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取代微信?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a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产品死于复杂冗余,死于缓慢沉重。张小龙的克制,确实给了微信长久的生命力。
  社交产品要成功,需要什么?
  Snapchat终于要上市了,这家公司有超过1.5亿日活,估值近250亿美金,被视作有成为下一个Facebook的潜力。对于这家公司,我一直有三个疑问:
  1. Snapchat到底厉害在哪?
  2. 如果Snapchat这么厉害,为什么国内这么多年都没有起来一家直接的对标公司?
  3. Snapchat为什么跑去做了一款眼镜,还说自己是照相机公司?
  我认为,一款好的社交产品要做的事情就是牵线搭桥、制造媒介。而Snapchat的上市让我总结出了一个“维度+媒介+效率”的三段论。
  效率:任何社交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最高效率地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媒介:要促成连接,社交产品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好媒介。
  维度:每一个媒介都是基于某一个或几个维度之上的,而某一个维度里最多只会存在一个媒介。
  举例来说,陌陌的维度是基于地理位置因素的陌生人社交,最高效率地让附近的陌生人连接起来。
  效率是结果,媒介是方法,而维度才是一切的基础。试想,如果不是因为移动手机产生了地理位置因素这个新的维度,市场上会有陌陌的一席之地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你会发现,每个知名的社交/社区型产品,都有自己的专属维度。远的不说,近的映客是直播维度,Keep是垂直健身维度等等。
  社交产品最大的魅力就是其网络效应,所以社交产品注定是垄断型产品。比如陌陌是当时众多产品中在媒介搭建上做得最好的,也就成了最终的赢家。
  也就是说,在一个维度里永远只会剩下一个玩家。所以维度是一切的基础,如果你还想做或投一个社交产品,不妨想想看,你是否找准了一个新维度?
  为什么没有中国版Snapchat?
  写到这里,其实开头提到的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就都呼之欲出了。
  Snapchat到底厲害在哪?
  厉害在其占领了图片这个社交维度,并建立了强关系连接。
  在2011年Snapchat刚出现的时候,美国人用得最多的社交软件是Facebook,在Facebook上面大家可以查看彼此的生活近况和状态,而在私信中大家可以进行简单的文字沟通。而2011年底,WhatsApp刚刚拿到红杉的800万美元投资,开始抢占文字通信工具的市场。
  这个时候,如果我希望能够通过图片来与朋友进行沟通,Snapchat是唯一的选择。Snapchat占领了图片维度,最终因为这个点转化了大量的用户,并且让用户最高效率地在其上建立起了熟人关系。
  那么为什么国内没有Snapchat的直接对标呢?
  我们之前说过,因为网络效应存在的每一个维度最终都只会被一个产品占领,但是产品反过来不一定是与维度一一对应的。
  国内市场在当时的情况与国外的最大区别就是:微信做得太好太快了。微信推出以后,基于QQ留存下来的关系链基础,迅速建立强关系,并且让人们能够方便地通过文字、语音以及图片来进行沟通。
  Snapchat是在Facebook或WhatsApp有机会跟进之前,迅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社交关系,立稳了脚跟,而国内却并没有这个机会。
  因为一个维度永远只会有一个社交产品。熟人的强社交关系已经被微信占领,所以你会发现,不管通过任何其他产品认识的人,最终只要产生了熟人关系,你们都会说一句话,那就是“你微信多少?”
  所以,微信并没有给第二个基于图片维度的社交产品什么机会。这就是国内无法做起来一个Snapchat的原因,或者换句话说,微信本身就承载了部分Snapchat的功能,部分微信加部分美图就是直接的Snapchat的对标品。
  Snapchat是照相机?
  其实再进一步讲,如果说微信是取代和进化版的手机“通讯录”,那么Snapchat其实是取代和进化版的手机上的“照相机”,这也就带来了第三个问题的解答。
  Snapchat在招股书中所说的:Snap是一家照相机公司。为什么Snapchat要做Spectacles这个智能眼镜呢?
  既然Snapchat是基于图片的,那么让用户更好地记录、分享和通过图片来表达就是重点。眼镜比手机更能实时记录,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也更接近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事物本身。
  所以Snapchat做Spectacles是完全合理的,也是符合Snapchat初心和目标的。
  回头看,移动手机给人们带来了几大变化。其中,地址位置因素缔造了陌陌,时刻在线因素缔造了微信,而随身携带的低成本、高品质相机因素就缔造了Snapchat。
  对比来说,微信先有的文字沟通,随后建立了强关系,再开放了朋友圈让人们消费朋友间的动态内容,最后做了公众号让人们消费专业内容。
  Snapchat则是先有的图片沟通,随后建立了强关系,再推出了类比朋友圈的Story功能,又引进了专业内容制作方(如Vice,CNN,国家地理等),有了Publisher Story功能。
  二者的发展路线如出一辙,只是一个重点在文字,一个重点在图片。
  美图的重点也是图片,却和Snapchat有一个本质区别,因为美图做的是修图,是拍照以后的后期处理,所以用户的场景是先用照相机拍照,再打开美图修图,美图就此沦为了一个流量工具,而Snapchat就是相机本身。
  既然可以在拍照的时候直接把自己变美,那为什么还要后期再修图呢?Faceu也是对标Snapchat,它就是基于此起来的,也就是说比美图做得更“所见即所得”。但是Faceu却也和Snapchat有一个本质区别。打开Snapchat,摄像头自动开启的是后置镜头,打开Faceu等类似产品摄像头自动开启的却是前置镜头。
  如Snapchat创始人Evan Spiegel所说:对于新一代的人来说,相片已经不再代表一种回忆,而是一种叙事的方式。
  拍自己是为了留存和记忆,而拍外部世界是为了表达和沟通。既然对标的产品是微信或Facebook,那产品更重要的自然是表达和沟通的价值。所以,看似开机镜头引起的一点点简单的不同,背后是Snapchat和同类产品在远景和境界上的质的不同。
  挑战微信的机会在哪?
  写到这里我随机问了一个女生,问她你现在拍照会下意识地打开哪个应用?她说现在拍照的第一反应是打开Faceu(这说明Faceu确实已经做得非常好),我又问为什么不是微信?她回答说因为太慢。
  我理解,她这里的“慢”有两点,第一是加载速度,第二是操作层级。
  微信要打开相机要:1.打开微信;2.打开某个聊天框;3.打开底边功能栏;4.点击拍照按键。
  而Snapchat要拍照,就是一步:打开Snapchat。这也是质的区别。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Snapchat打开就是镜头,为什么是先拍照,再选择好友发送,这下就很清楚了。
  之前有段时间,微信推小视频就设计了一个功能,只要打开微信,向下拖动窗口就会自动开启小视频的拍摄页面,这个功能相信就是为了缩短路径,但最后还是删除了。因为“慢”而不使用某个功能,这个原因也是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的。
  如果有一天打开微信就意味着缓慢的加载,复杂的功能等等,这个时候很可能我会开始把最常联系的人慢慢转移到新的平台,渐渐地就形成了关系链的迁移。这在我看来是新的社交产品挑战微信的唯二可能之一,另一个可能则是新的硬件平台的出现,彻底颠覆手机这个通信工具。
  社交产品死于复杂冗余,死于缓慢沉重。张小龙的克制,确实给了微信长久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简单生活》作者:(美)史达·德尔译者:李佩味定价:24.80这是一本不像书的书。德尔女士意图在本书中展现另外一种写作的可能,即摊开书本立即进入一段心灵的旅行。这旅行是舒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05年年会于2005年底在浙江宁波召开,有50余家教育理论刊物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名誉理事长、博士生导师瞿
新课程标准对词汇的要求比旧教材有所增加。为了解决词汇量大所带来的困难以及目前高中词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谈谈新课程背景下自己的一些词汇教学的做法。 The new cur
本文是制定“长-鞍团体智力测验”长沙中学生常模这一工作的总结。该套团体测验包括了8个分测验,即:常识测验、补缺测验、词语和图案分类两测验、数字和图案接龙两测验、校对测验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继续关心、支持湖北教育报刊社在教育系统开展经营业务活动,湖北教育报刊社继续保持原有发行体制和发行方式,湖北教育报刊社所取经济效益直接返还教育
2007年2月1日,《楼市》杂志发行部为获得2006年度杭州报亭零售前三名的报亭,对摊主致谢并颁发奖金。这已是《楼市》杂志第三次对零售摊主的年终答谢。《楼市》杂志创办至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上过分依赖课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存在,过多地
论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化与调控湖北荆州师专吴锡改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导,实现对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化调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尽最大努力从各个环节周密考虑,综
春天绿草争相发芽,夏天绿叶繁茂枝头,秋天红叶尽情挥洒,冬天雪花飘落树梢。在一年四季中,大自然会为我们呈现不同的美景,树叶也会悄悄地变绿再变黄。  那树叶中的绿色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树叶的绿色是来自叶片中的叶绿素,让我们通过实验提取叶绿素,一探究竟吧。  实验材料:研钵、研锤、漏斗、滤纸、试管、滴管、剪刀、石英砂、碳酸钙、酒精、菠菜叶子、LED灯  实验步骤:  1.取材:取2 ~ 3片菠菜叶,撕去
有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后,随之对作用于它的继后刺激有个短暂的不反应期,心理学上把它称作心理不应期,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显著。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个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