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方法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技巧。
  一、导练结合,以趣促读
  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读者不是单纯的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的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应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创造性的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阅读教学中解读字词往往与解读句段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如果抓准一个词语设疑,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对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何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阅读突出“自主”,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有了阅读的主动权和自主陛。自主阅读体现“主观能动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于教师的牵引,不是吞食教师送到嘴边的东西,而是依靠自己积极的读、主动的思和大胆的问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二、抓纲务本,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句话对阅读教学而言,至少给我们两点启发。其一是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应该以教材为本,离开了教材,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同时,绝不能只为了弄懂教材而学教材,要让教材成为基点和出发点。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段_受先生教益;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内在:本文是围绕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为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章的线索,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应作者思想发展的内容,并回答问题:鲁迅先生为何要离开东京去仙台?作者为何写看枪毙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起了什么作用?反复研读讨论之后,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三、多措并举。自主阅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打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多措并举,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这是自主阅读的核心,是学生的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的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孙权劝学》的阅读可设置以下环节: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阅读要善于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读思结合。以读促悟
  语文特级教师王丽指出:“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初中学生自主阅读应该坚持以读为主,因为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的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谴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例如朱自清《春》的结尾有这样的三句话:“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读思结合、以读促悟,藉此体验春天的“新”、“美”、“力”。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就会为春天无穷的魅力所感染、陶醉,产生强烈的热爱春天、冲进春天的喜悦情感,真正理解作者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要一如既往的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成为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支撑。
其他文献
淮安市教研室宋明镜老师曾说过:“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他说“无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复习应考的过程中,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始终对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解读文本的能力是一堂语文课成功的基石。如何解读文本呢?在我看来,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自我解读与专家解读相结合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问题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使很多语文老师
读写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普遍重视的关键环节,采取多读多写的形式让学生增加阅读的积累,提高理解的能力,增强写作的技巧,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效果,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有着非常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一、开展语文读写训练的原则  1结合早读课程开展训练  读写训练中的读既包括读书,也包括朗读,普通话发音的纠正、朗读技巧的训练等。在每周的语文早读课上,笔者要求学生朗读要背诵的课文,也可以朗读自己喜欢的优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核心应该是体验,是在体验之后的反思。的确,文学作品需要的是学生能够深入地去体验作品中的那个活生生的生命世界,而并非局限于对作家意图的探寻。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不能够以简单的理解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因为这样学生很难深入文学世界,只能在文本边缘上徘徊。因此,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并在引导其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  一、体验:立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复方鳖甲软肝片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
所谓迁移,就是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将已有经验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去,迁移能力对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迁移能力的形成起始于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从概括能力形成入手,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培养概括能力,要学会抽象概括  迁移能力的培养,要从概括能力的形成人手。文学作品中,事物的本质往往是被繁杂的语
读活课本,让学生带着疑问与激情主动阅读,让他们的理解主动性和想象创造力有更多的遐想空间,让他们在主观投射的过程中深入洞察其中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多元的对话中挖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思维的限制,应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丰富的教学模式,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扮演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比较严重,所以存在忽视学习主体地位、忽视情感教育、忽视学生创造力、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以及限制学生阅读想象力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尽快转变观念,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和想象空间,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同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变机械性、被动性的阅读为创造性、主动性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