大小不变时,P处的光屏沿着圆孔的对称轴线移动时,将会看到P点处的光强不断变化,有些地方比较亮,有些地方比较暗。
(2)当只改变圆孔大小,其他变量不变时,P点处将出现如图4所示的衍射图样。
[TP12CW06.TIF,Y#]
图中第一排的四个光斑,是当圆孔的大小尚不足第一个半波带通过时,在屏幕上的衍射图样.第二排左起第二个光斑,是当圆孔露出两个半波带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其中央是暗的.第二排最后一个亮斑,是当圆孔露出三个半波带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其中央是亮的.其余光斑为圆孔继续增大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
当圆孔无限大,也就是整个波面都能通过,最后一个半波带所发出的次波在到达P点时的振幅ak趋近于零.则根据(3)式得到P点的合振幅趋近于a1/2.当圆孔的半径仅仅能够让一个半波带露出时,P点处的合振幅为a1.所以,单纯的解释圆孔衍射中央是亮斑是不正确的.
1菲涅耳半波带
在菲涅耳圆孔衍射中,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我们用振幅矢量叠加的方法来近似得到观察点P处的光强。
在进行振幅矢量叠加之前,需要介绍菲涅耳半波带,如图2所示.O为一点光源,S为任一时刻的波面,R是其半径。
[TP12CW04.TIF,BP#]
为了确定光波到对称轴上任一点P(衍射图样的中央)时的振动情况,连接OP,交S于A0.设想将波面分为许多环形带,使从任意两个相邻带的相应点到P点的光程差为λ/2,如(1)式所示,同时到达点P的相位差为π.也就是说相邻带在P点产生的振动方向相反.这种带称为菲涅耳半波带。
A1P-A0P=A2P-A1P=…=AkP-Ak-1P=λ/2(1)
其中[JZ]AkP=rk=r0 k[SX(]λ[]2[SX)]。
设次波在P点叠加的合振幅为A,a1、a2、a3、…ak分别表示各半波带发出的次波在P点产生的振幅.则有
A=a1-a2 a3-a4 … (-1)k 1ak(2)
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ak随k的增大而单调减小
A=[SX(]1[]2[SX)](a1±ak).(3)
(3)式中,当k为奇数取正号;当k为偶数取负号.P点的合振幅的大小取决于露出的带数k,若能确定在圆孔露出的波振面上,对于所考察的P点作出的半波带的数目,就能确定该点的合振幅,从而得出该点的光强.当露出的半波带的数目为奇数时,P点有最大的光强;当数目为偶数时,P点有最小光强。
仅当圆孔露出的波面上只能作出为数不多个半波带时,最后一个带与第一个带在P点处产生的振幅ak与a1相差很少.此时,当k为奇数时
A=[SX(]1[]2[SX)](a1 ak)=a1 (P点处为光强正比于a21的亮斑);
当k为偶数时
A=[SX(]1[]2[SX)](a1-ak)=0 (P点处为光强接近于零的暗斑)。
2圆孔所露出的半波带的数目k的决定因素
将一束光(点光源)投射在一个小圆孔上,在距圆孔1~2 m处放置一块屏,应用菲涅耳半波带的方法,讨论从点光源所发出的光通过圆孔时的衍射图样,如图3所示。
[TP12CW05.TIF,BP#]
图中O为一点光源,Rh为圆孔的半径,h为A0到圆孔直径(图中虚线)的垂直距离,S为光通过圆孔时的波面,P为波面S的对称轴上的一点,P与A0之间的距离为r0.根据几何关系,有
[JZ]R2h[WB]=r2k-(r0 h)2=r2k-r20-2r0h-h2
[DW]≈r2k-r20-2r0h(4)
由于h=r0,则上式中h2可以省略.而
r2k-r20=[r0 (kλ/2)]2-r20≈kλr0(5)
上式省略了k2λ2/4.根据几何关系,有
[JZ]R2h=R2-(R-h)2=r2k-(r0 h)2。
[LL]解得h=[SX(]r2k-r20[]2(R r0)[SX)](6)
将(5)、(6)两式带入(4)式,得
[JZ]R2h=k[SX(]r0R[]R r0[SX)]λ。
则k=[SX(]R2h[]λ[SX)]([SX(]1[]r0[SX)] [SX(]1[]R[SX)])(7)
通过(7)式可以看出,k的数目取决于波长、圆孔的大小,圆孔与光源、观察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分析上述计算结果还可以得到更为深刻的结论。
(1)当波长、圆孔的位置、圆孔的大小不变时,P处的光屏沿着圆孔的对称轴线移动时,将会看到P点处的光强不断变化,有些地方比较亮,有些地方比较暗。
(2)当只改变圆孔大小,其他变量不变时,P点处将出现如图4所示的衍射图样。
[TP12CW06.TIF,Y#]
图中第一排的四个光斑,是当圆孔的大小尚不足第一个半波带通过时,在屏幕上的衍射图样.第二排左起第二个光斑,是当圆孔露出两个半波带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其中央是暗的.第二排最后一个亮斑,是当圆孔露出三个半波带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其中央是亮的.其余光斑为圆孔继续增大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
当圆孔无限大,也就是整个波面都能通过,最后一个半波带所发出的次波在到达P点时的振幅ak趋近于零.则根据(3)式得到P点的合振幅趋近于a1/2.当圆孔的半径仅仅能够让一个半波带露出时,P点处的合振幅为a1.所以,单纯的解释圆孔衍射中央是亮斑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