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品德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及其从属的社会小环境,如家庭、邻里和社区及学校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家庭、社会、学校以不同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儿童青少年的整个生活。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德育出现漏洞,给不良思想品德以可乘之机,危害学生的品德的健康发展。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学生课余时间的释放,使学生校外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加,自由支配时间不断增多。在“把欢乐还给孩子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一些学校由于德育管理工作未能及时跟上“减负”形势,使学生校外的德育工作出现断层现象,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一些学生因缺乏父母的监管,放学后无所事事,东游西逛,在百无聊赖中寻求刺激,往往走上违纪甚至违法的道路。如打电子游戏机、三群五队齐集抽烟、起哄,甚至挟钱、偷窃、吸毒等,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危害到学生的品德的健康发展。一些学生放学后,被“望子成龙”的父母关在屋里,就像坐牢一样,度日如年,在棍棒与斥骂声中,在压抑中形成了反叛的心理,一旦有机会出到社会,便容易做出反常的行为。还有一些被父母看成是“含在嘴里也怕化了”的宠儿,终日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一旦离开父母,便容易上当受骗,被“大灰狼”骗去做坏事。如某校六年级学生陈 XX,原是一名学习优良的好学生,实行“减负”后,因智力较好,作业完成后百无聊赖,便和初中同学一起看黄色影碟,最后走上偷窃的犯罪道路。这些,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过去那种只重校内教育与“家教”,不管校外学生去向,出现问题便抱怨社会风气不好的陈旧思想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德育管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品德表现和德育因素是无所而不在的,学生在校内外生活和学习的全部时间和空间也都是进行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加强学生校内活动的管理,构建社校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保障德育工作在时间、空间的有效衔接,对解决“减负”后的德育新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那么,怎样加强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呢?针对学生校外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特点,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组织引导,赋予内容,教给方法,把校内德育引到校外
根据学生放学后至家长下班前普遍无人监管的这一情况,我们引导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把校内的少先队活动形式延伸到校外,帮助他们成立街道红领巾中队、邻里红领巾小队等。并提供一定的德育实践内容,教给实践方法,将校内学到的德育知识自我实践,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形成品德。如开展“每天为家长做一件家务”的劳动教育活动,“做一天环卫工扫一天街”的公益活动,“我是街头的守护者”的观察记录活动,“家庭小图书馆”读书活动等。通过这些有组织、有内容的活动,把那些终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的同学组织起来,赋予他们活动的内容,又使那些在家长监管下的学生走到一起开展各种读书、做好事活动,变“空闲无聊”为“充实快乐”。填补了学校德育在校外时间上的盲点。减少了不良事故的发生,也使校外成为学生校内德育的实践基地,保障了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开辟德育阵地,成立文明社区,净化环境,发挥集体教育力量,使学生在集体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集体生活环境和集体活动,对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更提出了“有了集体,那么一切教育问题就解决了”的观点。针对学生在校外分居够散,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空间上的特点。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德育原则,设法成立各种德育阵地,如结合创建无毒社区成立文明社区、街道互助、校外学习小组等。把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健康向上的团体,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在良好的集体中形成优良的品德,免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保障学校教育与校外德育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三、以導为主,督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
针对学生校外活动在时间上较为自由,空间上相对分散的情况。在管理方面,我们遵循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德育原则,加强引导,启发自觉,培养学生的“慎独”品行。为此:
1.发挥少先队的主体教育作用,充分利用队干自发组织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如“社区篮球赛”、“文明社区评比”、“美化环境”活动等。
2.树榜样、评先进、推经验。树校外活动好的社区、中队、个人,推广经验。如三1班中队办了一个家庭图书室,我们便立即号召全体中队向他们学习。
3.成立小小侦察队,设立小情报员,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加强说服教育,督导结合。
开展文明社区评比,激发竞争,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这样,通过发挥学生的自治自理作用,不但减轻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争取社会支持,净化校外德育环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环境是学生品德形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往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争取社会的支持,净化社区人文环境和自然坏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1.争取党政部门的支持,净化校外德育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空间。
2.争取家长、群众的支持,配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成立兄弟篮球队,家庭乐队等,让学生在大人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活动。
3.提高共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注重与有关部门及家长的沟通,取得一致认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通过以上的多种尝试,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为0,打架、起哄等不良现象基本杜绝,从未接到过学生在校外违纪或做坏事的投诉。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学生课余时间的释放,使学生校外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加,自由支配时间不断增多。在“把欢乐还给孩子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一些学校由于德育管理工作未能及时跟上“减负”形势,使学生校外的德育工作出现断层现象,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一些学生因缺乏父母的监管,放学后无所事事,东游西逛,在百无聊赖中寻求刺激,往往走上违纪甚至违法的道路。如打电子游戏机、三群五队齐集抽烟、起哄,甚至挟钱、偷窃、吸毒等,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危害到学生的品德的健康发展。一些学生放学后,被“望子成龙”的父母关在屋里,就像坐牢一样,度日如年,在棍棒与斥骂声中,在压抑中形成了反叛的心理,一旦有机会出到社会,便容易做出反常的行为。还有一些被父母看成是“含在嘴里也怕化了”的宠儿,终日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一旦离开父母,便容易上当受骗,被“大灰狼”骗去做坏事。如某校六年级学生陈 XX,原是一名学习优良的好学生,实行“减负”后,因智力较好,作业完成后百无聊赖,便和初中同学一起看黄色影碟,最后走上偷窃的犯罪道路。这些,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过去那种只重校内教育与“家教”,不管校外学生去向,出现问题便抱怨社会风气不好的陈旧思想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德育管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品德表现和德育因素是无所而不在的,学生在校内外生活和学习的全部时间和空间也都是进行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加强学生校内活动的管理,构建社校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保障德育工作在时间、空间的有效衔接,对解决“减负”后的德育新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那么,怎样加强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呢?针对学生校外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特点,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组织引导,赋予内容,教给方法,把校内德育引到校外
根据学生放学后至家长下班前普遍无人监管的这一情况,我们引导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把校内的少先队活动形式延伸到校外,帮助他们成立街道红领巾中队、邻里红领巾小队等。并提供一定的德育实践内容,教给实践方法,将校内学到的德育知识自我实践,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形成品德。如开展“每天为家长做一件家务”的劳动教育活动,“做一天环卫工扫一天街”的公益活动,“我是街头的守护者”的观察记录活动,“家庭小图书馆”读书活动等。通过这些有组织、有内容的活动,把那些终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的同学组织起来,赋予他们活动的内容,又使那些在家长监管下的学生走到一起开展各种读书、做好事活动,变“空闲无聊”为“充实快乐”。填补了学校德育在校外时间上的盲点。减少了不良事故的发生,也使校外成为学生校内德育的实践基地,保障了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开辟德育阵地,成立文明社区,净化环境,发挥集体教育力量,使学生在集体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集体生活环境和集体活动,对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更提出了“有了集体,那么一切教育问题就解决了”的观点。针对学生在校外分居够散,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空间上的特点。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德育原则,设法成立各种德育阵地,如结合创建无毒社区成立文明社区、街道互助、校外学习小组等。把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健康向上的团体,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在良好的集体中形成优良的品德,免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保障学校教育与校外德育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三、以導为主,督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
针对学生校外活动在时间上较为自由,空间上相对分散的情况。在管理方面,我们遵循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德育原则,加强引导,启发自觉,培养学生的“慎独”品行。为此:
1.发挥少先队的主体教育作用,充分利用队干自发组织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如“社区篮球赛”、“文明社区评比”、“美化环境”活动等。
2.树榜样、评先进、推经验。树校外活动好的社区、中队、个人,推广经验。如三1班中队办了一个家庭图书室,我们便立即号召全体中队向他们学习。
3.成立小小侦察队,设立小情报员,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加强说服教育,督导结合。
开展文明社区评比,激发竞争,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这样,通过发挥学生的自治自理作用,不但减轻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争取社会支持,净化校外德育环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环境是学生品德形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往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争取社会的支持,净化社区人文环境和自然坏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1.争取党政部门的支持,净化校外德育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空间。
2.争取家长、群众的支持,配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成立兄弟篮球队,家庭乐队等,让学生在大人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活动。
3.提高共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注重与有关部门及家长的沟通,取得一致认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通过以上的多种尝试,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为0,打架、起哄等不良现象基本杜绝,从未接到过学生在校外违纪或做坏事的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