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主题训练导学课”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课型。其特点是:主题明、脉络清、容量大、训练实、联想广、积累多、整合活、教法新、导学细、效率高。前些时,我听了相关专家关于此类课型的专题辅导讲座。尔后,我又相继参与了部分语文教师探索此类课型的教研活动,包括听课、评课、研讨等。此类课例,令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获益匪浅,感悟良多。我觉得“语文主题训练导学课”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其为 落实课标方向明;提炼主题抓核心;重组教材循主脉;一条明线贯全文;围绕主题巧拓展;把握分寸符学情;当堂训练落实处;增知益智铸心灵。
下面,以我校梁老师执教《学弈》一课为例,按基本要求的八个方面,从操作层面和评课的角度谈谈“语文主题训练导学课”教学。
一、落实课标方向明
新课标对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要求可概括为:“读顺读懂受教益”。在教学中,梁老师把立足点放在一个“读”字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其中有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辅之以导读、引读等,继而直译,意译,使学生逐步达到吟诵的境界。因而,“读顺读懂”,自然水到成渠。在课堂上,梁老师始终抓住“两种学习态度两种结果”的事实展开教学,使学生心领神会,明白了唯有专心致志学业方可有成的道理,受益终生。
二、提炼主题抓核心
《学弈》一课为世人提供了“两种学习态度两种结果”的典型事例。因此,“两种学习态度两种结果”正是提炼主题时所要抓住的核心。于是,梁老师由此提炼出了“态度决定高度”的主题,堪称准确精当。
三、重组教材循主脉
梁老师针对所提炼出的主题,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其重组紧紧扣住了课文《学弈》的主脉“学艺”。主要表现为:结构重组——变先因后果为先果后因;资源重组——变文本为文本加课外资源,如名人学艺故事等。当然,《学弈》一文,内容单一,篇幅奇短,重组教材,不可苛求。
四、一条明线贯全文
“主题训练导学课”中的主题,就是全文教学的明线。它不同于课文的主题,更不同于课文的明线。总之,在“主题训练导学课”教学中,必须把主题作为一条明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教学才明朗、亮堂。在梁老师的灵活运作下,“态度决定高度”的主题宛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脉络分明,条理井然。
五、围绕主题巧拓展
梁老师在教学中的拓展点主要有:1、“之”的常用三法;2、“一”的八种意思;3、孟子名言;4、名人学艺故事。在教学这些拓展点时,梁老师并没有就字论字,就事论事,而是巧妙地将之上升到了“态度决定高度”的主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诸拓展点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知识营养和精神营养。
六、把握分寸符学情
“主题训练导学课”必须立足文本,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克服教学拓展的盲目性,绝不可一味地“干外生枝,枝外生节,节外生叶”,而忽视了学生认知的有效性和课堂时间有限的实际,必须适可而止,切勿舍本求末,弱化了文本的教学。一篇课文,究其拓展点,可谓比比皆是,如一字多音、多义、多用;一词多义、多用;与课文主题、词句相关的成语、诗词、对联、谚语、警句、名言、名人、歇后语、修辞、故事,等等,浩如烟海,众若星瀚。注重知识积累,将课文变得更加厚重,使课堂变得更加充实,委实无可厚非,但必须有的放矢,把握分寸,点到为止,恰到好处。梁老师在教学拓展中,针对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甚少的实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朗读、解读与理解上,只是对个别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及名言、学艺故事等进行了有限的拓展,做到了适时、适量、适度,实乃明智之举。
七、当堂训练落实处
其主要训练点有:1、从朗读到吟诵课文;2、从翻译到理解课文;3、从“之”的三种常见用法到文中的的用法;4、从“一”的八种意思到文中的意思;5、从名人学艺故事到个人感悟,等等。特别是前两点的训练,训之有法,练之有效,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课堂上的两大亮点。
八、增知益智铸心灵
“主题训练导学课”中的导学,重在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实现增知益智,浇铸心灵,以文育人的阅读教学目标。梁老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表现在画斜线断句读课文、看注释译课文、看课件选择性地做笔记等几个方面。在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亲力亲为,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文言文的态度与习惯;丰富了阅读文言文的知识与智慧;积累了解读文言文和做笔记的方法与经验。特别是,梁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讲台上走下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现问题,或则从旁点拨,或则集中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当堂巩固率,使所增之知、所益之智、所陶之情、所冶之性植根于学生脑海,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下面,以我校梁老师执教《学弈》一课为例,按基本要求的八个方面,从操作层面和评课的角度谈谈“语文主题训练导学课”教学。
一、落实课标方向明
新课标对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要求可概括为:“读顺读懂受教益”。在教学中,梁老师把立足点放在一个“读”字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其中有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辅之以导读、引读等,继而直译,意译,使学生逐步达到吟诵的境界。因而,“读顺读懂”,自然水到成渠。在课堂上,梁老师始终抓住“两种学习态度两种结果”的事实展开教学,使学生心领神会,明白了唯有专心致志学业方可有成的道理,受益终生。
二、提炼主题抓核心
《学弈》一课为世人提供了“两种学习态度两种结果”的典型事例。因此,“两种学习态度两种结果”正是提炼主题时所要抓住的核心。于是,梁老师由此提炼出了“态度决定高度”的主题,堪称准确精当。
三、重组教材循主脉
梁老师针对所提炼出的主题,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其重组紧紧扣住了课文《学弈》的主脉“学艺”。主要表现为:结构重组——变先因后果为先果后因;资源重组——变文本为文本加课外资源,如名人学艺故事等。当然,《学弈》一文,内容单一,篇幅奇短,重组教材,不可苛求。
四、一条明线贯全文
“主题训练导学课”中的主题,就是全文教学的明线。它不同于课文的主题,更不同于课文的明线。总之,在“主题训练导学课”教学中,必须把主题作为一条明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教学才明朗、亮堂。在梁老师的灵活运作下,“态度决定高度”的主题宛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脉络分明,条理井然。
五、围绕主题巧拓展
梁老师在教学中的拓展点主要有:1、“之”的常用三法;2、“一”的八种意思;3、孟子名言;4、名人学艺故事。在教学这些拓展点时,梁老师并没有就字论字,就事论事,而是巧妙地将之上升到了“态度决定高度”的主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诸拓展点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知识营养和精神营养。
六、把握分寸符学情
“主题训练导学课”必须立足文本,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克服教学拓展的盲目性,绝不可一味地“干外生枝,枝外生节,节外生叶”,而忽视了学生认知的有效性和课堂时间有限的实际,必须适可而止,切勿舍本求末,弱化了文本的教学。一篇课文,究其拓展点,可谓比比皆是,如一字多音、多义、多用;一词多义、多用;与课文主题、词句相关的成语、诗词、对联、谚语、警句、名言、名人、歇后语、修辞、故事,等等,浩如烟海,众若星瀚。注重知识积累,将课文变得更加厚重,使课堂变得更加充实,委实无可厚非,但必须有的放矢,把握分寸,点到为止,恰到好处。梁老师在教学拓展中,针对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甚少的实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朗读、解读与理解上,只是对个别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及名言、学艺故事等进行了有限的拓展,做到了适时、适量、适度,实乃明智之举。
七、当堂训练落实处
其主要训练点有:1、从朗读到吟诵课文;2、从翻译到理解课文;3、从“之”的三种常见用法到文中的的用法;4、从“一”的八种意思到文中的意思;5、从名人学艺故事到个人感悟,等等。特别是前两点的训练,训之有法,练之有效,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课堂上的两大亮点。
八、增知益智铸心灵
“主题训练导学课”中的导学,重在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实现增知益智,浇铸心灵,以文育人的阅读教学目标。梁老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表现在画斜线断句读课文、看注释译课文、看课件选择性地做笔记等几个方面。在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亲力亲为,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文言文的态度与习惯;丰富了阅读文言文的知识与智慧;积累了解读文言文和做笔记的方法与经验。特别是,梁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讲台上走下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现问题,或则从旁点拨,或则集中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当堂巩固率,使所增之知、所益之智、所陶之情、所冶之性植根于学生脑海,长盛不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