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是指体育教师按照《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全面解读教材,选择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把高中学生组织起来根据固定的课程表进行学习的全过程。虽然高中体育并非高考学科,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高中体育这门非高考学科,却是高考学科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因此,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既具有课堂教学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
在新课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育新时代,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也暴露出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不足,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进步和新课改的要求,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摆在了高中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面前,那就是如何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打拼在高中体育教学的一线阵地,经过这些年来的摸爬滚打,头脑里渐渐有了些许认识,渐渐有了答案。在此,我想谈谈我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见解。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并设置了相应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所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首要考虑这五方面目标的实现。
一、运动参与是基础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它是学生增强体能、发展运动技能、改善健康状况、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促进高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掌握和应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和保持健康的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只是简单地跑跑步、跳跳远、打打球、放松放松,他们在运动参与中往往是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练习。这些运动学生倒是的的确确参与了,但这种运动参与并非是有效的。
我认为有效的运动参与并不是放任自流,是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才能完成的。第一,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运动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培养了,学生才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才能真正从内心参与到运动中来。第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的学生爱看运动,看各种比赛,但自己不愿运动,这或许是一种惧怕心理作怪。教师应该对运动水平各异的学生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一样的运动参与要求,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证各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完成运动参与的任务,逐渐摆脱惧怕心理,逐渐爱上运动。第三,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经常有人戏谑地说:“你们搞体育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悲哀。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还是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把运动要领讲精、讲透。我在讲解运动要领的时候,非常注重温故知新,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再阐明新的动作要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更快、更好地领会要领和掌握动作。
二、运动技能是保障
运动技能,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它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它是实现本课程其他目标的根本保障。对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学生已学的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发展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就叫“学会”了,学生“学会”固然重要,但是仅仅“学会”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解决运动技能的“学会”问题,还要解决学生“会学、会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深层次的追求运动技能的“会学”与“会用”。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活动中,其他学科纷纷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模式、新课堂,其实,这种新模式、新课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运动技能不是单单依靠老师的教,更主要地是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用心揣摩。因此,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提高技能水平的保障,也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更是各种能力得以发展,心理全面健康的有效依托。
三、身体健康是关键
身体健康,是指个体处于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学习和生活的关键。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了解营养、环境、疾病预防等知识,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涉猎营养学、环境学和疾病预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体育锻炼和生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目标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这两个环节,还要注重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和日常锻炼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且用这种良好的状态和能力去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具体说来,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做到①热爱体育运动:②关注体育赛事;③身体健康、精力充沛;④情绪稳定、愉快:⑤学习和生活态度积极:⑥人际关系和谐;⑦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适应周围环境。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我知道,这是我作为高中体育一线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我努力工作和前进的方向。虽然,目前我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业绩,但是我知道,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和我的学生一样,都需要终身学习和终身锻炼。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育新时代,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也暴露出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不足,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进步和新课改的要求,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摆在了高中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面前,那就是如何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打拼在高中体育教学的一线阵地,经过这些年来的摸爬滚打,头脑里渐渐有了些许认识,渐渐有了答案。在此,我想谈谈我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见解。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并设置了相应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所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首要考虑这五方面目标的实现。
一、运动参与是基础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它是学生增强体能、发展运动技能、改善健康状况、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促进高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掌握和应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和保持健康的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只是简单地跑跑步、跳跳远、打打球、放松放松,他们在运动参与中往往是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练习。这些运动学生倒是的的确确参与了,但这种运动参与并非是有效的。
我认为有效的运动参与并不是放任自流,是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才能完成的。第一,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运动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培养了,学生才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才能真正从内心参与到运动中来。第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的学生爱看运动,看各种比赛,但自己不愿运动,这或许是一种惧怕心理作怪。教师应该对运动水平各异的学生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一样的运动参与要求,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证各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完成运动参与的任务,逐渐摆脱惧怕心理,逐渐爱上运动。第三,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经常有人戏谑地说:“你们搞体育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悲哀。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还是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把运动要领讲精、讲透。我在讲解运动要领的时候,非常注重温故知新,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再阐明新的动作要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更快、更好地领会要领和掌握动作。
二、运动技能是保障
运动技能,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它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它是实现本课程其他目标的根本保障。对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学生已学的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发展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就叫“学会”了,学生“学会”固然重要,但是仅仅“学会”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解决运动技能的“学会”问题,还要解决学生“会学、会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深层次的追求运动技能的“会学”与“会用”。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活动中,其他学科纷纷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模式、新课堂,其实,这种新模式、新课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运动技能不是单单依靠老师的教,更主要地是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用心揣摩。因此,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提高技能水平的保障,也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更是各种能力得以发展,心理全面健康的有效依托。
三、身体健康是关键
身体健康,是指个体处于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学习和生活的关键。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了解营养、环境、疾病预防等知识,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涉猎营养学、环境学和疾病预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体育锻炼和生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目标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这两个环节,还要注重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和日常锻炼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且用这种良好的状态和能力去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具体说来,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做到①热爱体育运动:②关注体育赛事;③身体健康、精力充沛;④情绪稳定、愉快:⑤学习和生活态度积极:⑥人际关系和谐;⑦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适应周围环境。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我知道,这是我作为高中体育一线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我努力工作和前进的方向。虽然,目前我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业绩,但是我知道,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和我的学生一样,都需要终身学习和终身锻炼。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