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道路的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抉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道路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当前,面向未来,有力地解决中国道路发展历程中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对于两个百年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四个全面”;中国道路;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6-0023-02
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因而,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可被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发展,有力地解决中国历史性课题。而“四个全面”正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契合民族伟大复兴新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国道路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宝贵财富,有力地解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中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彰显着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道路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更是一个亟需解决好的历史课题。自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审时度势,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十分切合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十二大将“小康社会”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是围绕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问题的伟大尝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声。随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小康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伟目标。它是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战略目标,要求确保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小康”所勾勒理想社会的蓝图强烈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讲求公平、正义、富足,犹如一股强大的动力持续推动中国道路不断发展。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向导,更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抉择
改革即利益的调整,是社会焕发活力的源泉。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意味着改革成果亟需梳理巩固,也意味着中国道路的发展面临着历史转变新契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全面”,更贵在“深化”。我们必须将改革置于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逻辑中,统筹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让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惠及民众,造福国家。然而,新的形势更加呼唤我们采取果敢的行动、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需要中国共产党拿出壮士断腕般的豪气与毅力攻坚克难,带领人民去谱写“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丽诗篇。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道路的基本方略
“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站在治国理政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道路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闪光点,走好这条特色之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切实保障中国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前提。它一方面深刻体现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置于法律的轨道中运行,排斥个体及团体利益驱使的影响依法治国,唯人民利益为上。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保障人民生活充满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后盾”。它主张从制度与法律上规范治理国家程序合法化,反对任何超越法律、违背法治精神的卑劣行径。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确保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并广泛的革命,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完备的“五大法治体系”,持之以恒进行“三个共同推进”与“三个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法治思维贯彻中国道路的发展全过程。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重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深刻表现,党成为引领中国道路建设事业的核心是形势所需、人民所愿。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为了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作出认真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尤其是面对“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党运用底线思维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在积极地行动中努力化解风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反腐倡廉建设等致力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的行动即是明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核心所在,更是中国道路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全面”治党,就是要实现治党内容的全覆盖,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及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就是要实现各级党组织的联动机制,促使党建主体全囊括,使得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共同努力,形成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我们“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不懈反对“四风”,扭住作风建设不动摇,以此作为突破口,不断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的党才更有能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鼓舞的士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强大的勇气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以钢铁般的“手腕”厉行依法治国,才能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巩固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从而始终站在解决历史性难题的最前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开创中国道路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4.
[2]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2-11-29.
责任编辑:郭丽娟
〔关键词〕 “四个全面”;中国道路;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6-0023-02
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因而,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可被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发展,有力地解决中国历史性课题。而“四个全面”正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契合民族伟大复兴新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国道路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宝贵财富,有力地解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中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彰显着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道路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更是一个亟需解决好的历史课题。自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审时度势,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十分切合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十二大将“小康社会”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是围绕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问题的伟大尝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声。随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小康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伟目标。它是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战略目标,要求确保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小康”所勾勒理想社会的蓝图强烈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讲求公平、正义、富足,犹如一股强大的动力持续推动中国道路不断发展。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向导,更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抉择
改革即利益的调整,是社会焕发活力的源泉。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意味着改革成果亟需梳理巩固,也意味着中国道路的发展面临着历史转变新契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全面”,更贵在“深化”。我们必须将改革置于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逻辑中,统筹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让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惠及民众,造福国家。然而,新的形势更加呼唤我们采取果敢的行动、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需要中国共产党拿出壮士断腕般的豪气与毅力攻坚克难,带领人民去谱写“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丽诗篇。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道路的基本方略
“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站在治国理政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道路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闪光点,走好这条特色之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切实保障中国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前提。它一方面深刻体现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置于法律的轨道中运行,排斥个体及团体利益驱使的影响依法治国,唯人民利益为上。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保障人民生活充满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后盾”。它主张从制度与法律上规范治理国家程序合法化,反对任何超越法律、违背法治精神的卑劣行径。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确保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并广泛的革命,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完备的“五大法治体系”,持之以恒进行“三个共同推进”与“三个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法治思维贯彻中国道路的发展全过程。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重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深刻表现,党成为引领中国道路建设事业的核心是形势所需、人民所愿。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为了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作出认真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尤其是面对“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党运用底线思维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在积极地行动中努力化解风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反腐倡廉建设等致力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的行动即是明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核心所在,更是中国道路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全面”治党,就是要实现治党内容的全覆盖,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及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就是要实现各级党组织的联动机制,促使党建主体全囊括,使得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共同努力,形成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我们“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不懈反对“四风”,扭住作风建设不动摇,以此作为突破口,不断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的党才更有能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鼓舞的士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强大的勇气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以钢铁般的“手腕”厉行依法治国,才能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巩固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从而始终站在解决历史性难题的最前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开创中国道路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4.
[2]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2-11-29.
责任编辑: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