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现在初中学生是划片招生,全部免试就近入学,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精力不集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如果这些不良因素不及时设法排除,任何教师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做法是:通过与学生相互交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台阶、分层教学、议论点拨、严格管理”的新思路,逐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精心备课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来自教师课前的充足准备。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数学中有很多内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备课时要尽可能把这些内容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力求形象化,创设通俗易懂的情景,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学习。
(二)双边活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动力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三)温馨的师生情谊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新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温馨的师生情谊。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时,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及反应的敏捷性,思维的活跃程度必定处于较佳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真诚、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充满信任的微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放下架子,充分信任学生,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变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
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利用积极的评价机制,抓住学生每一次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和赞扬,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四、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探究。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同。以过程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愿望。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往往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能自主参与实践探究的活动。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改革作业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
学生做教材或教师早已编好的类似例题的习题时,学生往往会依样画葫芦,这样的作业部分地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只是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弥补其不足,可不定期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它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它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实践性作业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使学生树立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的思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为帮助学生会用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要配合教学进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参与。这种来自于生活的题目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五、寻求多样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教一些一般的方法,而且要传授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以此来促进学习。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须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用教的方法来影响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领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学习方法。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和替代学生的思维,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并总结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中,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到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
魏峰,男,1966年6月出生,河北省蔚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87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任教于河北省蔚县职教中心,教导处副主任,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一、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现在初中学生是划片招生,全部免试就近入学,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精力不集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如果这些不良因素不及时设法排除,任何教师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做法是:通过与学生相互交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台阶、分层教学、议论点拨、严格管理”的新思路,逐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精心备课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来自教师课前的充足准备。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数学中有很多内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备课时要尽可能把这些内容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力求形象化,创设通俗易懂的情景,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学习。
(二)双边活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动力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三)温馨的师生情谊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新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温馨的师生情谊。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时,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及反应的敏捷性,思维的活跃程度必定处于较佳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真诚、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充满信任的微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放下架子,充分信任学生,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变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
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利用积极的评价机制,抓住学生每一次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和赞扬,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四、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探究。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同。以过程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愿望。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往往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能自主参与实践探究的活动。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改革作业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
学生做教材或教师早已编好的类似例题的习题时,学生往往会依样画葫芦,这样的作业部分地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只是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弥补其不足,可不定期地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它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它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实践性作业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使学生树立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的思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为帮助学生会用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要配合教学进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参与。这种来自于生活的题目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五、寻求多样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教一些一般的方法,而且要传授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以此来促进学习。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须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用教的方法来影响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领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学习方法。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和替代学生的思维,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并总结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中,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到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
魏峰,男,1966年6月出生,河北省蔚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87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任教于河北省蔚县职教中心,教导处副主任,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