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境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热点问题,化学学科与环境学科的结合点多,相融性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颇有价值。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分析了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原则与途径。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环境教育 途径
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同时,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已成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环境保护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化学。高中化学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教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科学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公众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化学观,获得有关环境科学知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环境素质。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
1.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总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基本囊括了环境教育“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的五个方面,也包含了“认知环境、关心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四个方面的内涵。具体可概括为五大目标:(1)以提高综合环境素质为宗旨;(2)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正确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3)获得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5)形成益于环境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2.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实现以培养学生综合环境素质为旨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知识,使他们有能力作出科学的判断,为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任何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的获得都依赖于一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也应该体现这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交流、化学实验、查阅资料等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获取、加工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环境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环境态度与环境价值观,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环境及发展的关系,认识自身环境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受自己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与价值观,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要求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授环境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并重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关心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环境素质。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环境教育的原则是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指导原理,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中介,对确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实现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目标,结合学科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遵循相应的环境教育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学生讲授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并且这些知识和概念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此外,学生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也离不开科学性原则,脱离环境科学知识去进行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等品质的教育必将陷于空洞地说教。
2.实践性原则。
化学科学和环境科学本身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局限于传统课堂的空洞说教,不仅会使学生因接触间接经验难以深刻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而且缺乏个体的亲身经历也不利于今后适应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无助于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教育过程的参与性、实践性。
3.批判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讨论和联想等,注重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比较和对比等方法来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理解能力。
4.循序渐进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的环境知识教育属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遵守循序渐进原则。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形成清晰脉络,养成周密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贯彻这一原则,就要做到:(1)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系统选择环境教育知识点;(2)考虑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和进程;(3)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三、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和重视现行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加强教材内容的教学外,教师更要努力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环境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应从化学课程本身性质及特点出发,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使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实现化学课程的环境教育价值。
1.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涉及环境教育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涉及水污染的相关内容。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教学时间安排、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灵活选择恰当内容,进行有层次、适当深难度的教学。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化学知识与环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环保知识,而且能让他们感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变化实验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品及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学生加强环保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学科知识,规范实验操作;(2)正确处理反应废弃物;(3)优化实验流程,改良实验装置。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延伸环境教育。
环保教育的进行仅靠化学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受到时间、形式的限制,通常大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学生缺乏直接的感官体验,难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转化。因此,将环境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是实现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可采取:(1)举办环境保护知识专题讲座;(2)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3)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活动;(4)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环保课题研究。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高中生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实践证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既必要,又可行。
参考文献:
[1]黄姣,李双成.公众环境意识及行为的初步调查.绿色教育,2007.12:68-69.
[2]李清.国际主流环境教育对中国环境教育主流发展的推动[J].环境教育,2004.7:8.
[3]陈世华.化学教学要渗透STSE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6):60.
[4]薛慰灵.绿色化学——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J].化学教育,1999,(7):2.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环境教育 途径
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同时,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已成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环境保护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化学。高中化学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教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科学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公众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化学观,获得有关环境科学知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环境素质。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
1.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总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基本囊括了环境教育“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的五个方面,也包含了“认知环境、关心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四个方面的内涵。具体可概括为五大目标:(1)以提高综合环境素质为宗旨;(2)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正确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3)获得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5)形成益于环境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2.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实现以培养学生综合环境素质为旨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知识,使他们有能力作出科学的判断,为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任何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的获得都依赖于一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也应该体现这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交流、化学实验、查阅资料等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获取、加工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环境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环境态度与环境价值观,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环境及发展的关系,认识自身环境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受自己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与价值观,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要求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授环境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并重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关心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环境素质。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环境教育的原则是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指导原理,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中介,对确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实现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目标,结合学科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遵循相应的环境教育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学生讲授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并且这些知识和概念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此外,学生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也离不开科学性原则,脱离环境科学知识去进行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等品质的教育必将陷于空洞地说教。
2.实践性原则。
化学科学和环境科学本身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局限于传统课堂的空洞说教,不仅会使学生因接触间接经验难以深刻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而且缺乏个体的亲身经历也不利于今后适应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无助于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教育过程的参与性、实践性。
3.批判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讨论和联想等,注重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比较和对比等方法来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理解能力。
4.循序渐进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的环境知识教育属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遵守循序渐进原则。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形成清晰脉络,养成周密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贯彻这一原则,就要做到:(1)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系统选择环境教育知识点;(2)考虑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和进程;(3)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三、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和重视现行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加强教材内容的教学外,教师更要努力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环境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应从化学课程本身性质及特点出发,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使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实现化学课程的环境教育价值。
1.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涉及环境教育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涉及水污染的相关内容。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教学时间安排、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灵活选择恰当内容,进行有层次、适当深难度的教学。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化学知识与环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环保知识,而且能让他们感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变化实验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品及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学生加强环保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学科知识,规范实验操作;(2)正确处理反应废弃物;(3)优化实验流程,改良实验装置。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延伸环境教育。
环保教育的进行仅靠化学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受到时间、形式的限制,通常大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学生缺乏直接的感官体验,难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转化。因此,将环境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是实现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可采取:(1)举办环境保护知识专题讲座;(2)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3)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活动;(4)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环保课题研究。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高中生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实践证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既必要,又可行。
参考文献:
[1]黄姣,李双成.公众环境意识及行为的初步调查.绿色教育,2007.12:68-69.
[2]李清.国际主流环境教育对中国环境教育主流发展的推动[J].环境教育,2004.7:8.
[3]陈世华.化学教学要渗透STSE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6):60.
[4]薛慰灵.绿色化学——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J].化学教育,19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