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物理竞赛试题的三种解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x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题如图1所示,滑块A置于水平面上与动滑轮相连,一根轻绳绕过两滑轮后固定在C点,动滑轮下方的轻绳水平,当以速度v拉绳头时,滑块A沿水平面向右运动,求当轻绳BD与水平面夹角为α时,则物体A运动的速度是多大?
  分析该题属于牵引类问题,由于题目中细绳与动滑轮有夹角,因此要正确找出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
  解法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根据牵引类问题的特点,任何时刻绳BD段上各点沿绳的速度均与绳头速度v相同.令滑块A向右移动的速度为vA,由轻绳的运动特点可知,相对于滑块A,绳上的B点是以速度vA从动滑轮中抽出的,即满足vBA=v(1)
  根据运动的合成,在沿绳BD方向上,B点的速度应是该点相对于滑块A的速度vA与滑块A相对于静止细绳的速度vAcosα的合速度,即
  v=vBA vAcosα(2)
  由(1)、(2)可得vA=v1 cosα(3)
  该种解法虽然过程比较简单,但需要在抓住轻绳运动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选取参考系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解法二图像法
  令在Δt(Δt→0)时间内接触点B运动至B′(如图2所示),由于时间很短,因此该过程可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故
  BB′=vAΔt(1)
  作B′E⊥BD,由于Δt很小,因此BE的长度可认为是该过程动滑轮上方轻绳收缩的长度,即
  BE≈Δl1(2)
  而动滑轮下方轻绳收缩的长度为
  Δl2=BB′(3)
  由(2)、(3)可得(BE BB′)=Δl=vΔt(4)
  在ΔBB′E中,满足BE=BB′cosα(5)
  将(1)、(5)式代入(4)式可得
  vAΔtcosα vAΔt=vΔt,
  即vA=v1 cosα(6)
  该种方法通过微分的思想研究对象在元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再结合图像找出速度之间的具体关系,虽然过程稍显复杂,但这种方法在物理竞赛中是十分常用的.
  解法三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
  在本题中,可以将动滑轮看作是一个在绳上做无滑滚动的刚体,根据刚体运动的处理方法,选择动滑轮的中心O为参考点,将滑轮上B点的运动看成是滑轮中心O的平动与B点绕O点转动的合运动,令滑轮半径为R,滑轮中心O的速度为vO,B点相对于O点转动的角速度为ω(如图3所示)
  由于B点沿绳方向上的速度应与绳头相同,故满足
  vOcosα ωR=v(1)
  又因为滑轮相对于绳作无滑滚动(如图4所示),所以满足
  ωR=vO(2)
  滑块速度与滑轮速度相同,即vA=vO(3)
  由(1)、(2)、(3)式可得vA=v1 cosα.
  在大多数问题中,轻质滑轮往往作为连接物的媒介,一般不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该种解法创新地将动滑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刚体运动的特点,巧妙地找出了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大胆开拓思路,灵活选取研究对象往往可以起到意向不到的效果,这也是物理竞赛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其他文献
微分和积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工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增加了导数内容,本文从几道经典质点运动学习题入手,对导数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做一点总结.  1微元法与导数的区别  例1如图1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轴环O1立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同样的轴环O2以速度v0从这个轴环旁滑过,轴环很薄,且第二个紧傍第一个通过.求两轴环上交叉点M的速度与两环中心之间距离s的关系.  解(微元法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其他文化课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内容.为什么要开设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呢?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借助于该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及对自我的责任感.那么,对于综合实验活动,师生角色如何定位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
电学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是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该内容的考查可以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从而为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理科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对该内容得分率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对数学知识的处理和迁移不够熟练.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b,表达式中:k是斜率,b表示纵轴的截距.在电学实验,如测电源电动势中U=E-Ir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但是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要想所有的规律都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不仅耗时而且低效,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因此,笔者提出了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认识,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流程  [TP12CW122.TIF,Y#]  1.1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
2014年全国高考各地物理试题出现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好题,试题朴实新颖,时代气息强,命题专家别具匠心,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使枯燥的试题获得生命.这些试题将引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对2014年全国高考卷中联系实际试题进行举例分析,与同行共赏,希望对今后物理教学有借鉴意义.  1以体育运动为背景  例1(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理综卷第24题) 20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科学方法既是科学知识发展的手段,又是科学知识发展的产物,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正如李峤所言“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之无形,却有它独特的威力.而科学方法蕴涵于科学知识中,既似无形胜似有形,因此在科学的课堂中,如何巧妙地渗透科
长期以来,由于对“新”定位过高,有人对中小学生创新持怀疑态度.张宪魁教授就认为这里的“新”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它的意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亦即首创性的事物谓之新.其参照系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企及;二是“概率不大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体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意.可见,在前一个层面上,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可及者确实不多.但在后一层面上,尤以具体的学生群体为参照时,情形却不然.
1试题  这是一道有趣的高中物理运动学奥赛题:如图1 所示, 有一只狐狸以不变速度v1沿着直线AB逃跑, 一猎犬以不变的速率v2追击, 其运动方向始终对准狐狸.某时刻狐狸在F处,猎犬在D处, FB⊥L ,设v2 > v1问猎犬追上狐狸还需多长时间?  2高中一般解法  把这个追击过程按时间等分成很多个小段,每小段的时间间隔为Δt,设某时刻,猎犬运动到了E点,狐狸运动到了H点,此时猎犬的速度方向应该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在课堂教学中,“收口”和“点睛”便是课堂教学的结尾.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不仅要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的开头,还要有画龙点睛、精美收口的结尾,给学生以启迪和无穷的回味,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渴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物理课堂教学结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技巧进行了总结,仅供一线教师参考。  1课堂教学结尾的基本原则  1.1目的性原则  一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