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如何答好文化生活类政治主观题”为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高中政治主观题解答的技巧和方法要点,以供读者举一反三。
高中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往往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答题不规范、知识点遗漏、角度把握不准、甚至一些学生到高三还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来答题的情况。这与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解题技巧有很大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我就如何来答好“文化生活”类政治主观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分析材料法
提供一定的材料作为背景,在具体的背景下设置问题,这是文化生活试题命制的一种常用策略。试题给出的背景材料中,往往蕴含着回答试题所需要的丰富信息。此类试题,分析材料是正确快速解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高度重视,进行仔细阅读、甚至逐句分析,充分提取出材料中每一个有效信息点,再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归纳、提炼,便不难组织起完整的答案了。
分析材料法的运用,关键有两步:首先是分析材料,做到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遗漏;再次是学科解读,通过学科解读把材料信息转换成学科道理、学科观点、学科方法等。通过材料分析,要实现材料与知识的有机结合,避免只简单“复制”材料,或单纯“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
二、挖掘角度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找到不同的思路,想出不同的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开放性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的主观性试题,更加需要学生能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挖掘角度,并从不同的来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这个角度看,可找到哪些答案?从那个角度看,又能找到哪些答案?角度找得越准、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
学生在答题文化生活试题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只抓住某一点或几点开展分析,造成漏答,究其原因往往就在于没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挖掘角度法解文化生活试题,关键在于角度一定要找全。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自以为答得很好很有道理,但仍然失分行严重的情况,令人可惜。
三、递进层次法
高考政治主观题当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这类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运用层次分析法——联系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影响、作用、意义等)、怎么办(对策、措施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展开分析,层层挖掘,最终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谈清楚、谈深刻。
递进层次法解题关键在于把问题分成四个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作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第四个问题是怎么办?主要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当然,在解题过程中,并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分成这样四个问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
四、解剖设问法
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而审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审清设问,明确题目在问我们什么,要求我们答什么。文化生活的很多试题,在题目的设问作中就蕴藏着很多机巧,如果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对设问进行细细的剖析,充分挖掘其中的信息,往往能使我们找到解题的思维路径,收到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的效果,从而顺利作答。
解剖设问法,顾名思义,就是要对设问本身进行解剖,善于问中求问。在具体解剖过程中,着重注意两点,一是研究设问本身蕴含的各种信息,从中寻找答题切入点;二是对问题本身进行分解,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更为具体的小问题,再进行分析作答。本文中的例题就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五、揣摩意图法
我们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看了又看,但总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叫人无从下手。碰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不必紧张。因为命题的人在编制试题时,总是有一定的意图的,他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我们相应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此时静下心来揣摩一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这个题目想考我们哪个(或哪些)知识点?如果我们明确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事情就会柳暗花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揣摩意图法解题,应把握三大关键步骤:一是知识定位,即揣摩出命题者想考我们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二是知识呈现,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定位的知识全面的回忆一篇,看看相关的知识到底有哪些;三是知识选用,即在所呈现(回忆)出来的所有知识中进行选择,把选择出来的知识根据题目要求组织成答案。
六、定位主体法
政治学科中存在的主体是很多的,主要有党、国家(或政府、国家机构)、社会、企业、个人(政治常识中则为公民,经济常识中则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哲学常识中为人民群众)等,这些主体都可能成为文化生活试题中的主人公。因此,文化生活的试题往往会牵涉到不同的主体。主体定位法就成了我们解答文化生活试题的一个常见技法: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定位主体法解文化生活主观题的前提是定位主体,即明确此题主要涉及到哪些主体;但要正确答题,关键还在于以一定的主体为原点,向周围辐射,把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串联和整合起来。否则,主体定位法解题时,极易把文化生活的试题答成其他模块特别是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试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以上六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化生活》,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与生活》的主观题中同样的有用。我曾尝试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专门的训练,其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做上面几种类型的题目时基本上能做到规范答题,思考角度全面,要点清晰。当然,政治主观题解题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提高。
高中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往往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答题不规范、知识点遗漏、角度把握不准、甚至一些学生到高三还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来答题的情况。这与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解题技巧有很大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我就如何来答好“文化生活”类政治主观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分析材料法
提供一定的材料作为背景,在具体的背景下设置问题,这是文化生活试题命制的一种常用策略。试题给出的背景材料中,往往蕴含着回答试题所需要的丰富信息。此类试题,分析材料是正确快速解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高度重视,进行仔细阅读、甚至逐句分析,充分提取出材料中每一个有效信息点,再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归纳、提炼,便不难组织起完整的答案了。
分析材料法的运用,关键有两步:首先是分析材料,做到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遗漏;再次是学科解读,通过学科解读把材料信息转换成学科道理、学科观点、学科方法等。通过材料分析,要实现材料与知识的有机结合,避免只简单“复制”材料,或单纯“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
二、挖掘角度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找到不同的思路,想出不同的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开放性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的主观性试题,更加需要学生能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挖掘角度,并从不同的来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这个角度看,可找到哪些答案?从那个角度看,又能找到哪些答案?角度找得越准、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
学生在答题文化生活试题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只抓住某一点或几点开展分析,造成漏答,究其原因往往就在于没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挖掘角度法解文化生活试题,关键在于角度一定要找全。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自以为答得很好很有道理,但仍然失分行严重的情况,令人可惜。
三、递进层次法
高考政治主观题当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这类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运用层次分析法——联系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影响、作用、意义等)、怎么办(对策、措施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展开分析,层层挖掘,最终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谈清楚、谈深刻。
递进层次法解题关键在于把问题分成四个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作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第四个问题是怎么办?主要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当然,在解题过程中,并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分成这样四个问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
四、解剖设问法
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而审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审清设问,明确题目在问我们什么,要求我们答什么。文化生活的很多试题,在题目的设问作中就蕴藏着很多机巧,如果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对设问进行细细的剖析,充分挖掘其中的信息,往往能使我们找到解题的思维路径,收到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的效果,从而顺利作答。
解剖设问法,顾名思义,就是要对设问本身进行解剖,善于问中求问。在具体解剖过程中,着重注意两点,一是研究设问本身蕴含的各种信息,从中寻找答题切入点;二是对问题本身进行分解,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更为具体的小问题,再进行分析作答。本文中的例题就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五、揣摩意图法
我们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看了又看,但总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叫人无从下手。碰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不必紧张。因为命题的人在编制试题时,总是有一定的意图的,他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我们相应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此时静下心来揣摩一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这个题目想考我们哪个(或哪些)知识点?如果我们明确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事情就会柳暗花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揣摩意图法解题,应把握三大关键步骤:一是知识定位,即揣摩出命题者想考我们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二是知识呈现,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定位的知识全面的回忆一篇,看看相关的知识到底有哪些;三是知识选用,即在所呈现(回忆)出来的所有知识中进行选择,把选择出来的知识根据题目要求组织成答案。
六、定位主体法
政治学科中存在的主体是很多的,主要有党、国家(或政府、国家机构)、社会、企业、个人(政治常识中则为公民,经济常识中则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哲学常识中为人民群众)等,这些主体都可能成为文化生活试题中的主人公。因此,文化生活的试题往往会牵涉到不同的主体。主体定位法就成了我们解答文化生活试题的一个常见技法: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定位主体法解文化生活主观题的前提是定位主体,即明确此题主要涉及到哪些主体;但要正确答题,关键还在于以一定的主体为原点,向周围辐射,把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串联和整合起来。否则,主体定位法解题时,极易把文化生活的试题答成其他模块特别是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试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以上六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化生活》,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与生活》的主观题中同样的有用。我曾尝试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专门的训练,其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做上面几种类型的题目时基本上能做到规范答题,思考角度全面,要点清晰。当然,政治主观题解题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