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谈得上对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但欣赏音乐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慢慢对孩子们浸润、感染、培养并采取有效的方法。
1、让孩子学会在欣赏中“倾听”
每个人的听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孩子的音乐耳朵的形成是在听力训练中获得,而不是天赋式固有的。小学的孩子对于听音乐还处于一种无绪状态,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教给一定的方法,在科学的方法中逐渐养成孩子们倾听音乐的好习惯。
(1)闭眼用心聆听
心灵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沟通。一般在第一遍欣赏音乐发挥想象的时候,我要求孩子们闭上眼睛,充分调动听觉器官来用心聆听。音乐所传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课堂上,师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恰似音乐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
(2)有目的地听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要对学生切实加以引导,让孩子们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引导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第一遍粗听时我问学生“这首曲子的情绪是什么?你的心情怎样?”;第二遍复听,让他们带着“请你画一画这首曲子的旋律走向线,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去仔细聆听,学生从而明白了下行旋律的作用;第三遍再听时,我让学生轻轻跟着旋律哼一哼,来进一步体验下行旋律和悲凉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音乐要素间是有相互关联的。长此以往,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就会根深蒂固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3)辨别比较地听
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织体、节奏、风格的听辩,将刺激学生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愉悦、轻松地进行音乐学习。反过来学生就会更专注地聆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循环。如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音乐情绪活泼欢快和抒情优美时,我选用了《小宝宝睡着了》和《星光恰恰恰》两首曲子放在一起让孩子们听辩,先让他们说说对这两首曲子的不同感受(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高兴的、活泼的和舒服的、优美的),并用律动把这两种情绪表达出来。这里我运用了对比地听,更刺激孩子们的听觉,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2、让孩子学会在表演中“倾听”
新课程强调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所以音乐表演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的最爱。在教学中,运用表演不仅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但这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不能在热闹的表演中而忘了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忽略了“倾听”这一根本要素,音乐学习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会在表演中倾听。如我让孩子们表演《拉勾勾》时,我先播放音乐,他们必须随着乐曲柔和的情绪,用柔美的体态动作走到朋友面前一起表演,而不能用蹦跳动作走过去,与音乐相违背。同样,如果活泼跳跃的曲子就必须跟着音乐的节奏蹦跳过去。
3、让孩子学会在演唱中“倾听”
欣赏与演唱相比,孩子们当然更偏爱于后者了。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如在教唱歌曲《摇啊摇》时,前后两句“摇到外婆桥”旋律不同,孩子们唱第二句时易受第一句的影响而将第二句唱走音。老师在示范之后,便指名A学生演唱以检查是否掌握,此时仍有多名孩子举手“我来!我来!”另有个别孩子插嘴跟着唱,或是几个人在下面“交流切磋”,很少有孩子去倾听别人的演唱,因而出现了众“唱”纷纭的现象,而再请B同学演唱时,又重犯了别人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会大力赞扬唱对的孩子,让他们品尝到认真倾听的甜头。但教师在鼓励学生踊跃表现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们认真倾听的习惯。
4、让孩子学会在演奏中“倾听”
在演奏学习中,不仅要听老师介绍乐器、听老师范奏、听所学乐器演奏的乐曲、听讲授器乐演奏方法,还要注意演奏中倾听自己演奏出来的音乐的音高、情绪、速度等,随时调整自己的演奏技能,只有这样,演奏训练才会有一定的效果。在合奏和伴奏时,更应该倾听自己声部什么时候进出、与其他乐器配合的效果以及各声部间的和谐等等。
可见,只要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孩子们“倾听”音乐的能力,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就能够不断提高,从而为他们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让孩子学会在欣赏中“倾听”
每个人的听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孩子的音乐耳朵的形成是在听力训练中获得,而不是天赋式固有的。小学的孩子对于听音乐还处于一种无绪状态,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教给一定的方法,在科学的方法中逐渐养成孩子们倾听音乐的好习惯。
(1)闭眼用心聆听
心灵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沟通。一般在第一遍欣赏音乐发挥想象的时候,我要求孩子们闭上眼睛,充分调动听觉器官来用心聆听。音乐所传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课堂上,师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恰似音乐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
(2)有目的地听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要对学生切实加以引导,让孩子们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引导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第一遍粗听时我问学生“这首曲子的情绪是什么?你的心情怎样?”;第二遍复听,让他们带着“请你画一画这首曲子的旋律走向线,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去仔细聆听,学生从而明白了下行旋律的作用;第三遍再听时,我让学生轻轻跟着旋律哼一哼,来进一步体验下行旋律和悲凉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音乐要素间是有相互关联的。长此以往,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就会根深蒂固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3)辨别比较地听
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织体、节奏、风格的听辩,将刺激学生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愉悦、轻松地进行音乐学习。反过来学生就会更专注地聆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循环。如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音乐情绪活泼欢快和抒情优美时,我选用了《小宝宝睡着了》和《星光恰恰恰》两首曲子放在一起让孩子们听辩,先让他们说说对这两首曲子的不同感受(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高兴的、活泼的和舒服的、优美的),并用律动把这两种情绪表达出来。这里我运用了对比地听,更刺激孩子们的听觉,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2、让孩子学会在表演中“倾听”
新课程强调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所以音乐表演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的最爱。在教学中,运用表演不仅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但这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不能在热闹的表演中而忘了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忽略了“倾听”这一根本要素,音乐学习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会在表演中倾听。如我让孩子们表演《拉勾勾》时,我先播放音乐,他们必须随着乐曲柔和的情绪,用柔美的体态动作走到朋友面前一起表演,而不能用蹦跳动作走过去,与音乐相违背。同样,如果活泼跳跃的曲子就必须跟着音乐的节奏蹦跳过去。
3、让孩子学会在演唱中“倾听”
欣赏与演唱相比,孩子们当然更偏爱于后者了。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如在教唱歌曲《摇啊摇》时,前后两句“摇到外婆桥”旋律不同,孩子们唱第二句时易受第一句的影响而将第二句唱走音。老师在示范之后,便指名A学生演唱以检查是否掌握,此时仍有多名孩子举手“我来!我来!”另有个别孩子插嘴跟着唱,或是几个人在下面“交流切磋”,很少有孩子去倾听别人的演唱,因而出现了众“唱”纷纭的现象,而再请B同学演唱时,又重犯了别人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会大力赞扬唱对的孩子,让他们品尝到认真倾听的甜头。但教师在鼓励学生踊跃表现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们认真倾听的习惯。
4、让孩子学会在演奏中“倾听”
在演奏学习中,不仅要听老师介绍乐器、听老师范奏、听所学乐器演奏的乐曲、听讲授器乐演奏方法,还要注意演奏中倾听自己演奏出来的音乐的音高、情绪、速度等,随时调整自己的演奏技能,只有这样,演奏训练才会有一定的效果。在合奏和伴奏时,更应该倾听自己声部什么时候进出、与其他乐器配合的效果以及各声部间的和谐等等。
可见,只要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孩子们“倾听”音乐的能力,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就能够不断提高,从而为他们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