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由单方面决定的,而是要看教与学双方是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作用。要想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构建一种和谐的教学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 师生关系 方式 转变 研究
自教学活动诞生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就一直希冀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重视并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或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由单方面决定的,而是要看教与学双方是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作用。要想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构建一种和谐的教学关系。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关系呢?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关系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学关系就不和谐。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为教师和学生并不存在分歧,没有矛盾就算把关系搞好了。这是简单化了的理解。师生关系有两层意思都必须要顾到。一层:师生都是人,都有血有肉,有感觉和情緒,与别的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既然都是普通人,就应具有最起码的普通人应该有的情怀。比如教师辛勤为学生服务,学生应该懂得感恩;教师关心学生生活,帮助解决学生困难,学生应当心存敬意。反过来学生关心教师,殷勤为教师做事,教师也同样不能忘记;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及时完成任务,教师应该表扬。另一层:作为特殊身份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有特殊的一层关系。这种关系只有教师和学生才有的,它超越了普通的人情,而上升为人生旅途当中导师与学生,先生与后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之间在长期生活、教学中逐渐形成的师徒关系,近似亲情却超越亲情,其中主要的成分应该是纯洁、高尚、钦佩、感恩,毫无功利色彩。
这种美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要通过长期的付出,倾注、交流合作中产生的。所以教学中只重教书,而不关注人性,只重问题而不投入情感,是不会搞好教学的。因为这样很难建立和谐、崇高的师生关系。
二、要营造和谐的民主气氛
民主的前提就是尊重对方,容纳对方。如果教师不能原谅学生的错误,一见面就斤斤计较,学生自然就逃离你的视野,更不用说发表他的观点了。学生都容易犯错误,而学生犯错误不仅正常,而且是应当的,也是教学所需要的。如果每个学生都做对了,教师还有什么可教的呢?
以此类推,学生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做错了题都是正常的。容许甚至鼓励学生犯错误,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的弱点,同时又鼓舞学生敢于表达的勇气。教学需要民主,民主才能和谐。民主的前提是尊重,所以为了教学我们也要尊重学生。
三、要调动师生的潜在情绪
教学过程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一味地要求学生一方,这是不合规律的。学生的情绪有待于教师的调动,调动得好,学习效率就好。但是学生的情绪并不是轻易就可以调动的,它需要共鸣的发源体,那就是教师的情绪。简单说,想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得先拨动教师的心弦,而教师的心弦主要靠教师自己拨动。所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满激情,以情感点燃学生。教师调动激情在教学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教学中,才能创造性地把所教的内容展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就是要把教、学方法融为一体
表面看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同,一个倾重于学,一个倾重于教,其实,它们都是用以完成同一任务的手段和工具,是互为表里的。既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当然要 互相协调,互相关联了。正如被子的里子与面子一样,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两者要配套,才能合成完美的被子。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学生不愿意接受,或被动接受,学生就有一种抵触情绪,就不能积极参与,配合教师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经常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总结出适合大家的共同的学习方法,又要照顾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的方法要服从于学的方法,也不是非要找一个共同的学习方法不可,方法本是教学中最积极、最灵活的因素,况且同一事情可以用多种方法完成。所以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恰恰是一件好事。教学应当因人而异,放开空间,让学生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这是教适应于学的最终原则。教的方法其实就是如何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的方法,只有学的方法找到了,还怕有什么学不好吗?
五、教学过程是师生交融的最佳通道
教师与学生一经交往,教与学的行程就已经启动,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战场,交往就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平时与学生说话,开玩笑或者听学生讲话、开玩笑,都包含着教与学的问题。
要建立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就要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比方法更重要,过程比教材更重要,过程比问题本身更重要。不只是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承载着方法、结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是由活生生的人来承担。在这过程中,倾注了人的情感和体验。教学如果是大熔炉,教学过程就是熔炼的过程,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增长、情感的成熟、价值观的形成都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教师要掌握火候,针对不同的人进行锻造。教与学只有达到融洽,才能收到奇效,锻造出可心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 师生关系 方式 转变 研究
自教学活动诞生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就一直希冀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重视并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或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由单方面决定的,而是要看教与学双方是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作用。要想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构建一种和谐的教学关系。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关系呢?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关系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学关系就不和谐。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为教师和学生并不存在分歧,没有矛盾就算把关系搞好了。这是简单化了的理解。师生关系有两层意思都必须要顾到。一层:师生都是人,都有血有肉,有感觉和情緒,与别的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既然都是普通人,就应具有最起码的普通人应该有的情怀。比如教师辛勤为学生服务,学生应该懂得感恩;教师关心学生生活,帮助解决学生困难,学生应当心存敬意。反过来学生关心教师,殷勤为教师做事,教师也同样不能忘记;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及时完成任务,教师应该表扬。另一层:作为特殊身份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有特殊的一层关系。这种关系只有教师和学生才有的,它超越了普通的人情,而上升为人生旅途当中导师与学生,先生与后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之间在长期生活、教学中逐渐形成的师徒关系,近似亲情却超越亲情,其中主要的成分应该是纯洁、高尚、钦佩、感恩,毫无功利色彩。
这种美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要通过长期的付出,倾注、交流合作中产生的。所以教学中只重教书,而不关注人性,只重问题而不投入情感,是不会搞好教学的。因为这样很难建立和谐、崇高的师生关系。
二、要营造和谐的民主气氛
民主的前提就是尊重对方,容纳对方。如果教师不能原谅学生的错误,一见面就斤斤计较,学生自然就逃离你的视野,更不用说发表他的观点了。学生都容易犯错误,而学生犯错误不仅正常,而且是应当的,也是教学所需要的。如果每个学生都做对了,教师还有什么可教的呢?
以此类推,学生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做错了题都是正常的。容许甚至鼓励学生犯错误,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的弱点,同时又鼓舞学生敢于表达的勇气。教学需要民主,民主才能和谐。民主的前提是尊重,所以为了教学我们也要尊重学生。
三、要调动师生的潜在情绪
教学过程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一味地要求学生一方,这是不合规律的。学生的情绪有待于教师的调动,调动得好,学习效率就好。但是学生的情绪并不是轻易就可以调动的,它需要共鸣的发源体,那就是教师的情绪。简单说,想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得先拨动教师的心弦,而教师的心弦主要靠教师自己拨动。所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满激情,以情感点燃学生。教师调动激情在教学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教学中,才能创造性地把所教的内容展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就是要把教、学方法融为一体
表面看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同,一个倾重于学,一个倾重于教,其实,它们都是用以完成同一任务的手段和工具,是互为表里的。既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当然要 互相协调,互相关联了。正如被子的里子与面子一样,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两者要配套,才能合成完美的被子。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学生不愿意接受,或被动接受,学生就有一种抵触情绪,就不能积极参与,配合教师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经常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总结出适合大家的共同的学习方法,又要照顾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的方法要服从于学的方法,也不是非要找一个共同的学习方法不可,方法本是教学中最积极、最灵活的因素,况且同一事情可以用多种方法完成。所以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恰恰是一件好事。教学应当因人而异,放开空间,让学生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这是教适应于学的最终原则。教的方法其实就是如何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的方法,只有学的方法找到了,还怕有什么学不好吗?
五、教学过程是师生交融的最佳通道
教师与学生一经交往,教与学的行程就已经启动,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战场,交往就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平时与学生说话,开玩笑或者听学生讲话、开玩笑,都包含着教与学的问题。
要建立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就要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比方法更重要,过程比教材更重要,过程比问题本身更重要。不只是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承载着方法、结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是由活生生的人来承担。在这过程中,倾注了人的情感和体验。教学如果是大熔炉,教学过程就是熔炼的过程,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增长、情感的成熟、价值观的形成都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教师要掌握火候,针对不同的人进行锻造。教与学只有达到融洽,才能收到奇效,锻造出可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