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群文系列,实现有效衔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imale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可以紧扣7——9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抓住古诗词阅读“群文链”,实现小初高古诗词阅读的有效衔接,达成“诵读——意读”到“悟读——品读”,再到“鉴赏——评价”的阶梯式攀升结构。我以统编教材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系列为例,进行了有效衔接,实现了教学的高效。
   一、古诗词教学相关要求
   近年来,《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推广,促进了学生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受关注,这营造了古诗词教学的良好环境,但也给语文老师带来了挑战,统编教材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改变和当今社会趋势的要求,必须寻找一种适切的教学方式,以适应这些发展。
   1.统编教材要求
   统编版语文教材初中与小学教材古诗词阅读编排比较,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山行》一诗的学习要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明确了“朗读”“意读”的要求;而统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词的学习要点都对诗词的“景物”、“情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目标定位是建立在小学“朗读、解意”的学习经验上,并作出更高要求——品读“景物”,悟读“情感”。
   高中与统编版初中教材古诗词内容比较,如:统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词的学习要点都对诗词的“景物”、“情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对古诗词学习提出了“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的学习目标,这一目标定位是建立在初中“景物”“情境”的学习经验上,并作出更高要求——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小初高古诗词阅读在教材编排上,特别重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重视学段目标的层递性。在培养学生提升能力的同时,关注教材中的古诗词阅读从感性朗读到理性鉴赏的梯度,关注学生思维从具象到抽象,到综合思维的发展轨迹,以完成对古诗词学习的意义建构。
   2.古詩词教学要求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利用注释了解诗词大意,重点放在记诵。初中阶段,除了要对诗词进行记诵积累,还要求具备古诗词阅读的能力,能够领悟古诗词情与景、情与趣、情与理的关系,把握意象意境,初步具有锤炼字词、知人论世的古诗词阅读意识,为后续的古诗词学习储备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鉴赏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基于意象意境等基本的审美单元,探究古诗词表现手法,咀嚼词句,走进经典诗词所展现的绝美意境,体会古诗词中潜在的、独有的内在文化价值,涵蕴中华优秀诗词中美学价值和审美情趣,传承文化,构建精神家园。三个学段的教学应该梯步进行,阶梯式攀升的。
   3.教学现状的要求
   笔者分别对初中、高中古诗词学习情况做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是教学活动不能紧扣学生需求。古诗词学习贯穿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在第一至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重点是“朗读——意读”,到了第四学段则要求“品读——悟读”。而目前在第四学段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固守着“诵读——意读”的教学步骤进行讲解,逐词逐句进行翻译,“有条不紊”的按照诗词内容进行排列分析的教学,教学活动和学生学情的割裂,原地踏步的教学方式,难于达成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同时,这种方式,浮于诗词表面无法走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感受不到诗词内在的独特美感。
   (二)是教学形式不能契合教学内容要求。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品悟的过程中,过度关注诗歌中的字词、注释,将其拆解成公式的各种要素,固化诗词的层次,使学生按照教师的定势思路进行解读分析,只能“就一篇解一篇”,得到的是碎片化的记忆,完全弱化了诗词的整体美感,导致教学的无趣。
   (三)是教学过程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统编教材的古诗词内容,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古诗词教学目标分别是“朗读——意读”“品读——悟读”“赏读——评价”,以此构成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发展过程及目标,它们是渐次进行,呈发展提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应考,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的答题格式、答题思路、答题模式进行“规范化”训练,教给学生一系列的答题方略,弱化了学生潜移默化感悟古诗词的能力,很难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导致古诗词阅读量也无法提升,学生后续的古诗词鉴赏也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架和能力铺垫。
   二、古诗词教学实施路径
   以小初高古诗词阅读要求为指导,紧扣7——9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以统编教材古诗词组成群文,以群文议题为轴心,构建“群文链”,形成“微序列”,落实初中阶段古诗词阅读教学要求,以实现古诗词阅读“朗读——意读”到“品读——悟读”再到“赏读——评价”的梯步前行,螺旋式上升。同时,开拓、延展古诗词学习领域,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提升他们的文化审美能力,最终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学生的性格培养。
   1.厘清统编教材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点
   针对初中学段特点及古诗词阅读要求,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以统编教材古诗词群文阅读为主线,按古诗词“景与情——情与理——词与意——情与境——情与人——情与径”的教学要求链接,实施有梯度、螺旋式提升的群文阅读,形成统编教材古诗词阅读“微序列”,体现统编教材有体系,而不体系化的教学理念。
  
   2.梳理统编教材古诗词群文阅读能力点
   3.确定群文阅读微序列
   根据统编教材以“任务”来设课的编排理念,改变以往一篇作为一“课”的教学方式,围绕一个议题,一组一组的以多篇为一“课”,以求从时间和空间上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地交织成了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关注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强调古诗文阅读学段目标的层递性,遵循学生思维从具象到抽象,到综合思维的发展轨迹,搭建古诗词阅读从感性朗读到理性鉴赏的阶梯,以求完成对古诗词学习的意义建构。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巢宗祺.语文学科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N].《文汇报》2017年11月17日第007版.
  龚世萍,贵州省贵阳市青岩贵璜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抄检大观园”是一出悲剧,也是一出闹剧,它的发生是贾府内部主子之间、主子和奴才之间、奴才和奴才之间矛盾斗争激化的产物,是各种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腐朽没落的贾府走向衰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它自有一套维持正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当家庭内非常的变故发生时,这套体系也便受到冲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抄检大观园”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套管理体系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可庄子却认为他“犹有未树也”。也就是说,以庄子“逍遥游”的标准来比量,宋荣子还是未能超然物外,自立于逍遥无为的最高境
[评议论文] 倪文锦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原文提要] 语文高考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高考应该考什么内容?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认真比较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作者就语文高考的性质、语文高考的能力要求、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对语文高考大纲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
读过《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很有想法。倪文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者,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
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一篇文章中要作惊人之语,“见他人之未见”固然可行,但难之又难;最常见的则是“见他人之所见”却能“语他人之未语”——通过独特精妙、耐人寻味的遣词造句,容纳更多的有效甚至非常重要的信息,让读者不时有“?……!”,即“生疑——思考——共鸣”的思路历程,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或未能深刻领悟的美或哲理。  因此,品味语言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文中寻找“非常态”(与通常的
文言文因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文言文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低,学生对其比较陌生,甚至畏怯。如何在“言”与“文”有机融合的前提下,走进文本,明确文言文的文体是十分重要的。  在理论界,散文一般分为三大常规类型: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某些生活场景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教师把写作知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给学生大量讲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写作课成了写作知识讲解课;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习惯于展示名家名篇,通过大量的阅读片段示例来教授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课成了经典示范课。不可否认,这两种安排的初衷是好的,教师期望用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写作经典片段的示范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但事实上教学效果却
先有语文,然后才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源于语文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相反。因此,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究竟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什么对象的课程,就必须认清先于语文课程的语文究竟是什么。  语文不是来去无踪的天外之物,而是芸芸众生习见常闻的现实存在;语文不是像“上帝”、“神仙”、“魔鬼”那样的虚概念,而是像“自然”、“社会”、“心理”这样的实概念。因此,语文不可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可知物。可是,迄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人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睢》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