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落实幼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喜好来主宰整个活动,就是让幼儿“动”的环节,如:动手操作,动口回答等,特别是部分公开课的一些“动”也都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幼儿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如何不流于形式,如何让以发展幼儿自主创新和自主实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得以正真落实?笔者认为必须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真正意义上的“动”起来,也就是让他们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探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设境激趣,使幼儿“乐”动
我们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动”起来,是要让幼儿主动的“动”,主动来自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要善于根据活动的特点,顺应幼儿好奇、好动、好思考的天性,运用形象化声情画意,设置场景,激发兴趣,是幼儿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再以“境”引路,以“趣”导航,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动”起来。如为了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能够理解“液体体积守恒”的概念,我设计了“喜羊羊生日宴会”的数学游戏活动。我将活动室布置成美丽的羊村,羊村里摆着一排排整齐的小桌椅,桌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黄橙橙的饮料,喜羊羊的“生日宴会”开始了,今天喜羊羊邀请你们来参加它的生日宴会你们高兴吗?瞧,喜羊羊准备了这么多饮料来招待我们,不过在喝饮料前要想一想:我的这杯饮料和其他的小朋友的饮料一样多吗?比一比:大小形状。量一量:得出一样多。品一品。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比较,轻松愉快地建立起了液体体积守恒的初步概念。
二、巧妙质疑,使幼儿“勤”动
思源于疑,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古人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幼儿“动”起来的关键。教师通过质疑,造成幼儿认知上的冲突,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促使幼儿在勤动、勤想中探索新知。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知识经验、教育目标及活动特点来质疑,让幼儿在活动中勤思考、勤想像、勤表述、勤动手。如: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用吸管吹泡泡,是幼儿很熟悉的,但这次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吹泡泡材料是各种形状的泡泡器。这些泡泡器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椭圆形的……设置的疑问是:①是不是所有的泡泡器都能吹出泡泡?②这些泡泡器吹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吗?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疑问投入活动。他们要解答这个疑问,必须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凡是泡泡器,不管是圆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整个活动,幼儿在“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通过亲手操作来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勤”动,教师还必须做到“五让”:让幼儿解疑难,让幼儿找规律,让幼儿想思路,让幼儿自主操作,让幼儿讲结果。
启发诱导,使幼儿“善”动
由于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知识经验又相对贫乏。在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往往容易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和知识的疑难处卡壳,不知如何“动”。不会“动”的困境.,如处理不好,容易影响幼儿的情绪。因此,教师因从活动的内容出发,在幼儿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要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关键点、幼儿理解的疑难点、思维的转折点处,精心启发,巧妙诱导,使幼儿顺着“点”去探索、辨析、推敲使其动作点上。如大班的散文欣赏活动:雨点。我们通过对作品内容和幼儿情况的分析,明确本次欣赏活动的重点因放在让幼儿充分感知和领略雨声的好听和有趣,雨景的奇妙与美丽上。为此,我们通过看、听、说、想、画等一系列活动启发引导幼儿用心听用心看。使幼儿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作品的美妙意境,进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情感。
四、体验成功,使幼儿“敢”动
幼儿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和不稳定阶段。他们对新生事物怀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满腔热情,但遇到困难又畏惧不前,缺乏信心。他们往往在“动”之前会有很多心理顾虑。我这样说对吗?小朋友们会笑话我吗?老师会不喜欢吗?等等。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活动氛围,打消他们的各种顾虑,使他们充满信心轻装上阵,为幼儿创设一个“敢”的环境。如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学习热情。再如在看图讲述中,口语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说每幅图的小结部分,或几幅图连起来说;口语能力表达较差的幼儿让他们回答明确简单的问题。当然,在活动中幼儿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应及时的给与帮助,使他们及时摆脱困境增强信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为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五个鼓励”:鼓励幼儿敢于动脑,鼓励幼儿敢于动手,鼓励幼儿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幼儿独立思考。
五、增强欲望,使幼儿“想”动
我们都知道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对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都怀着一种想问或想动手的冲动。如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做一物多玩的游戏,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就如我们用报纸作为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时,教师把涂上蜡的报纸放在火上加热一下,就显出了很多画或文字,或者用涂上蜡的报纸折的船不会沉等等游戏都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就好像在耍魔术一样,使得他们充满了好奇,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激情高涨,他们会赶忙去找來报纸,探索各种玩法。
一、设境激趣,使幼儿“乐”动
我们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动”起来,是要让幼儿主动的“动”,主动来自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要善于根据活动的特点,顺应幼儿好奇、好动、好思考的天性,运用形象化声情画意,设置场景,激发兴趣,是幼儿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再以“境”引路,以“趣”导航,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动”起来。如为了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能够理解“液体体积守恒”的概念,我设计了“喜羊羊生日宴会”的数学游戏活动。我将活动室布置成美丽的羊村,羊村里摆着一排排整齐的小桌椅,桌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黄橙橙的饮料,喜羊羊的“生日宴会”开始了,今天喜羊羊邀请你们来参加它的生日宴会你们高兴吗?瞧,喜羊羊准备了这么多饮料来招待我们,不过在喝饮料前要想一想:我的这杯饮料和其他的小朋友的饮料一样多吗?比一比:大小形状。量一量:得出一样多。品一品。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比较,轻松愉快地建立起了液体体积守恒的初步概念。
二、巧妙质疑,使幼儿“勤”动
思源于疑,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古人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幼儿“动”起来的关键。教师通过质疑,造成幼儿认知上的冲突,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促使幼儿在勤动、勤想中探索新知。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知识经验、教育目标及活动特点来质疑,让幼儿在活动中勤思考、勤想像、勤表述、勤动手。如: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用吸管吹泡泡,是幼儿很熟悉的,但这次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吹泡泡材料是各种形状的泡泡器。这些泡泡器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椭圆形的……设置的疑问是:①是不是所有的泡泡器都能吹出泡泡?②这些泡泡器吹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吗?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疑问投入活动。他们要解答这个疑问,必须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凡是泡泡器,不管是圆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整个活动,幼儿在“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通过亲手操作来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勤”动,教师还必须做到“五让”:让幼儿解疑难,让幼儿找规律,让幼儿想思路,让幼儿自主操作,让幼儿讲结果。
启发诱导,使幼儿“善”动
由于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知识经验又相对贫乏。在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往往容易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和知识的疑难处卡壳,不知如何“动”。不会“动”的困境.,如处理不好,容易影响幼儿的情绪。因此,教师因从活动的内容出发,在幼儿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要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关键点、幼儿理解的疑难点、思维的转折点处,精心启发,巧妙诱导,使幼儿顺着“点”去探索、辨析、推敲使其动作点上。如大班的散文欣赏活动:雨点。我们通过对作品内容和幼儿情况的分析,明确本次欣赏活动的重点因放在让幼儿充分感知和领略雨声的好听和有趣,雨景的奇妙与美丽上。为此,我们通过看、听、说、想、画等一系列活动启发引导幼儿用心听用心看。使幼儿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作品的美妙意境,进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情感。
四、体验成功,使幼儿“敢”动
幼儿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和不稳定阶段。他们对新生事物怀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满腔热情,但遇到困难又畏惧不前,缺乏信心。他们往往在“动”之前会有很多心理顾虑。我这样说对吗?小朋友们会笑话我吗?老师会不喜欢吗?等等。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活动氛围,打消他们的各种顾虑,使他们充满信心轻装上阵,为幼儿创设一个“敢”的环境。如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学习热情。再如在看图讲述中,口语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说每幅图的小结部分,或几幅图连起来说;口语能力表达较差的幼儿让他们回答明确简单的问题。当然,在活动中幼儿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应及时的给与帮助,使他们及时摆脱困境增强信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为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五个鼓励”:鼓励幼儿敢于动脑,鼓励幼儿敢于动手,鼓励幼儿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幼儿独立思考。
五、增强欲望,使幼儿“想”动
我们都知道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对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都怀着一种想问或想动手的冲动。如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做一物多玩的游戏,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就如我们用报纸作为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时,教师把涂上蜡的报纸放在火上加热一下,就显出了很多画或文字,或者用涂上蜡的报纸折的船不会沉等等游戏都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就好像在耍魔术一样,使得他们充满了好奇,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激情高涨,他们会赶忙去找來报纸,探索各种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