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城镇化建设及民众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情给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显现了许多不足。建筑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而高等职业建筑类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建筑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的现状。正在发展中的建筑类高职教育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道德 校企合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给高职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进程的加快,大量专业型、应用型的高职层次人才被建筑企业挖走。目前,我国100余所建筑类职业教育学院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缺口,严重制约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素质一般、总体水平低下”是当下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最典型的是建筑施工方,基本上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很多高校开设建筑类专业课程,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开办了建筑类高职教育院校。但是,这些院校往往跟建筑业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基于此,谈谈我对于当前建筑职业教育几点认识。
1.建筑类高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需加强
从行业来讲,建筑行业是一个关系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与国家稳定发展、国民幸福感息息相关。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情况来看,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对于建筑所涉及的任何方面都非常重要。近几年,我国的建筑工程因为设计在结构、计算上不合理甚至还有偏差、材料多为伪劣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出现质量事故屡见不鲜。
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因素就是人。而最终决定人的是他的思想道德。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平衡,职业道德不规范等一直充斥在建筑工程周围。许多例子都说明建筑行业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我国建筑行业要强大,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然后果堪忧。
从高校课程来看,建筑类高职院校缺少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是简单地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时事政治课内教学,而且所占比例不大。职业道德教育投入的时间、金钱都偏少,内容单一,师资建设不足,难以将专业与道德结合,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除了学校引起重视之外,还可以让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将有关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并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给学生敲响警钟。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后,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成果做科学的分析评价,不断完善教育机制。
2.当前建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不匹配
培养职业能力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是一个岗位群,每个岗位对能力的要求都各有不同。比如,项目经理需要组织协调能力突出,技术工人侧重施工安全能力卓越,注册结构工程师重点在结构设计,同样是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都有明显区别。而当前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在煮大锅饭,一样的教育,根本没有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因此,建议高校将建筑专业分方向,既有基础核心课,也有专业方向课。并且,在专业方向课的教学中,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相匹配,使每门课程的任何知识点都能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因材施教,不刻意要求全才,但要锻炼毕业生就业方向所需的能力,让每一项职业能力都能在课程体系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3.建筑类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少,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与高校成功合作,为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铺砖添瓦。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结果,是建立在双方互相需要的基础上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校企合作成功最典型的是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美发沙龙和技工学校,而建筑类职业教育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相对较少,也缺乏时间去验证可行性和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因此,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套成功的模式,是提高我国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及时更改教学计划,灵活调整学期安排,确保旺季有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有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压力,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高压下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职业能力,明确职业规划。根据建筑工程系的特点,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对于参加的项目了解透彻,从头到尾参与到项目中去。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大局观和时间观,同时又可让大学生获得部分收入,同时企业也节约了人力成本,并可以为企业留下优秀的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现在建筑施工方基本情况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太少,也局限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有余力的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平台中来,哪怕是给毕业生1个名额,也会让这个学生有所提高,更何况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建筑职业教育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袁银枝.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襄樊. 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6).
[2]周济.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宇,和震. 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道德 校企合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给高职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进程的加快,大量专业型、应用型的高职层次人才被建筑企业挖走。目前,我国100余所建筑类职业教育学院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缺口,严重制约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素质一般、总体水平低下”是当下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最典型的是建筑施工方,基本上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很多高校开设建筑类专业课程,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开办了建筑类高职教育院校。但是,这些院校往往跟建筑业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基于此,谈谈我对于当前建筑职业教育几点认识。
1.建筑类高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需加强
从行业来讲,建筑行业是一个关系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与国家稳定发展、国民幸福感息息相关。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情况来看,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对于建筑所涉及的任何方面都非常重要。近几年,我国的建筑工程因为设计在结构、计算上不合理甚至还有偏差、材料多为伪劣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出现质量事故屡见不鲜。
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因素就是人。而最终决定人的是他的思想道德。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平衡,职业道德不规范等一直充斥在建筑工程周围。许多例子都说明建筑行业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我国建筑行业要强大,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然后果堪忧。
从高校课程来看,建筑类高职院校缺少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是简单地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时事政治课内教学,而且所占比例不大。职业道德教育投入的时间、金钱都偏少,内容单一,师资建设不足,难以将专业与道德结合,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除了学校引起重视之外,还可以让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将有关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并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给学生敲响警钟。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后,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成果做科学的分析评价,不断完善教育机制。
2.当前建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不匹配
培养职业能力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是一个岗位群,每个岗位对能力的要求都各有不同。比如,项目经理需要组织协调能力突出,技术工人侧重施工安全能力卓越,注册结构工程师重点在结构设计,同样是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都有明显区别。而当前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在煮大锅饭,一样的教育,根本没有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因此,建议高校将建筑专业分方向,既有基础核心课,也有专业方向课。并且,在专业方向课的教学中,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相匹配,使每门课程的任何知识点都能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因材施教,不刻意要求全才,但要锻炼毕业生就业方向所需的能力,让每一项职业能力都能在课程体系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3.建筑类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少,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与高校成功合作,为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铺砖添瓦。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结果,是建立在双方互相需要的基础上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校企合作成功最典型的是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美发沙龙和技工学校,而建筑类职业教育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相对较少,也缺乏时间去验证可行性和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因此,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套成功的模式,是提高我国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及时更改教学计划,灵活调整学期安排,确保旺季有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有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压力,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高压下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职业能力,明确职业规划。根据建筑工程系的特点,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对于参加的项目了解透彻,从头到尾参与到项目中去。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大局观和时间观,同时又可让大学生获得部分收入,同时企业也节约了人力成本,并可以为企业留下优秀的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现在建筑施工方基本情况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太少,也局限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有余力的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平台中来,哪怕是给毕业生1个名额,也会让这个学生有所提高,更何况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建筑职业教育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袁银枝.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襄樊. 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6).
[2]周济.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宇,和震. 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