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孔衍射图样的中央一定是亮斑吗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nyho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选修3-4中介绍了光的衍射,光的衍射现象能够有效的揭示光的波动性.圆孔衍射是一种典型的衍射现象.根据光源和观察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可以把圆孔衍射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夫琅禾费圆孔衍射,即障碍物到光源和观察点的距离可认为是无限远的,如图1所示.夫琅禾费圆孔衍射图样的中央是个明亮的圆斑,外面分布着几圈很淡的亮环,[TP12CW03.TIF,Y#]中央亮斑的光强约占整个入射光光强的84%,这就是著名的“艾里斑”.夫琅禾费圆孔衍射的图样符合我们大多数人对圆孔衍射的认识;另一类称为菲涅耳圆孔衍射,是近场衍射的一种,即障碍物到光源和观察点的距离都是有限的,或其中之一是有限的,而菲涅耳圆孔衍射图样中央不一定都是亮斑,下面我们来做具体的分析。
  1菲涅耳半波带
  在菲涅耳圆孔衍射中,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我们用振幅矢量叠加的方法来近似得到观察点P处的光强。
  在进行振幅矢量叠加之前,需要介绍菲涅耳半波带,如图2所示.O为一点光源,S为任一时刻的波面,R是其半径。
  [TP12CW04.TIF,BP#]
  为了确定光波到对称轴上任一点P(衍射图样的中央)时的振动情况,连接OP,交S于A0.设想将波面分为许多环形带,使从任意两个相邻带的相应点到P点的光程差为λ/2,如(1)式所示,同时到达点P的相位差为π.也就是说相邻带在P点产生的振动方向相反.这种带称为菲涅耳半波带。
  A1P-A0P=A2P-A1P=…=AkP-Ak-1P=λ/2(1)
  其中[JZ]AkP=rk=r0 k[SX(]λ[]2[SX)]。
  设次波在P点叠加的合振幅为A,a1、a2、a3、…ak分别表示各半波带发出的次波在P点产生的振幅.则有
  A=a1-a2 a3-a4 … (-1)k 1ak(2)
  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ak随k的增大而单调减小
  A=[SX(]1[]2[SX)](a1±ak).(3)
  (3)式中,当k为奇数取正号;当k为偶数取负号.P点的合振幅的大小取决于露出的带数k,若能确定在圆孔露出的波振面上,对于所考察的P点作出的半波带的数目,就能确定该点的合振幅,从而得出该点的光强.当露出的半波带的数目为奇数时,P点有最大的光强;当数目为偶数时,P点有最小光强。
  仅当圆孔露出的波面上只能作出为数不多个半波带时,最后一个带与第一个带在P点处产生的振幅ak与a1相差很少.此时,当k为奇数时
  A=[SX(]1[]2[SX)](a1 ak)=a1 (P点处为光强正比于a21的亮斑);
  当k为偶数时
  A=[SX(]1[]2[SX)](a1-ak)=0 (P点处为光强接近于零的暗斑)。
  2圆孔所露出的半波带的数目k的决定因素
  将一束光(点光源)投射在一个小圆孔上,在距圆孔1~2 m处放置一块屏,应用菲涅耳半波带的方法,讨论从点光源所发出的光通过圆孔时的衍射图样,如图3所示。
  [TP12CW05.TIF,BP#]
  图中O为一点光源,Rh为圆孔的半径,h为A0到圆孔直径(图中虚线)的垂直距离,S为光通过圆孔时的波面,P为波面S的对称轴上的一点,P与A0之间的距离为r0.根据几何关系,有
  [JZ]R2h[WB]=r2k-(r0 h)2=r2k-r20-2r0h-h2
  [DW]≈r2k-r20-2r0h(4)
  由于h=r0,则上式中h2可以省略.而
  r2k-r20=[r0 (kλ/2)]2-r20≈kλr0(5)
  上式省略了k2λ2/4.根据几何关系,有
  [JZ]R2h=R2-(R-h)2=r2k-(r0 h)2。
  [LL]解得h=[SX(]r2k-r20[]2(R r0)[SX)](6)
  将(5)、(6)两式带入(4)式,得
  [JZ]R2h=k[SX(]r0R[]R r0[SX)]λ。
  则k=[SX(]R2h[]λ[SX)]([SX(]1[]r0[SX)] [SX(]1[]R[SX)])(7)
  通过(7)式可以看出,k的数目取决于波长、圆孔的大小,圆孔与光源、观察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分析上述计算结果还可以得到更为深刻的结论。
  (1)当波长、圆孔的位置、圆孔的大小不变时,P处的光屏沿着圆孔的对称轴线移动时,将会看到P点处的光强不断变化,有些地方比较亮,有些地方比较暗。
  (2)当只改变圆孔大小,其他变量不变时,P点处将出现如图4所示的衍射图样。
  [TP12CW06.TIF,Y#]
  图中第一排的四个光斑,是当圆孔的大小尚不足第一个半波带通过时,在屏幕上的衍射图样.第二排左起第二个光斑,是当圆孔露出两个半波带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其中央是暗的.第二排最后一个亮斑,是当圆孔露出三个半波带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其中央是亮的.其余光斑为圆孔继续增大时,屏幕上所得的衍射图样.
  当圆孔无限大,也就是整个波面都能通过,最后一个半波带所发出的次波在到达P点时的振幅ak趋近于零.则根据(3)式得到P点的合振幅趋近于a1/2.当圆孔的半径仅仅能够让一个半波带露出时,P点处的合振幅为a1.所以,单纯的解释圆孔衍射中央是亮斑是不正确的.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由于对“新”定位过高,有人对中小学生创新持怀疑态度.张宪魁教授就认为这里的“新”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它的意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亦即首创性的事物谓之新.其参照系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企及;二是“概率不大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体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意.可见,在前一个层面上,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可及者确实不多.但在后一层面上,尤以具体的学生群体为参照时,情形却不然.
1试题  这是一道有趣的高中物理运动学奥赛题:如图1 所示, 有一只狐狸以不变速度v1沿着直线AB逃跑, 一猎犬以不变的速率v2追击, 其运动方向始终对准狐狸.某时刻狐狸在F处,猎犬在D处, FB⊥L ,设v2 > v1问猎犬追上狐狸还需多长时间?  2高中一般解法  把这个追击过程按时间等分成很多个小段,每小段的时间间隔为Δt,设某时刻,猎犬运动到了E点,狐狸运动到了H点,此时猎犬的速度方向应该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在课堂教学中,“收口”和“点睛”便是课堂教学的结尾.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不仅要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的开头,还要有画龙点睛、精美收口的结尾,给学生以启迪和无穷的回味,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渴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物理课堂教学结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技巧进行了总结,仅供一线教师参考。  1课堂教学结尾的基本原则  1.1目的性原则  一堂好
例题如图1所示,滑块A置于水平面上与动滑轮相连,一根轻绳绕过两滑轮后固定在C点,动滑轮下方的轻绳水平,当以速度v拉绳头时,滑块A沿水平面向右运动,求当轻绳BD与水平面夹角为α时,则物体A运动的速度是多大?  分析该题属于牵引类问题,由于题目中细绳与动滑轮有夹角,因此要正确找出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  解法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根据牵引类问题的特点,任何时刻绳BD段上各点沿绳的速度均与绳头速度v相
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画图法”的主要含义是指在教学内容中以一种图形或者画面作为首要方式.这种画图法的教学方式,主要便于学生能够简单明了的接受和主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画图法不仅仅展现着世上所有事物的迹象或是内涵的特色,引起学生的思维逻辑的创新,还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物理知识要点,使物理教学进程的教学决策快速的发展.并且画图法还可以使复杂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具体化、形象化,将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点进行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3年制,提高版)●教材特色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按模块分册本书包括基础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基础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
《物理教师》期刊在2014年第5期刊载的《吹尽黄沙始见金》(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对一道物理试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拜读原文,收获颇丰.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道题,说来惭愧,并没有能够将物体在折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表达式(t折=2hg·1sinβ·[1-sinα-sinβsinα  sinαsin(α-β)sinαsin(θ-β) sinβsin(α-θ)].如图1,式中的α、β、θ分别表示AB
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谈物理色变的情况.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接触物理知识,但是刚开始步入高中,初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衔接方面的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困难,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物理教师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找出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
现在网上习题资源非常丰富,笔者的同事在一次出给学生的“适应性训练试题”中,直接从网上下载了一道关于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题目,内容如下:  一质量为500 t的机车,以恒定功率375 kW由静止出发,经过5 min速度达到最大值54 km/h,设机车所受阻力f恒定不变,取g=10 m/s2,试求:(1)机车受到的阻力f的大小.(2)机车在这5 min内行驶的路程.  这道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