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提高管理水平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使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举足轻重,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作为正在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内商业银行,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建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理关系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3.理念上的认识还和现代风险管理存在着差距。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加上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风险一触即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极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提高认识不足。由于商业化改革的加强,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分、支行仍把“存款立行”作为指导思想,以存款论英雄;而对“质量立行”则停留在口号上,只求规模越来越大,不求银行质量最好。二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这在资产质量的提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控制风险就是少发展业务,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4.风险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银行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机构业务平行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各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条线风险管理职能。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同时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准则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向总行行长报告工作,排除了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的行政经费、组织人事受制于一级分行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保障。
  2.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是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政策体系应该以一个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同时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不应存在政策制度的“死角”。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同时逐步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制度框架,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不仅要完善风险管理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要动员和组织各分支机构和各个业务部门建立风险控制的标准和管理措施,构建系统化的、上下联动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体系。在风险管理内控制度方面,应对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控制、处置、稽核检查等各项业务程序、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完善;在激励、考核制度方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和业务考核办法,着眼于长期的风险管理效果,避免出台短期化的激励措施。激励机制若仅与短期的业务收入挂钩,就会不可避免地助长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因此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应该具有恰当的绩效评价期限长度,并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及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效果。
  3.要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理念包括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风险管理哲学、风险管理信条和风险管理宗旨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还不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在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上下一致的风险管理理念,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要着重培育和发展高级银行经理阶层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念、风险管理理想和管理办法,并使之得到员工的认同,把个体文化融入群体文化,以此产生合力和效力。最重要的是,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要直接参与并且要身体力行,不违反风险管理的原则,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辨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首先要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银行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不同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业务特性和风险差异;其次还要体现在不同的业务品种之间的差别化,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合理划分业务品种,根据不同业务品种的特性和风险大小、形态确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最后还要对不同地区也应实现差别化风险管理,各个地区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状态也不同,有的地方不良率居高不下,有的地方资产质量非常好,因此,风险管理应该重视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采取差别化的标准和管理方法。
  4.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同时,授权管理也是风险评价的必然结果,通过后评价实现动态授权,体现权责对称,提高授权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同时,规范数据采集标准,提早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基础,根据统一标准,对损失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建设银行江西省抚州市分行)
其他文献
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国内外工商界蓬勃兴起,特别在电力、汽车、煤炭、钢铁、机电等行业有成功的典范,它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笔者在调查研究中认为,在创建过程中抓住主要环节是关键,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有特色的文化理念是核心,精细化管理是目标,优美环境和考评激励机制是根本保证,就会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一、深化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认识    国内学习型组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小企业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如何使这些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便成了中小企业面对的新课题。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的不足。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与人员配备不足。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实行家族化管理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是用亲人而不是用强人,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合理的
在企业之间或是企业内部,凡是存在良好契约的就会形成一种利益上的趋同和共识,最终组成共同获利的群体。契约可由最简单的承诺来兑现,它会理性地向规则、向协约、向合同发展。无数的事实和正在进行的实践反复证实着这种契约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契约,而比较完整的、合理的契约便形成了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培育中,首先是个体或群体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通和相融。理性地、科学地、符合企
市场是竞争的场所,有竞争必有风险,优胜劣态是基本法则。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失败总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危及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债权人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如何判别、预测企业财务失败,在企业财务失败前怎样采取防范措施,尽量减少损失,是当今企业理财人员必须具备的才能。    一、企业财务失败及表现形式    失败,存在着一个程度问题,因此,它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狭义的财务失败,
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在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研究和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在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的比重已超过60%。现在,涌现出一大批如华为、海尔、奇瑞、长安、哈飞、吉利、福田(北汽)、中兴、宝钢等自主创新优秀企业。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很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很难在激烈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的第一财富。因为除了人这种资产外,所有资产都是商品,只有重视珍惜人这种独特的资产,企业方能永葆生机,常盛不衰。    一、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    1、以什么人为本?从现实中的企业管理来看,以人为本,重点是以企业员工为本。从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上看,以人为本要以大多数人为本。以企业员工为本,重点是经营好企业人才。一方面要有高强度的优惠政策,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另
一、SA8000的内容2001年12月SAI(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发布了一项标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该认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人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是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企业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的,最近几年才引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研究的热点,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成为企业家普遍接受和共同研究的核心之术与制胜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自从20世纪80年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使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新世纪伊始,党中央又提出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与时俱进则是在目前多极化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我国企业界也在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众所周知,好的谋略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战中由于执行不力而使企业破产的例子举不胜数在中国,许多企业在生产销售以及管理上有非同寻常的创意,但却执行不下去,最终导致计划流产由此可见,执行难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难题克服执行难的课题也就成了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执行是指任务的落实和达成一般领导只会把任务和要达成的结果告诉部下,而实施方法就是部下自己的事了,这就是执行所要解决的问题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