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y198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转型和变革也是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高校的转型方向是什么?第三部门高校内在属性的探讨为我国高校转型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工程硕士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
通过对WE-600A型液压万能试验机液压夹紧活塞杆破坏应力的原因分析, 认为破坏是因杆在交变应力作用下, 由偏心压缩引起的弯曲正应力与压缩产生的正应力叠加, 以及应力集中造
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本质,需要关注科学世界观与科学知识观的外显,培植以理性怀疑为内核的科学精神,体现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科学论证方法,反映科学作为人类的事业和科学的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目标得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加上高等教育的“社会中心化”使各阶层教育受众群体对于高质量、高层
<正> 近读一些艺术著作,联想思想政治工作,随手写下一些琐碎而肤浅的想法。一老子说过“大音希声”。大音指宏大完美的音乐,“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也就是听不见的声音。陶
初中英语复习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系统的过程,中考备考复习要以《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为刚要。以教材为依托,对英语知识系统的梳理
走进课室,天花板上,挂满了红色的树枝,迎面的墙壁是用白色砖块堆砌而成,在摇逸的芦苇掩映下七彩的鹅卵石时隐时现;层层叠叠的彩纸、布条随意搭放在棚架上,悬吊的木牌和篮子里面装
品德是个体社会在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幼儿园、学校的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起来的。它的形成不仅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环境,也依赖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任何一种品德的形成,都是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因此,做好幼儿的品德教育工作,不仅是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幼儿园、学校以及社会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  孩子的社会化最初是在
民以食为天,每个人对某食品都有独特的感觉。中央电视台播出《舌尖上的中国》后,广大民众对中国传统美食,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情感。随着科技及经济发展,追求经济利益的市场,大规模的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运作,对传统手工的东西渐渐被淡忘。我们常说病从口入,食品与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食品是一把双刃剑,当前的不少食品给健康带来诸多的问题。  一、食品加工制作  中国传统食品有很多,各个地方都有地方特色食品, 简直是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