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小学生作文困难的流行特征研究——以湖北省5所小学1334名学生为例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n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自编问卷对湖北省5所城镇小学1334名学生进行作文困难评估.结果表明,小学生作文困难的平均等级为2.97,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存在“比较严重”和“特别严重”总体作文困难的发生率分别为23.4%和7.0%,合计30.4%.小学男生在作文困难全问卷、两个分问卷及在要素完整、语句通顺、标点使用、过程监控、观念生成、态度积极、避免错别字7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P<0.01或P<0.001).小学生作文困难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三年级显著高于四、五、六年级(P0.05).小学生作文困难表现出三年级高,四、五年级下降,六年级再升高的波形发展态势.在开展作文困难干预时,教师应将书写工整、标点使用、观念生成和语句通顺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加强对三年级和六年级男生的帮扶和指导.
其他文献
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用精密透视的方式探寻和解释职前语文教师在行动研究情境中PCK发展的特征,并对行动研究在职前语文教师PCK培养中的价值进行微观审视.使用在双路径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的解释性框架,一位语文职前教师与专家团队在行动研究中PCK发展的内涵被深度发掘.结果显示,行动研究触发和加速职前语文教师PCK要素发展迭代;行动研究促进职前语文教师PCK学习方式的变化;行动研究是语文职前教师剥离、整合和转化PCK的理想情境.建议:针对职前语文教师PCK发展的迭代情况,做好针对性行动研究设计;针对职前语文教师PC
量感是当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举足轻重的内容,培养量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任务.学生要明确量感的概念,厘清量感和数感的关系,教师抓住量感培养的几个维度,使学生实现量感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推理的发展.学生可以在体验中初步感知度量意识、在情境中理解度量单位、在数学推理中掌握度量策略,完善“量”的认知结构,培养量感.
2016年与2019年英国《教师工作量调查报告》公布了英国中小学授课教师、中层领导和高层领导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分配情况,探讨了这三类教师对其所承担的工作量与工作量超负荷问题的看法.研究发现:英国中小学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其原因在于:国际测试带来的压力;国内教育政策变动与审查需要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学校减负政策执行不力,对各类教师支持力度不足;教师误读工作目标,部分工作程序烦琐.我国应借鉴英国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的经验,就中小学教师减负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开展周期性教师工作量调查,了解教师的工作量实际;制
“走出洞穴,融入世界”是全世界各国人民一直以来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始终吻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共”的原初要义.纵观人类史,古今中外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很多理论建构和实践行动都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都非常形象地折射了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学认知,本质上都是助推人类命运走向共同道路.从机体论审视这些先贤和学者之言,其中充满着基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符号世界这三象世界协作运行而产生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资借鉴的包容性智慧,三象世界浑然一体,经大学这个符号系统助推人获得五种互动性思维,大学培养的人在这
以计划行为理论和探究教学研究为基础,根据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得到中学物理教师探究教学行为的凸显信念,构建了理论假设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检验了研究假设并得到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促进中学物理教师探究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核心素养类绩效预期、物理成绩类绩效预期、指令性规范、控制力、学生能力.阻碍中学物理教师探究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评价制度、时间和精力.研究还表明尽管当前国内“探究”课程的实施比较缓慢,但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不仅有理论表现而且有现实存在.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屡禁不止、轰轰烈烈开展的总根源之一.因此,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势必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课程为中心”转变.“以课程为中心”是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推进的“助推器”.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排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淡化学校的其他任务.学校“以课程为中心”比起“以教学为中心”具有很多优势,它可以包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学校的任务,更有助于发挥教学的作用.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实践和决策中应确立“
真实性评价是美国教育者对标准化测验批判反思的产物,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性任务来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真实发展情况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这一评价方式符合我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借助拟真的评价任务、多样的评价方法、明晰的评价标准和真实可靠的评价信息,解决了该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评价难题:评价目标具有生活性、评价领域较为复杂、评价过程难以排除主观倾向、评价结果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为使真实性评价更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转变评价观念、深化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教学创造性地使用这一
实践育人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华中师范大学逻辑学课程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提出“三加三入”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学术+志愿”、“专业+实践”的三重实践形式的结合,将逻辑知识植入小组活动、逻辑方法渗入科研项目、逻辑素养融入社会服务,充分发挥逻辑学课堂的育人功能,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地理核心素养强调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强调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针对目前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形式主体不明、设计方法混乱、内容表达笼统等问题,需要厘清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并重新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才能在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中重新发挥教学目标的教学功能.为此,针对现行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看见和看懂、教学目标如何实现精准设计、目标设计如何能让学生
地理学研究贯穿“尺度—格局—结构—过程—机制”的思路,格局影响过程、过程改变格局,地理格局·过程思维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格局·过程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地理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格局·过程思维的内涵,构建格局·过程思维模型,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体系,提出在教学实施中要渗透格局·过程思维的教学策略,在五个环节进行格局·过程思维的培养:从尺度视角感知地理空间;从区域的视角诊断空间格局;从动态的视角探寻地理过程;从综合的视角剖析地理机制;从人地交互的视角优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