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学方法实录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八○年,我计划创办《词字》丛刊,首先向夏承焘先生请求帮助,并请他赐稿。先生复函,热烈赞襄我的计划。他同意担任《词学》的编委和主编,并且说:近年来没有新著论文可供《词学》发表,但有数十年日记,都与词事有关,可以付《词学》刊载。我得信大喜,立即函请师母吴闻夫人陆续抄惠日记,以《天风阁学词日记》的标题在《词学》创刊号上开始按期连载。出版以后,很受读者注意。可恼的是,我编《词学》,虽然干劲十足,希望每年出版四期,可是碰上了牛步化的出版社和印刷厂。《词学》创刊号发稿一年,才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出版。第二期到一九八三年十月才出版。一九八四年五月看过第三期的清样,到今天,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还没有印出。吴闻师母给了我一九三一——三二两年的日记,我才给发表了九个月。前几天收到夏老寄赠一本《天风阁学词日记》,才知道夏老的日记已以单行本形式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印行。我第一次翻阅这本印刷精良的《日记》,心头着实感到难过。我的《词学》如果能按我的意愿出版,从一九八一年到如今,至少已出版了十六期,夏老的日记,也该发表完了。而现在,两年的日记还没有发表完毕,十年的日记已印出了单行本。对于一个刊物编辑,岂不是一件伤心透顶的事。
  但是我应当为读书界人士着想。夏老这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极饶趣味的日记,如果要断断续续地在我的《词学》上发表完毕,真会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现在单行本赶上前,使夏老十年治学的经验,早日送上读者案头,应该是一件大好事。我也不能不为此叫好。
  这本日记忠实地记录了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这十年间夏老的生活和治学方法。我说“忠实地记录了”,这不是顺手恭维,而是夏老自己的论定。夏老在一九一六年日记的扉页上题了一首诗,有句云:“平生无甚难言事,且向灯前直笔书。”这个直笔精神,夏老是贯彻在他的六七十册日记中的。至于现在印出的《日记》内容,夏老在《前言》中也有所说明:“此十年,正值予作《唐宋词人年谱》及《白石道人歌曲律》诸篇。在日记中,多有读书,撰述,游览,诗词创作,友好过从,函札磋商等等事迹。今日回顾,雪泥鸿爪,历历在目。”这里,夏老已自己说明了他这部日记的内容及价值,我只要阐发一下就够了。
  这部日记,总的说来,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的方法指导书。《唐宋词人年谱》和《姜白石词编年笺证》是解放后出版的夏老的两部词学巨著,是夏老数十年辛勤工作的成果。但是这两部书所提供的只是成果,读者不能由此看到这些果是如何成的。这部日记使我们看到了夏老取得成果的艰难历程。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夏老当年如何上图书馆,如何向师友们发信请教或借书;刚看了一部书,解决了一个问题,不到几天,又因看到另一个资料而推翻了。我跟着夏老每日晚上的记录,看到他的成果产生的过程,真是“历历在目”。
  夏老很少游山玩水。日记中记游诸文,大多是因访友而游览,记游与记人往往融合为一。一九三一年五月游西湖赤山埠,访元代词人张伯雨结庐之浴鹄湾未得。过俞曲园墓,抄录了墓道石刻联语。游葛岭,访得宋词人孙花翁墓,有俞樾写的碑。一九三四年游南京、苏州,游览之间,亦多记词友往还之事。文字甚俊,但这是学者的游记,不是钟、谭、三袁的山水小品。
  日记中最可贵的部分是关于许多词坛先辈的记述。马一浮、金松岑、吴梅、郑文焯、况蕙风、朱祖谋、张尔田诸家的遗闻轶事,或名言隽语,一经夏老点染,遂为不朽,否则后人皆无从得知了。我以为这一部分,可以目为“词林外史”。有许多条,还可以入《今世说》。
  保存一代词家的论学书札,也是这部日记的一大善业。日记中所载有吴梅、张尔田、金松岑、朱祖谋等数十人的书信,都是珍贵的文献。我从前看周亮工的《尺牍新钞》,常以不得同时见对方的书信为憾。选录尺牍,最好能兼收往还双方的函件。夏老把自己和师友的往还书信都记入日记,对读者便更有意义。
  我国的日记文学,开始于宋代。陆放翁的《入蜀记》,恐怕是最早的旅行日记。连续数十年的日记,恐怕开始于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但是我并不喜欢《越缦堂日记》。我喜欢的是王运的《湘绮楼日记》,因为作者居然把他在旅途中闯进尼庵里去看尼姑的事也记了进去,这部日记就不同凡响了。其次,我还喜欢过叶鞠裳的《缘督庐日记》。这是一九五九年劳动之余看过的。我和这位叶公是玩碑的同志,他的日,记是石刻收藏家的专业日记,对于我收聚碑版的工作,大有指导。近年来,我喜欢谈词学,读了夏老的日记,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因为我也老了,这部日记对我已无能为役,可惜!
  我写这篇文章,有三个意图。第一,当然是为夏老此书捧场。无庸讳言,现在的出版界和读书界,都似乎不很敏感,即使一本好书的出版,也需要做些宣传工作。
  第二,是我的主要意图。现在大学文科,尤其是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二年或三年,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写一篇硕士或博士论文。导师的工作,主要是指导论文的写作,也就是指导了研究工作。根据我自己带研究生的经验,感到现在的研究生写论文,几乎是被动的。不是他自己要研究一个课题,而是我分配给他一个研究课题,不是他自己去做研究工作,而是我给他安排好工作进行程序。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我怕他们毕业以后,未必能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夏老这部日记,可以说是一位文科学者进行研究工作的实录。我把这部日记推荐给文科大学生,研究生,以及高兴做文史研究工作的青年业余学者,愿他们从夏老的日记中学会做研究工作的方法。
  第三,我想用这篇小文来推动一下日记文学。在新文学疆域里,我们只有一部《鲁迅日记》,此外都是些短时期的旅游日记。近年来发表了朱自清的日记,也很好,只是还没有印出单行本。我希望我们新一代的作家、学者都坚持写日记,使我们未来的文苑里有更多的日记文学。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
  
  (《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第一版,3.20元)
其他文献
李一氓同志来信:“我拟有暇读些古今中外的书,写为短文,发点议论,这算第一篇。”“全年我想写六至八篇。”李老年逾古稀,仍然勤读不辍,而且将阅读心得发为文章,使我们十分感动。我们想读者也一定乐于读到李老的文章。——编者    这是一本好书。  书从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六)李自成一岁记起,一直记到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早一年,顺治二年(一六四五),李自成遇害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好处在:  (一)体例
今年第三期《读书》杂志上读到李文俊同志译介福克纳的文章,很受教益。文中遗憾地谈到对福克纳作品的评介太少。我对美国作家作品在我国的介绍比较留意,据我所知,一九三四年《现代》杂志五卷一期五卷六期和同年《世界文学》一卷二期分别载有赵家璧先生的《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美国小说之成长》和《福尔克奈研究》,前两篇有专门章节论述福克纳。《现代》五卷六期(美国文学特大号)同时刊有凌昌言的《福尔克奈——一个新作风
科学技术进步有渐进和革命的两种形式。渐进形式的科技进步又叫粗放型的科技进步。它是指现有生产工具的逐渐完善及其现代化的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是在已知的科学原理基础上产生的。革命形式的科技进步又称集约型的科技进步。它是指生产工具的根本性变革,这类变革以崭新的科学原理为基础。这两种类型的科技进步实际上紧密交织在一起。因此,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通常表现为以粗放型为主的科技进步或者以集约型为主的科技进步。  人
骆寒超是一位很有创造性思维的诗歌评论家,他的新著《中国现代诗歌论》尤其给我这种印象。这部书虽是由各自独立的诗人、流派和诗论共计九篇文章组成,但却在新诗发展的几个关节点上,概括了新诗的宏观规律并以意象为基本构成,以抒情方式为审美特征,对新诗作了微观的透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摈弃了诗歌评论对诗人、流派作孤立、静态分析的方法,而具有一种系统、整体和动态交叉比较的宏阔视野,但又力避脱离诗人和流派的具体意象构
文字統筹 许陈静
田遨《杨度外传》(河南人民版)一书,写了不少人物,读后都给人以“恰如其人”之感。如写杨度,既没写成政客、官僚,也没写成革命家,而是刻划出一个旧营垒的书生,前半生是干蠢事的书生,后半生是书生闹革命,这就较近乎实际。值得一提的是写小凤仙。作者没把她写成侠女,也没把她的思想境界提到与蔡锷同等的水平,而只把她写成普普通通、并不美丽、只是崇拜英雄的一个天真未泯的女子。写蔡锷对小风仙的态度是:越是在达官贵人面
最近看到美国达慕思大学(Dar,mouthCo11ege)图书馆东方典籍部一月二十一日发出的一份新闻稿,心情颇不平静。稿中提到,通俗历史小说《慈禧西幸记》二册曾在上海出版,七十年代又在香港重印。“近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云南人民出版社重印此书,一册四百三十四页,共印了十万册。重印者对原作者一无所知,说他曾在外事部门工作。”  “此外,《诺贝尔奖金得奖者传略》,二册,原先在一九六六年出版。中国北京的
2021年1月10日,《人民日報》四版头条刊发报道,题为《30年来,福建漳州110坚守为民情怀——永做人民的110》,讲述了“漳州110”庄严承诺不改,赢得群众夸赞的故事。同日,《环球人物》记者收到移动通信运营商发来的短信:“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中宣部授予福建省‘漳州110’‘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人民的保护神’,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这一天,新华社公布了中共中央近日印发
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于右任诗词集》,收入作品近七百首。近日,又见到扬中州、马天祥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版《于右任诗词选注》(以下简称《选注》),所收作品不到前一本之半,粗粗一翻,觉其谬误甚多,尽管随书已附一“勘误表”,但所“勘”出者仍不到十分之一,兹略举如下:  一、原文错、漏。于右任诗词自最早的《半哭半笑楼诗草》后,所收作品由少至多,曾有过多种印本,解放前最主要的有王陆一笺本《右任诗存笺》(一九
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冲动不是源于科学的理论思维而是来自社会的现实需要,并且,在改革初期或局部改革为主的阶段,出现了理论落后于现实、实践走在理论前面的情况。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改革毋需科学理论指导的结论,恰恰相反,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当全面改革的序幕拉开以后,在新旧体制交替的关键时刻,理论指导是进行正确抉择,保证改革化险为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科学地描述、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及其改革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