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机械类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专业技术强、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本文提出将机械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同时探索其互融实施路径及融合策略研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优秀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育人 教育 机械
1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 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机械类课程:指与机械专业相关的课程,它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所有行业中涉及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等问题,均属于研究范围,素有工科“第一专业”之称。
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这类课程是高校對大学生全面、系统教育的主要方式。
课程思政:指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思政课程”涉及到教学环节之中,并且通过显示或者隐示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等融入到教学之中,并最终传递给受教主体,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的特点就是将“思政课程”核心元素融合到各个学科之中。
1.2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区别
1.2.1 角色不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因此,思政课程是根基、主干与本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的选修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因此,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呈现方式,起到了渠道和载体的作用。
1.2.2 呈现方式不同
思政课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到学习者,注重在培养综合素养的过程中根植理念。课程思政则是以专业课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主要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到学习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3 职能不同
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是“第一课程”、“铸魂课程”。思政课程的职能在于“铸魂育人”,重在主导价值观教育。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政课程职能较为单一,其职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就需要将“思政课程”中的核心元素和价值体系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从而使各学科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但就参与到“课程思政”的相关课程来说,职能是不同的,有些课程重在技能教育,有些重在科学研究,有些重在素质教育。因此,“课程思政”存在多样性,是“应当”而非“本位”,是基于“思政课程”的衍生功效。
1.3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
1.3.1 方向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两者都在于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而二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1.3.2 使命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均要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使命。
1.3.3 教师品德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均要求教师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高尚。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高校教师是传道受业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排头兵、领头雁。因此,要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
2 省内、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比较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满足人才成长期待和需求,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应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同时,我校于2018年出台《徐州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亟需解决。基于此,本项目以机械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式育人机制。对于机械类课程思政,很多高校和学者均作了尝试和探索,为今后课程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沈志煌等学者[1],对课程思政学生们的态度和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近42%的学生愿意在课上加入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23.8%的学生愿意让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且提出了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专业知识能力与政治素养之间的联系。闫建新等学者[2]提出要想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首先教师应该强化育人观念;其次要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将育人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沈建成等[3]分别从授课内容、考核方式、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四个方面进行机械类课程分析改进,在原有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上,升级数控工艺及夹具等相关内容;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