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故事” 是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用白描的方式真实记录能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持续性画面。它既是一种以观察为基础的学习评价的方法,也是一种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课程理念,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本文将充分结合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探索“学习故事”在积木游戏中的运用,希望能将其转化为提高幼儿园积木游戏水平的实效性手段。
【关键词】积木游戏;建构游戏;学习故事;教学方法
积木游戏是结构游戏的一种,是指幼儿以积木为物质基础开展的象征性的建构游戏活动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在积木游戏中排列、堆砌和组合等活动中,学习空间关系,发展感知觉、操作能力、目测力,在商量、合作、分工、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木游戏对幼儿各方面发展都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学习故事”是由玛格丽特·卡尔(Margaret Carr)教授于2001年提出的,是一套用叙事的方式进行学习行为评价体系,它能通过连续的观察记录反映幼儿持续的学习过程,能用来记录和交流幼儿不同层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学习故事”非常强调地点、情境以及相关人员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它主要关注的是幼儿的长处(即优势)和兴趣点,而不是幼儿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所重视的焦点是幼儿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
在进行积木游戏时,对幼儿的观察记录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也是推动游戏水平的重要策略。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观察记录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往往会加入自己主观的猜想,这样就会导致观察记录不客观,进而导致记录结果不准确;(2)教师记录的信息不完整,表现为仅记录幼儿的行为,不对其行为进行分析;(3)重视幼儿游戏的结果,忽视幼儿的学习过程;(4)观察记录形式化,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
“学习故事”的评价方式与传统评价方式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该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将幼儿作为有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主体,详细记录儿童的学习过程,从中总结幼儿成长规律,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提供依据。在大班积木游戏中运用,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园积木游戏的水平。
“学习故事”强调在合理的早教课程体系内以顺应儿童天性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幼儿和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学习游戏,寓教于乐,以儿童为教学中心,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规划,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评价方式是渐进性的,始终侧重于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通过长期观察,深入探究幼儿的发展可能性,详细记录幼儿在生活环境中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了解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准确判断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对幼儿的心智发育水平进行评估,使教学环境与重要学习活动建立联系,逐步树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毅力。对观察记述材料要进行深入探究,并与幼儿家庭、教师和幼儿自身开展讨论,从多个角度观察幼儿的生活学习状态,了解到幼儿成长发育的持续性,教师根据以上情况判定应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帮助,及时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
经过大量实践,我们总结了“学习故事”在幼儿 园积木区活动中的作用:
一、解读儿童的学习爱好与优势
在积木区游戏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放任儿童玩耍,对儿童在积木区的活动缺乏应有的管理和控制,容许儿童无节制地活动,没有对活动进行系统性的观测和记录,不了解儿童在积木区自由玩耍时所展现出的习惯和个人性情,没有借此机会积极引导儿童的心智发展。采用学习故事评价法可帮助教师加深对区域活动实际效果的认识,加强教学方法改进能力,认识儿童在搭建积木过程中展现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记录下每一个儿童的相关能力的发展规律和进步速度,将教学评价方法和积木游戏活动紧密联系。例如,观测儿童玩积木游戏时,如果只是流于表面地看儿童的活动,就无法认识到儿童的天赋和特长。不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只了解儿童在短时间内的活动表现,活动评估当然是不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的,而学习故事则可在长时间观测中逐渐了解到儿童对积木的搭建方法、儿童对积木搭建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不同的行为模式,有的孩子反应时间较长,有的孩子反应时间较短,但是都在不断进行试验和探索,因此教师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有天赋的高低差别,应该耐心地指导儿童的成长,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二、满足儿童在积木区活动的基本需要
用学习故事能够全面评估儿童在积木区的游戏状况,与儿童心智发展水平和行为习惯相结合,修改区域活动安排,去除教育价值不高的活动,增添有助于儿童身心发育的活动。教师应当采用学习故事评价法详细记录儿童在游戏中展现的能力与个性,分析儿童日常行为,了解儿童思想状况,充分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儿童逐渐养成团结合作、刻苦专注的个人思想品德和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教师可根据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故事评价法总结归纳出儿童的游戏活动习惯,调节游戏模式,发掘儿童的特长和爱好,研究儿童的学习 过程和学习效果,间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化教师对区域教学活动的认识。
三、建立多方面协同教育机制
目前,区域活动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已成为共识。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在活动区域的游戏逐渐成为一种缺乏教育意义的纯粹玩乐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无法将儿童游戏中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并取得家长的进一步支持。为解决此问题,儿童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必须通过学习故事法进行长期观测并加以记录,进而据此观测记录研究儿童的身心发育情况,得出准确的判断后将观测报告提交给儿童家长,家长可从中增进对孩子的发育情况的了解和对其游戏活动习惯的认识。家长还可以在接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后,观察并记录儿童在家中的游戏活动状态,总结儿童成长发育情况,及时反馈给幼儿园任课教师,使教师更理解儿童的行为,提高教师对儿童游戏活动解释的准确性。学习故事能够让儿童的父母积极参与到幼儿园对儿童的教育中,让家长体会到儿女成长的快乐。通过采用学习故事法,连接不同的学习情境,能够全面地考查儿童的发展情况,构建多方面协调教育机制,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引导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快速成长和进步。
四、支持对积木区活动的改进创新
学习故事评价法的信息记录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使得教师尽快了解儿童在区域活动的基本活动规律和游戏模式,有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评估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改进积木区活动的模式,引进新的游戏器材,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例如,大班教师可充分利用儿童对积木游戏的热爱,根据不同儿童的行动能力和心智发育水平,逐渐增加积木搭建的难度,将该活动和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可根据儿童自身的游戏经验和活 动习惯,引导儿童进一步探究积木搭建背后的规律,运用已有经验解答问题,培养儿童战胜困难的动手技巧与意志力。在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调整积木游戏的难度,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提高趣味性,唤起儿童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将积木搭建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识别儿童的爱好和需求,倾听儿童的心声,把握儿童的心智发育现状和发育方向,认识到儿童的潜能和性格品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
在幼儿园,大班教师可采用学习故事评估法,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改进区域活动模式,顺应儿童的身心发育规律,发挥积木区活动独特作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积木区的日常游戏活动中不断观察儿童的活动规律特点,创造具备实际成效的评价观测方法,进一步提升课余区域活动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静.“学习故事”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2]蒋欣航.“学习故事”对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3]刘慧敏,赵梓涵.利用“学习故事”方式开展幼儿教育生成课程的建设[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03).
[4] Margaret Carr. 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Learn-ing stories [M].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2001.
【关键词】积木游戏;建构游戏;学习故事;教学方法
积木游戏是结构游戏的一种,是指幼儿以积木为物质基础开展的象征性的建构游戏活动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在积木游戏中排列、堆砌和组合等活动中,学习空间关系,发展感知觉、操作能力、目测力,在商量、合作、分工、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木游戏对幼儿各方面发展都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学习故事”是由玛格丽特·卡尔(Margaret Carr)教授于2001年提出的,是一套用叙事的方式进行学习行为评价体系,它能通过连续的观察记录反映幼儿持续的学习过程,能用来记录和交流幼儿不同层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学习故事”非常强调地点、情境以及相关人员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它主要关注的是幼儿的长处(即优势)和兴趣点,而不是幼儿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所重视的焦点是幼儿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
在进行积木游戏时,对幼儿的观察记录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也是推动游戏水平的重要策略。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观察记录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往往会加入自己主观的猜想,这样就会导致观察记录不客观,进而导致记录结果不准确;(2)教师记录的信息不完整,表现为仅记录幼儿的行为,不对其行为进行分析;(3)重视幼儿游戏的结果,忽视幼儿的学习过程;(4)观察记录形式化,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
“学习故事”的评价方式与传统评价方式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该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将幼儿作为有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主体,详细记录儿童的学习过程,从中总结幼儿成长规律,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提供依据。在大班积木游戏中运用,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园积木游戏的水平。
“学习故事”强调在合理的早教课程体系内以顺应儿童天性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幼儿和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学习游戏,寓教于乐,以儿童为教学中心,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规划,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评价方式是渐进性的,始终侧重于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通过长期观察,深入探究幼儿的发展可能性,详细记录幼儿在生活环境中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了解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准确判断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对幼儿的心智发育水平进行评估,使教学环境与重要学习活动建立联系,逐步树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毅力。对观察记述材料要进行深入探究,并与幼儿家庭、教师和幼儿自身开展讨论,从多个角度观察幼儿的生活学习状态,了解到幼儿成长发育的持续性,教师根据以上情况判定应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帮助,及时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
经过大量实践,我们总结了“学习故事”在幼儿 园积木区活动中的作用:
一、解读儿童的学习爱好与优势
在积木区游戏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放任儿童玩耍,对儿童在积木区的活动缺乏应有的管理和控制,容许儿童无节制地活动,没有对活动进行系统性的观测和记录,不了解儿童在积木区自由玩耍时所展现出的习惯和个人性情,没有借此机会积极引导儿童的心智发展。采用学习故事评价法可帮助教师加深对区域活动实际效果的认识,加强教学方法改进能力,认识儿童在搭建积木过程中展现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记录下每一个儿童的相关能力的发展规律和进步速度,将教学评价方法和积木游戏活动紧密联系。例如,观测儿童玩积木游戏时,如果只是流于表面地看儿童的活动,就无法认识到儿童的天赋和特长。不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只了解儿童在短时间内的活动表现,活动评估当然是不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的,而学习故事则可在长时间观测中逐渐了解到儿童对积木的搭建方法、儿童对积木搭建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不同的行为模式,有的孩子反应时间较长,有的孩子反应时间较短,但是都在不断进行试验和探索,因此教师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有天赋的高低差别,应该耐心地指导儿童的成长,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二、满足儿童在积木区活动的基本需要
用学习故事能够全面评估儿童在积木区的游戏状况,与儿童心智发展水平和行为习惯相结合,修改区域活动安排,去除教育价值不高的活动,增添有助于儿童身心发育的活动。教师应当采用学习故事评价法详细记录儿童在游戏中展现的能力与个性,分析儿童日常行为,了解儿童思想状况,充分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儿童逐渐养成团结合作、刻苦专注的个人思想品德和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教师可根据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故事评价法总结归纳出儿童的游戏活动习惯,调节游戏模式,发掘儿童的特长和爱好,研究儿童的学习 过程和学习效果,间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化教师对区域教学活动的认识。
三、建立多方面协同教育机制
目前,区域活动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已成为共识。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在活动区域的游戏逐渐成为一种缺乏教育意义的纯粹玩乐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无法将儿童游戏中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并取得家长的进一步支持。为解决此问题,儿童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必须通过学习故事法进行长期观测并加以记录,进而据此观测记录研究儿童的身心发育情况,得出准确的判断后将观测报告提交给儿童家长,家长可从中增进对孩子的发育情况的了解和对其游戏活动习惯的认识。家长还可以在接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后,观察并记录儿童在家中的游戏活动状态,总结儿童成长发育情况,及时反馈给幼儿园任课教师,使教师更理解儿童的行为,提高教师对儿童游戏活动解释的准确性。学习故事能够让儿童的父母积极参与到幼儿园对儿童的教育中,让家长体会到儿女成长的快乐。通过采用学习故事法,连接不同的学习情境,能够全面地考查儿童的发展情况,构建多方面协调教育机制,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引导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快速成长和进步。
四、支持对积木区活动的改进创新
学习故事评价法的信息记录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使得教师尽快了解儿童在区域活动的基本活动规律和游戏模式,有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评估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改进积木区活动的模式,引进新的游戏器材,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例如,大班教师可充分利用儿童对积木游戏的热爱,根据不同儿童的行动能力和心智发育水平,逐渐增加积木搭建的难度,将该活动和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可根据儿童自身的游戏经验和活 动习惯,引导儿童进一步探究积木搭建背后的规律,运用已有经验解答问题,培养儿童战胜困难的动手技巧与意志力。在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调整积木游戏的难度,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提高趣味性,唤起儿童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将积木搭建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识别儿童的爱好和需求,倾听儿童的心声,把握儿童的心智发育现状和发育方向,认识到儿童的潜能和性格品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
在幼儿园,大班教师可采用学习故事评估法,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改进区域活动模式,顺应儿童的身心发育规律,发挥积木区活动独特作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积木区的日常游戏活动中不断观察儿童的活动规律特点,创造具备实际成效的评价观测方法,进一步提升课余区域活动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静.“学习故事”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2]蒋欣航.“学习故事”对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3]刘慧敏,赵梓涵.利用“学习故事”方式开展幼儿教育生成课程的建设[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03).
[4] Margaret Carr. 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Learn-ing stories [M].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