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作文似乎成了语文教师与学生心中永远抚不平的“伤”。一方面,学生总在诉苦“我们的生活如此单调乏味,叫我们写什么?”另一方面,教师也总在埋怨:“你们其实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乏发掘,身处米堆常挨饿。”乍一听,仿佛都有道理。仔细琢磨,恰恰道出了“作文难”的症结所在——没有找到“生活”与“作文”的有效通道。
叶圣陶先生有言:“生活犹如泉涌,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当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情韵十足的,写作不应该是搜肠翻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替学生想想: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積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身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爽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天赋得以痛快、潇洒地施展。
叶圣陶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作。”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有感而发,把所见所闻特别是对自己有感触的事写一写,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一、创设“有意思、有情趣的生活体验”情境
在一节作文课上,我布置的作文题是“让我感动的”。这道题比较好写,学生有话说,但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做了如下安排:
我先讲了一幅让我感动至今的画面。我讲完后请学生也讲述一个让自己感动的画面或细节。学生思考后,我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讲述。一位学生讲述的是“生日礼物”:自己过生日时,爷爷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礼物。那特殊礼物是爷爷的一本练字本。为了让自己把字写好,爷爷买了字帖和笔记本,并花了一个星期亲自临帖。一位讲述的是“烟雨朦胧的小站”: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傍晚,一个人在小站上不知到哪里去乘车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大伯给自己引路。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动手写作。学生总共化了二十五分钟时间就完成了这次训练。训练完后我又请这两位学生上台朗读他们的习作,请全体学生帮助他们修改。这次作文教学活动取得了“满堂红”的效果。
学生为什么能这样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就是追求了这样的价值取向。
1.让作文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把作文活动化的一种方式。作文其实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也是学生的一种生活。我们就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打通学生作文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感到作文就和平时的说话、做事一样,它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生活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表达。作文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次作文生活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唤醒了学生与生活相连的灵感,所以他们才会下笔如有神。
2.让学生体验作文是一种精神享受
语文教师会有这样的尴尬境地:学生一拿到作文题就是嘘声一片。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不愿写、没话写,教师硬逼着学生写,学生会感到是一种痛苦。现在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要表达的氛围中,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引导到学生想表达、有表达欲望的境地,让学生把作文真正当作自身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当学生们一吐为快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习作诞生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生命成长的欢乐,会享受到精神劳动的快感。
3.让作文生活唤醒学生写作的灵魂
我们提倡的作文生活化理念,就是要通过设计的情境和种种具体表象,促进学生感知,使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信息交流,使学生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学生的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象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联翩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要唤醒学生的灵感,让学生的心灵觉醒。
我们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到大自然中采撷,到社会中徜徉,也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扮演角色体会,借助图画再现,播放音乐渲染等。其实,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教师的意识创造性劳动。
二、倡导“有真意、有见解的思想表达”理念
有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记述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次他来到操场上,看到一群小学生在想办法要把卡在篮筐上的篮球取下来,见此情景,他走过去凭自己的身高很快就把篮球取下来了。
这样的表达是有真意,但是还缺少什么呢?我们感到,学生作文时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缺乏有见解的思想表达。
1.让表达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渴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反省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教师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用在哪最合适,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看似悉心指点,结果却是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作文也是一头雾水。事实上,学生只有进入了一定情境,激活了情感,情动而辞发,才能使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想方设法促成学生要表达的渴望。
2.让感悟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
体验,即亲身经历;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体验感悟是指亲身参与实践,用心去感受事物,用脑去思考问题,用情去表达生活的一种写作指导。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表现生活,让学生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复杂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生有自己的感触和思考。
3.让思想成为学生灵性的一种表现
我们提倡学生作文中有真意、有思想的表达,更提倡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如写一篇文章《我的最爱》,学生写“我的最爱”是吃肯德基。这种表达是有真意的,但我感到还是平面的表达。要求学生修改成有思想的表达。学生修改成:“我的最爱”是吃肯德基,爷爷经常带“我”去吃,因此吃的是肯德基,感受到的却是爷爷对自己的关爱。文章自然就棋高一着了。但我感到这种表达仍没有创意,要求学生修改成有创意的表达。学生修改成:“我的最爱”是吃肯德基,吃的是肯德基,感受到的是爷爷对“我”的关爱,但由于过多食用了肯德基,自己变得很胖了,“我”那可恶的最爱。这样的感悟就不仅棋高一着,而且也是有创意的表达了。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有了思想,而且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有了一种灵性。
李吉林说过:“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意思是作文若能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则可呼之欲出,一挥而就。”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
叶圣陶先生有言:“生活犹如泉涌,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当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情韵十足的,写作不应该是搜肠翻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替学生想想: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積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身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爽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天赋得以痛快、潇洒地施展。
叶圣陶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作。”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有感而发,把所见所闻特别是对自己有感触的事写一写,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一、创设“有意思、有情趣的生活体验”情境
在一节作文课上,我布置的作文题是“让我感动的”。这道题比较好写,学生有话说,但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做了如下安排:
我先讲了一幅让我感动至今的画面。我讲完后请学生也讲述一个让自己感动的画面或细节。学生思考后,我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讲述。一位学生讲述的是“生日礼物”:自己过生日时,爷爷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礼物。那特殊礼物是爷爷的一本练字本。为了让自己把字写好,爷爷买了字帖和笔记本,并花了一个星期亲自临帖。一位讲述的是“烟雨朦胧的小站”: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傍晚,一个人在小站上不知到哪里去乘车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大伯给自己引路。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动手写作。学生总共化了二十五分钟时间就完成了这次训练。训练完后我又请这两位学生上台朗读他们的习作,请全体学生帮助他们修改。这次作文教学活动取得了“满堂红”的效果。
学生为什么能这样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就是追求了这样的价值取向。
1.让作文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把作文活动化的一种方式。作文其实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也是学生的一种生活。我们就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打通学生作文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感到作文就和平时的说话、做事一样,它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生活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表达。作文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次作文生活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唤醒了学生与生活相连的灵感,所以他们才会下笔如有神。
2.让学生体验作文是一种精神享受
语文教师会有这样的尴尬境地:学生一拿到作文题就是嘘声一片。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不愿写、没话写,教师硬逼着学生写,学生会感到是一种痛苦。现在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要表达的氛围中,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引导到学生想表达、有表达欲望的境地,让学生把作文真正当作自身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当学生们一吐为快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习作诞生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生命成长的欢乐,会享受到精神劳动的快感。
3.让作文生活唤醒学生写作的灵魂
我们提倡的作文生活化理念,就是要通过设计的情境和种种具体表象,促进学生感知,使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信息交流,使学生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学生的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象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联翩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要唤醒学生的灵感,让学生的心灵觉醒。
我们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到大自然中采撷,到社会中徜徉,也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扮演角色体会,借助图画再现,播放音乐渲染等。其实,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教师的意识创造性劳动。
二、倡导“有真意、有见解的思想表达”理念
有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记述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次他来到操场上,看到一群小学生在想办法要把卡在篮筐上的篮球取下来,见此情景,他走过去凭自己的身高很快就把篮球取下来了。
这样的表达是有真意,但是还缺少什么呢?我们感到,学生作文时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缺乏有见解的思想表达。
1.让表达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渴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反省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教师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用在哪最合适,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看似悉心指点,结果却是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作文也是一头雾水。事实上,学生只有进入了一定情境,激活了情感,情动而辞发,才能使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想方设法促成学生要表达的渴望。
2.让感悟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
体验,即亲身经历;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体验感悟是指亲身参与实践,用心去感受事物,用脑去思考问题,用情去表达生活的一种写作指导。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表现生活,让学生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复杂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生有自己的感触和思考。
3.让思想成为学生灵性的一种表现
我们提倡学生作文中有真意、有思想的表达,更提倡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如写一篇文章《我的最爱》,学生写“我的最爱”是吃肯德基。这种表达是有真意的,但我感到还是平面的表达。要求学生修改成有思想的表达。学生修改成:“我的最爱”是吃肯德基,爷爷经常带“我”去吃,因此吃的是肯德基,感受到的却是爷爷对自己的关爱。文章自然就棋高一着了。但我感到这种表达仍没有创意,要求学生修改成有创意的表达。学生修改成:“我的最爱”是吃肯德基,吃的是肯德基,感受到的是爷爷对“我”的关爱,但由于过多食用了肯德基,自己变得很胖了,“我”那可恶的最爱。这样的感悟就不仅棋高一着,而且也是有创意的表达了。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有了思想,而且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有了一种灵性。
李吉林说过:“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意思是作文若能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则可呼之欲出,一挥而就。”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