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基础学科之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让学生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获得教益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理解,认为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悟,灵魂得到升华,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也可把它归结为思品生活化,生活思品化。以下主要探讨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
理论支持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精华,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主张。陶行知先生把教育和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和实践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他认为教育不仅要联系生活实际,更要以改造社会、造福人民为中心,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陶先生还强调了生活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对生活的促进作用,教育随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这种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哲学思辨,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知识建构,十分强调知识的内化、协作和意义建构。教师是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主动性在认知建构中起主导作用,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意义建构。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将教材中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不合适的事例去掉,将一些针对性强、与学生现实问题联系紧密、教育意义重大的内容作为思品课的校本教材,增强思品课的生活气息。
生本课堂应是“愉悦”的课堂,从学生成长需要(人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粮的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设置了许多互动性活动,少了说教,多了引导,更多的是创设情景,重视对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融入教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洋溢着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标题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人性化语言,提问是探讨式、合作式的,叙述性文字是交流性的,即便结论性的文字,也是情景交融的对话。
生本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所想所为,以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们的成长进行引导),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对某些问题只作利弊分析,不作结论,如“网络交往利多还是弊多”“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多还是消极的多”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体验做出不同的回答。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教师应给予及时必要的引导,让他们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能够主动地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享受健康的生活,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牛顿名扬世界的、让人们真正记住牛顿的不是他在铸币职业上的奔波及可观的年薪,而是他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一般说来,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它们都应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但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它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创设和谐生本课堂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杨乐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成长,教师的主导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但是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展示出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教师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多采用事例探究、实话实说、解答心理热线、人生AB剧、案例分析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还易捕捉教育生成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之后的成长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也会在其成长过程中显现。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感而发。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无处不在。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毎一种经历都是财富,把初中生的兴趣和活动设计到一起,那是最好的。
思品生活化,就是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来引发其思考、感悟。在执教“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这一内容时,可首先让学生做小实验:把小鱼、蚯蚓、蜜蜂等小动物放在小瓶子里,然后再倒出来并按自己的真实意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将如何对待这些小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多种多样:有的同学在把小动物装进小瓶子或从小瓶子里倒出时,误伤了小动物;有的同学把小动物杀死了;有的同学把小动物放生了……针对不同的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这样对待小动物的理由。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眼睛看、耳朵听、大脑想、嘴巴说、心灵悟,领会“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这一教学内容,也为之后“生命间需要相互关爱”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许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伤害其他生命的事例随处可见,这一教学情景的设置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真实可信,从而真正体现了思品教学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思品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生活思品化,就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作为思品教学内容,转向公民品德教育,最终目的是学做合格的社会人。生活化的课堂素材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选取具有价值取向的生活素材,进行剪辑、整理,形成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素材。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素材都可以搬入课堂,成为教学素材的。教师在选取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必须立意高远,有目的、有指向、具有教育的针对性和典型性。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筛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通过恰当的裁剪,才能成为教学素材,确保引导的方向正确无误。
提高课堂实效
教育素材的选择应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通过生活思品化教学,最后又必须高于生活,它不能纠缠于生活的琐事,而必须站在人性塑造的高度,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素材。思品课教师要强化思品内容的现实意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感恩教育;在校本教材编写中,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以更活跃、更轻松、更易接近的方式将宏大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易于内化的方式呈现在教育素材中;要善于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智慧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成人生活与未来生活;及时捕捉社会生活热点(抗震救灾、每年在北京召开的两会等),将其转化为教育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去辨析、去感悟,去培养一种对生活、对文化的洞察力。
过去品德教育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以“知识人”形象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违背了道德品质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样一个基本规律。而生活实践逻辑的关键是要将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与学生行为中的道德实践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意识。
健全学生人格
每个学生性格各异,但都有自己的缺点和闪光点。思品课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扬长容短,使每个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首先要有教学感情,满怀激情,善于搭架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其次,要善于把握各种教学机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充分体现现代教育论以情感为手段、以培养情感为目的的思想。
例如人教版(七上)第五课中《自我新形象》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可结合学生个人档案,把本校或本班的某个学生的成长故事制作成录像,或根据某个学生的性格弱点和闪光点,事先采访他的父母和班主任老师准备好录音,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录像或录音,作为事例探究给学生以真实亲切感,倾听自己的父母及老师眼中的“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及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和真诚的激励,使其在良好教学的情感氛围下进行交流与对话。
在运用事例激发情感教学过程中,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点拨、引导来实现价值引领外,灿烂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对学生培养公民意识,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用“和为贵,信为先”来帮助他们交友;“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来教育他们诚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来培养他们高洁的人格等。
教学应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思品课所讲述的道理,给学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并指引学生向善的方向,用从课堂上获得的思品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所学到的思品知识,从而使思品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具人文价值。这应该成为思品教学的本质追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唐村中心学校)
理论支持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精华,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主张。陶行知先生把教育和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和实践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他认为教育不仅要联系生活实际,更要以改造社会、造福人民为中心,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陶先生还强调了生活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对生活的促进作用,教育随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这种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哲学思辨,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知识建构,十分强调知识的内化、协作和意义建构。教师是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家长是教育伙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主动性在认知建构中起主导作用,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意义建构。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将教材中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不合适的事例去掉,将一些针对性强、与学生现实问题联系紧密、教育意义重大的内容作为思品课的校本教材,增强思品课的生活气息。
生本课堂应是“愉悦”的课堂,从学生成长需要(人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粮的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设置了许多互动性活动,少了说教,多了引导,更多的是创设情景,重视对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融入教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洋溢着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标题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人性化语言,提问是探讨式、合作式的,叙述性文字是交流性的,即便结论性的文字,也是情景交融的对话。
生本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所想所为,以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们的成长进行引导),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对某些问题只作利弊分析,不作结论,如“网络交往利多还是弊多”“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多还是消极的多”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体验做出不同的回答。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教师应给予及时必要的引导,让他们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能够主动地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享受健康的生活,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牛顿名扬世界的、让人们真正记住牛顿的不是他在铸币职业上的奔波及可观的年薪,而是他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一般说来,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它们都应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但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它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创设和谐生本课堂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杨乐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成长,教师的主导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但是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展示出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教师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多采用事例探究、实话实说、解答心理热线、人生AB剧、案例分析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还易捕捉教育生成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之后的成长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也会在其成长过程中显现。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感而发。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无处不在。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毎一种经历都是财富,把初中生的兴趣和活动设计到一起,那是最好的。
思品生活化,就是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来引发其思考、感悟。在执教“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这一内容时,可首先让学生做小实验:把小鱼、蚯蚓、蜜蜂等小动物放在小瓶子里,然后再倒出来并按自己的真实意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将如何对待这些小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多种多样:有的同学在把小动物装进小瓶子或从小瓶子里倒出时,误伤了小动物;有的同学把小动物杀死了;有的同学把小动物放生了……针对不同的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这样对待小动物的理由。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眼睛看、耳朵听、大脑想、嘴巴说、心灵悟,领会“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这一教学内容,也为之后“生命间需要相互关爱”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许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伤害其他生命的事例随处可见,这一教学情景的设置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真实可信,从而真正体现了思品教学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思品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生活思品化,就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作为思品教学内容,转向公民品德教育,最终目的是学做合格的社会人。生活化的课堂素材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选取具有价值取向的生活素材,进行剪辑、整理,形成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素材。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素材都可以搬入课堂,成为教学素材的。教师在选取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必须立意高远,有目的、有指向、具有教育的针对性和典型性。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筛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通过恰当的裁剪,才能成为教学素材,确保引导的方向正确无误。
提高课堂实效
教育素材的选择应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通过生活思品化教学,最后又必须高于生活,它不能纠缠于生活的琐事,而必须站在人性塑造的高度,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素材。思品课教师要强化思品内容的现实意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感恩教育;在校本教材编写中,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以更活跃、更轻松、更易接近的方式将宏大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易于内化的方式呈现在教育素材中;要善于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智慧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成人生活与未来生活;及时捕捉社会生活热点(抗震救灾、每年在北京召开的两会等),将其转化为教育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去辨析、去感悟,去培养一种对生活、对文化的洞察力。
过去品德教育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以“知识人”形象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违背了道德品质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样一个基本规律。而生活实践逻辑的关键是要将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与学生行为中的道德实践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意识。
健全学生人格
每个学生性格各异,但都有自己的缺点和闪光点。思品课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扬长容短,使每个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首先要有教学感情,满怀激情,善于搭架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其次,要善于把握各种教学机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充分体现现代教育论以情感为手段、以培养情感为目的的思想。
例如人教版(七上)第五课中《自我新形象》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可结合学生个人档案,把本校或本班的某个学生的成长故事制作成录像,或根据某个学生的性格弱点和闪光点,事先采访他的父母和班主任老师准备好录音,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录像或录音,作为事例探究给学生以真实亲切感,倾听自己的父母及老师眼中的“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及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和真诚的激励,使其在良好教学的情感氛围下进行交流与对话。
在运用事例激发情感教学过程中,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点拨、引导来实现价值引领外,灿烂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对学生培养公民意识,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用“和为贵,信为先”来帮助他们交友;“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来教育他们诚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来培养他们高洁的人格等。
教学应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思品课所讲述的道理,给学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并指引学生向善的方向,用从课堂上获得的思品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所学到的思品知识,从而使思品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具人文价值。这应该成为思品教学的本质追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唐村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