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美术欣赏课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熟悉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环节,在美术欣赏活动课中,一些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使之成为他们自己内心的语言,他们时而自言自语,时而互相对话,表述欲望比较强烈,据此,我把美术活动与训练学生练习思维能力有机地揉合到一起,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中的思维联想
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创造想象,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在欣赏课中扩大学生欣赏的范围,特别是对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欣赏,每一堂美术课都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欣赏和观察,观察是记性为原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即思维联想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观察力越强,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首先要尊重青少年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方面。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艺术对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是非常有利的。美术学科所包含的门类众多,且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均有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要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艺术欣赏在开拓视野方面尤为重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因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能启发人的思维,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想象创造力中的多元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思维上先有创造性,在实践中才能谈及在能力上有创造性。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尤其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迁移。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并对创作意图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等进行分析。以美术作品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教师在讲解了方法以后不用做示范,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寻找更多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在造型上减少了束缚,发挥了想像力,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各自的创造性。我们可以看出创造能力首先取决于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核心。在教学中,应少给学生一些条条框框,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左右学生的思维方式,多给他们一些自由,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在一些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外,还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三、对话式欣赏教学拓展思维空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对美术作品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就美术欣赏而言,针对每一幅美术作品,“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艾斯纳也指出:“任何一个艺术总是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是他还是她们的解释才正确。” “对话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从自己的见解出发,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是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开展“对话式教学”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民主的、宽松的和积极的;整个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合作交流、民主讨论、知识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它具有充分的民主性、知识的开放性和学生广泛地参与等特点。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观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點,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美术欣赏课的目标和追求,当然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欣赏过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不是对美术作品的量的累积,而是从中感悟艺术形象内在的意,以次磨练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情感想象能力。但要使美术欣赏能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深层次地加以研究和实践,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最终还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前设计、课堂组织以及语言引导等。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
一、观察中的思维联想
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创造想象,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在欣赏课中扩大学生欣赏的范围,特别是对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欣赏,每一堂美术课都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欣赏和观察,观察是记性为原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即思维联想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观察力越强,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首先要尊重青少年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方面。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艺术对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掘每个学生的感悟潜力,多给学生一点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是非常有利的。美术学科所包含的门类众多,且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均有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要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艺术欣赏在开拓视野方面尤为重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因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能启发人的思维,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想象创造力中的多元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思维上先有创造性,在实践中才能谈及在能力上有创造性。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尤其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迁移。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并对创作意图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等进行分析。以美术作品为立足点,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教师在讲解了方法以后不用做示范,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寻找更多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在造型上减少了束缚,发挥了想像力,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各自的创造性。我们可以看出创造能力首先取决于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核心。在教学中,应少给学生一些条条框框,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左右学生的思维方式,多给他们一些自由,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在一些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中,除了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的欣赏外,还可以增加一个“宫殿建筑中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关联”的讨论题,充分调动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赞美还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据,尽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阐述明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其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三、对话式欣赏教学拓展思维空间
课堂中的欣赏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象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对美术作品多作交流和探讨应该是欣赏教学的理想态势。就美术欣赏而言,针对每一幅美术作品,“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艾斯纳也指出:“任何一个艺术总是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是他还是她们的解释才正确。” “对话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从自己的见解出发,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是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开展“对话式教学”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民主的、宽松的和积极的;整个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合作交流、民主讨论、知识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它具有充分的民主性、知识的开放性和学生广泛地参与等特点。只有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其他先验的窠臼,在讨论和相互观照的过程中真实地抒发他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泛吸取相关领域的知识,从美学和哲学中寻找切合點,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影响和完善他们的审美素养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美术欣赏课的目标和追求,当然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欣赏过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不是对美术作品的量的累积,而是从中感悟艺术形象内在的意,以次磨练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情感想象能力。但要使美术欣赏能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深层次地加以研究和实践,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最终还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前设计、课堂组织以及语言引导等。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