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要我学”为“我要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c198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以往本人(可能也有不少教师)曾经采用过“强制”“高压”的手段:考试不及格,罚抄考卷;不会背诵,罚抄课文;作业没完成,下课后留下来补做等。此法表面上的确也收到了一些暂时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好像积极主动多了。但一段时间后,“旧症”又复发起来,有的甚至干脆任凭教师处罚,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样被动学习反而有增无减。多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要想改变此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就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我要学”的原动力问题,从学语文的“源头”抓起,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并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语文中去,达到“我要学”的效果。
   一、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为生活服务。”这些道理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有两种误区:一是不少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语文与生活割裂开来,以致学生对学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模糊,产生学语文的畏惧心理;二是有的教师为教课文而教课文,导致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学课文”,就是听老师讲课文罢了。这种学语文的“方法”肯定不理想。一种是害怕学,一种是想学却难以学好。
   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只读课本中的那几篇文章,而且有的文章内容距我们现在的时代甚远,能不索然寡味?又如何会有“我要学”的心理?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例子”与生活“联姻”,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让学生捞到学语文的“源头活水”,掌握学语文的“法宝”,消除畏惧心理。比如,学生听流行歌曲、看电视听广播等,我们可引导他们认识其中的歌词寓意、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等就是学习语文。在教学中,我们无论教哪个知识点,哪种文体,哪篇文章,都可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教新闻、消息这种文体的课文,可与当天的电视|新闻联系起来分析课文;在教形声字时,可联系生活中写错别字的现象来比较,找出问题所在;在教学《满井游记》,可组织学生游览本地的某一景点,仿写片断作文;教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课文时,这课文主要是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我们可以联系到学校、班级的个别学生不听老师或家长的劝告,最后误
   入歧途的事例,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并进而指导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养。总之,我们在传授知识时,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平常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都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得以再现。使学生明白自己作为生活中的一员,其实语文就在自己身边。学生找到学语文的“源头法宝”后,我们可进一步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学好语文,将来才能为生活服务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学好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也是自己生活的需要。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必须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优化,决不能是简单的“打花拳”“变花样”,搞所谓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活泼好动又富于幻想。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语文活动中,产生了“我要学”良好的学习态势。
   毋庸讳言,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了,但应试教育仍在作祟: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照样“满堂灌”,担心哪个地方没讲到,考试时万一考到了怎么办等等。于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成了“接收机”。这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根本不可能会有“我要学”的学习动机。说到底,我们必须坚决彻底地摒弃应试教育,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例如:在分析课文篇章结构时,划分层次段落,归纳层意段意,对理清作者的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必要的。但如果担心“应试”方面的问题,按“教参”肢解课文,刻板传授,难免又陷入了情趣索然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相反地,选择对层次段落分析有分歧的问题,组织辩论,让辩论各方陈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教茅盾《白杨礼赞》一文时就采用了此法,在初步了解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深入品读课文,要求“紧扣‘不平凡’三字,把文章分为五部分,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全文九段,但分法却不统一,学生分的结果也出现了三四种不同分法。我就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持一种见解,在课堂上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各执一端,各抒已见。下课铃响了,还言犹未尽,沉浸在辩论的氛围中不肯罢休。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对文章分段有分歧是正常现象,只要能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可。这堂课就这样通过教师的“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多引进学语文的“源头活水”,在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上多下功夫,让“我要学”真正成为现实。
其他文献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已走进课堂。研究性学习常见课型辅导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课堂组织辅导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作如下思考:  一、确立主题与课型定位  平时研究性学习一般采用讲座或随机点拨式辅导,当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辅导并甚至进行优质课评比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学习方式的转换等均成为老师们面临的新挑战,时空限制了课堂,也就有必要在主题和课型上精准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从教学有效性维度来看,“无效情境”和“有效情境”之别: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也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但是,不难发现,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形式,轻目标。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
【摘 要】数控机床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目前,数控铣床维修广泛应用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数控技能培训工作,针对培训中的几个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机床故障诊断分析、维修技能。  【关键词】数控机床 故障诊断分析处理  数控系统故障维修通常按照:现场故障的诊断与分析、故障的测量维修排除、系统的试车这三大步进行。  1
智力也叫认识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呢?我的初步体会和做法如下:  一、培养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想象  想象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多才多智的一代新人,就应从小培养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的开展必须建立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政治老师,要创设并优化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努力构建幸福的政治课堂。  关键词:教学情境;优化;幸福课堂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幸福”一词成为当下最给力的网络热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认为优化教学情境是构建幸福课堂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所谓情境
设计意图:   时值东北春夏之交,真正意义的春风荡漾之时,山则有谈谈的青绿,风中所蕴春天之气息浓郁。于此节气,为话春风、描春风、咏春风创设了优越的环境。   再则,“春风”又是极易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良好载体,从古至今,有无数有关“春风”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学生的再次创新提供了不胜枚举的素材和机遇。   最后,我们把春风作为话题,也能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修辞,创造性地匠心描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提高物理教与学的质量,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物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学 兴趣  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其抽象性、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为此很多学生普遍认为难学,学习兴趣自然不高,成绩平平。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源已成为学校竞争的首要资源。我国由于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村学校教师向城镇学校流失是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尤为严重,它严重影响着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的稳定性和学生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阻碍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本人通过对我校5年以来流失的25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调查、分
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
【摘要】中学计算机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是解决解决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地区;计算机教育;对策    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目前,农村地区中学计算机教育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一、问 题   1、思想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