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外语电化教学的优势、教学实践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论述电化教学的作用,提出利用电化教学进行启发式和创造性外语教学,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课程实践性,使学生的外语学习更加得心应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电化教学优势;教学实践;启发式和创造性外语教学;教学质量
一、引言
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将给传统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它的启发式和创造性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体现教学的个体化并能因材施教;为教师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而数字化校园网的应用将实现资源共享,弥补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教学条件的差异;改善教学管理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和信息资源。
二、外语教学中电化教学的启发式和创造性优势
传统的电教手段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为受体。随着社会对综合性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以兴趣、爱好、态度和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能力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电化教学的观念及其手段必须更新。
(一)电化教学的优势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电教手段不仅是声音的重复、图像的再现,而且作为“人体的延伸”,它既要在认知领域内发挥作用,更要在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中发挥作用,使教学双方以电教媒体为中介,通过启发式和创造性教学产生和谐自然的共鸣,形成语言信息和思维的双向交流,使学生的身心在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中得以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软件提供逼真的交际情景、言语,使学生感到置身于真实的言语运用活动之中,而不是处在人为的学习环境。利用电化教学启发式教育,使学生和语言环境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在心理上可以造成一种假象。这是一种立体化的学习,学生感知深刻,注意力易于集中或分配,各种记忆力都可发挥,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效率也会提高。智力因素的高效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兴趣、情感、动力等潜力因素的增强,其结果必然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注意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活动也因而事半功倍。2、数字化校园网的应用。数字化校园网在很多高校都已建成应用,并连成某一区域高校互联网,达到高校与高校间信息资源共享。电化教学的作用也已从交互性向创造性悄然发生转变,不再是单个计算机的多媒体应用,它已发展为校园各个专业公用的网络平台。利用电化教学这一功能,制作一些网络外语课程,方便学生自主预习、复习,更可跨校聆听名师讲座;又可设立特色外语学习网站,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集合,在网站中使外语资源最大化共享,使学生查找使用资料更为方便,也使教师教学课程更丰富多彩吸引人。
(二)电化教学的实践运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本原之一,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得发展的基本信息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及变化过程。传统的印刷教材,仅以文字、符号呈现信息,与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己不相适应。新型电教声像教材的编制和电化教学网络课程的应用,在教学中显示了多种功能,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比较注重在视、听、说、写的综合训练,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恰当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视、听、说、写的综合训练。视、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方式是通过接受视听材料,激发学生说外语、写外语的愿望。电教手段如: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给学生提供说的素材,然后配以有声有色的解说或对话,使场面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我要说”的内在动力;再根据幻灯图像及其配音内容(或外语短剧录像)进行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积极、专注、自然地投入到新课学习。2、外语网络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在外语教学方面,网络课程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不足,还克服了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并可通过外语BBS论坛、写博客、WEB页面和E-Mail这些方式,积极参与网络学习的课程讨论,通过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对问题有更新的认识;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师生间沟通更为方便和直观,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
(三)电化教学运用手段的几点建议
1、运用电教手段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必须为外语教学的总目标服务,为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服务。使用电教手段要防止搞形式主义,不能把外语课上成电教的演示会、展览会。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电教课的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电教手段。2、电教媒体应是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和结合。开发电教软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为外语教学的总目的服务,这是评价电教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开发与运用教学软件必须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必须符合教学原则,要防止只注意趣味性而忽视了科学性的思想性。每个电教媒体应力求做到:(1)图像清晰明亮,使全班学生在各个位置都能看得清楚;(2)声音清楚,语言简练而生动、与画面配合协调;(3)注重实用,简便,要便于教师使用;(4)教师使用各种媒体时,要适时、适量,要恰到好处。(5)数字化校园网的资源要及时更新、补充,以便学生查找到最新的课程和信息。使用电教手段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艺术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强化教学的效果;更是信息资源共享和新教育课程的结合,只有创造性运用电化教学去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以致用。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一是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二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果不重视后一方面,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注入式教学,其不良后果要甚于常规教学。因此,教师在使用电教手段时,要处理好常规教学与电化教学在教法上的结合,在常规教学中应坚持实践性原则与交际性原则,在电化教学课中同样应该坚持。上电化教学课,教师要注意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讲练结合。而且教师要根据电教媒体的作用点,选择和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多层次形式不同的言语实践条件。
三、结语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使学生通过这个中介媒体,得到了音、像方面准确、形象的材料,结合不同方法的引导与训练,充分发挥了电教作为现代化手段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接受信息和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在课堂下利用数字化校园网及时查找资料,学习网络课程可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观察、思维、想象、比较等能力,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10
[2]车先明.《军校教育信息化研究》.[M].解放军出版社, 2005
[3]《“多媒体教材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M].《教育技术研究》,2010年第2期
[4]张容华.《大学英语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1月
关键词:电化教学优势;教学实践;启发式和创造性外语教学;教学质量
一、引言
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将给传统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它的启发式和创造性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体现教学的个体化并能因材施教;为教师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而数字化校园网的应用将实现资源共享,弥补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教学条件的差异;改善教学管理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和信息资源。
二、外语教学中电化教学的启发式和创造性优势
传统的电教手段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为受体。随着社会对综合性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以兴趣、爱好、态度和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能力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电化教学的观念及其手段必须更新。
(一)电化教学的优势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电教手段不仅是声音的重复、图像的再现,而且作为“人体的延伸”,它既要在认知领域内发挥作用,更要在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中发挥作用,使教学双方以电教媒体为中介,通过启发式和创造性教学产生和谐自然的共鸣,形成语言信息和思维的双向交流,使学生的身心在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中得以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软件提供逼真的交际情景、言语,使学生感到置身于真实的言语运用活动之中,而不是处在人为的学习环境。利用电化教学启发式教育,使学生和语言环境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在心理上可以造成一种假象。这是一种立体化的学习,学生感知深刻,注意力易于集中或分配,各种记忆力都可发挥,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效率也会提高。智力因素的高效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兴趣、情感、动力等潜力因素的增强,其结果必然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注意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活动也因而事半功倍。2、数字化校园网的应用。数字化校园网在很多高校都已建成应用,并连成某一区域高校互联网,达到高校与高校间信息资源共享。电化教学的作用也已从交互性向创造性悄然发生转变,不再是单个计算机的多媒体应用,它已发展为校园各个专业公用的网络平台。利用电化教学这一功能,制作一些网络外语课程,方便学生自主预习、复习,更可跨校聆听名师讲座;又可设立特色外语学习网站,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集合,在网站中使外语资源最大化共享,使学生查找使用资料更为方便,也使教师教学课程更丰富多彩吸引人。
(二)电化教学的实践运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本原之一,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得发展的基本信息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及变化过程。传统的印刷教材,仅以文字、符号呈现信息,与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己不相适应。新型电教声像教材的编制和电化教学网络课程的应用,在教学中显示了多种功能,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比较注重在视、听、说、写的综合训练,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恰当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视、听、说、写的综合训练。视、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方式是通过接受视听材料,激发学生说外语、写外语的愿望。电教手段如: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给学生提供说的素材,然后配以有声有色的解说或对话,使场面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我要说”的内在动力;再根据幻灯图像及其配音内容(或外语短剧录像)进行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使学生积极、专注、自然地投入到新课学习。2、外语网络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在外语教学方面,网络课程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不足,还克服了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并可通过外语BBS论坛、写博客、WEB页面和E-Mail这些方式,积极参与网络学习的课程讨论,通过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对问题有更新的认识;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师生间沟通更为方便和直观,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
(三)电化教学运用手段的几点建议
1、运用电教手段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必须为外语教学的总目标服务,为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服务。使用电教手段要防止搞形式主义,不能把外语课上成电教的演示会、展览会。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电教课的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电教手段。2、电教媒体应是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和结合。开发电教软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为外语教学的总目的服务,这是评价电教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开发与运用教学软件必须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必须符合教学原则,要防止只注意趣味性而忽视了科学性的思想性。每个电教媒体应力求做到:(1)图像清晰明亮,使全班学生在各个位置都能看得清楚;(2)声音清楚,语言简练而生动、与画面配合协调;(3)注重实用,简便,要便于教师使用;(4)教师使用各种媒体时,要适时、适量,要恰到好处。(5)数字化校园网的资源要及时更新、补充,以便学生查找到最新的课程和信息。使用电教手段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艺术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强化教学的效果;更是信息资源共享和新教育课程的结合,只有创造性运用电化教学去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以致用。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一是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二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果不重视后一方面,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注入式教学,其不良后果要甚于常规教学。因此,教师在使用电教手段时,要处理好常规教学与电化教学在教法上的结合,在常规教学中应坚持实践性原则与交际性原则,在电化教学课中同样应该坚持。上电化教学课,教师要注意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讲练结合。而且教师要根据电教媒体的作用点,选择和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多层次形式不同的言语实践条件。
三、结语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使学生通过这个中介媒体,得到了音、像方面准确、形象的材料,结合不同方法的引导与训练,充分发挥了电教作为现代化手段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接受信息和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在课堂下利用数字化校园网及时查找资料,学习网络课程可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观察、思维、想象、比较等能力,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10
[2]车先明.《军校教育信息化研究》.[M].解放军出版社, 2005
[3]《“多媒体教材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M].《教育技术研究》,2010年第2期
[4]张容华.《大学英语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